符 兹 威
二妹人生旅途中那跳荡的浪花轨迹,常常被我笑聊。
解放初期,父亲在乐会县(后为琼海市)垦殖所属下的山区农场工作,母亲也带我和大妹到农场生活。二妹和小妹都是在农场出生的。当年农场在荒山野岭种植橡胶很艰苦、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但一家人和睦温馨,引人羡慕。父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四兄妹抚育成人,我们都在心中默默许愿,寸草春晖,感恩不尽。
童年的二妹、小妹都在母亲工作过的保育站度过。保育站的小朋友都将保育员称为“阿--姨”,二妹和小妹也叫母亲为“阿姨”,长大后也不改口,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笑谈。
二妹都在农场的小学、中学读书。在那“读了ABC,不如锄头加畚箕”的特殊年代,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半工半读,也算是一种人生难以忘怀的砺炼。二妹在学校是红人。是“红卫兵”“三好学生”“学大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班团支部书记、农场团委委员。
高中期间,二妹已是1米64的高挑个子,五官端正,质朴无华、朝夕不倦、风风火火,是学校的篮球队、游泳队、田径队员队。
1975年二妹高中毕业,面临着人生的首次选择。那时,根据农场工作需要,毕业生大多都分配到艰苦、边远的新开发的连队工作。
意料不到的是平时少接触文艺活动的二妹竟然直接分配到农场的文艺宣传队工作。
原来,此前农场的体制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有各种文艺体育团队,政治气氛浓厚,文娱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各文体队员多出自广州、海口、湛江、潮汕地区多才多艺的知青。后来兵团体制撤销改为农场,随着知青政策的落实,知青返城,农场的宣传队伍青黄不接,急需招募一批人才。
经过选拔,二妹参加了农场宣传队。
入队伊始,二妹和新队员每天闻鸡起舞,在山野奔跑练体能,在胶园撑树压腿炼体态,在万泉河边吊嗓子嗓音……精疲力尽、全身疼痛,喉咙冒烟、无人叫苦、无人打退堂鼓……宣传队领导和导演赏识这批新队员的悟性和韧性。
二妹领到的第一个节目是小话剧《小保管上任》,饰剧中的小保管阿红。小话剧反映生产队原来的保管调任饲养员,选刚毕业的阿红接任爷爷的保管员岗位。经过爷爷的指教、考试、审核,和奶奶的测试,孙女阿红终于层层过关,接过爷爷交出的仓库钥匙上任的曲折剧情。小保管的角色要求青春靓丽、调皮活泼、聪颖、讲原则无私心,角色不好把握。但二妹在老队员帮带下,竟出人意料、维妙维肖地完成了角色,打响了第一炮。此后还演过小话剧《审椅子》中英姿飒爽、铮铮铁骨的青年女民兵队长的角色;在合唱、诗朗诵中的领头;在群舞中婀娜多姿,让人陶醉,鹤立鸡群,是当时队中新生的“角”,还成了文艺宣传队的副队长。
农场宣传队并不轻松,半天要参加队里的打砖、搬运、建房、突击救灾等工作,半天坚持排练;晚上要下到连队巡回演出,常常忙到午夜后才能休息。二妹是队里的领导,组织管理、后勤服务、思想工作等都由她主抓,但她都经受考验挺过来了。
一声春雷震大地。“大治之年气象新”,10年大学停止招生破冰。二妹在繁忙的排练及演出中匆匆报名参加了首次高考,可惜名落孙山,吃一堑,长一智,二妹见缝插针,一刻千金,复习工作两不误,迎来了第二年高考入围的通知。
从小文科成绩稍优,也有执教鞭当园丁的愿望,二妹报了省内几所文科师范院校,望穿秋水、翘首以待入学通知书。
激动人心时刻终于到了,农场教育科打电话叫二妹领入学通知书。二妹喜出望外,三步并作两步跑了几公里到农场教育科。
傻了!录取的院校竟是:行政区农学院(理科院校)。
是喜?是悲?是真?是假?五味杂陈,“狸猫换太子”的谜团无从问起!
那个年代,有书读就是福,全家人都支持二妹入读农学院。
入学后,从一位老师处才解开二妹被农学院录取之谜。爷爷早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曾在行政区农校(农学院前身)任教。这次农学院招收女生计划缺口,在行政区招生办混放出考生档案后,农学院招生人员抢到一批女生档案,选择中看到二妹在填报的志愿表社会关系栏中有爷爷的名字,他们“铤而走险”,将二妹的史地科目改为理化科目,作出正式录取决定。这既完成招生任务,又为帮助爷爷录取了孙女--两全其美,也算是赠人玫 瑰,手留余香吧。
入读农学院,二妹有文科基础,入学前就有才干,成了学院学生会会员文体骨干,二妹还到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学习普通话播音,进行专业的语音、语速、语调训练,使学院的播音上了新的档次。由于普通话的流畅,她被误认不是海南人。
农学院毕业,二妹留校在团委工作,并走上学院附中讲台圆了当教师的愿。
二妹上大学,对我们几兄妹启迪很大,见贤思齐,后来大妹读了农场的医卫班,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岗位,成了妇产科医生;小妹考上卫校,后又读医学院的专科、本科,成了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我也读了成年大专、本科,担任企业正处级领导干部,获高级政工师职称;父亲还获海南大学补办的南方大学海南分校大专学历文凭,评有经济师职称。父亲总是乐呵呵地逢人便说我们一家几乎都是大学生,分享着晚年的怡悦之乐!
留校工作多年后,二妹调到故乡岛东的市农业局和农技推广中心工作。成为农艺师、农技中心副主任。
后又服从市委组织部,走马上任跨界不对口的市妇幼保健院领导的岗位。
二妹到保健院,才知道这是一个“穷”摊子。
妇幼保健院崭新的大楼里临宽敞的街面,外观亮丽,吸人眼球。但房间门牌挂着“B超室”“X光透视室”“生化室”等室内设备空空如也;医技人员奇缺,全院只有一个本科学历的医生,临床只有一个主治医师;院账户里只有2.5万元,工资都不够发,还欠银行、基建工程及社会资金上百万元;人心不稳,凝聚力差,近30位医护人员的医院,常常“门可罗雀”……
面对新领导的到来,有人质疑、有人刁难、有人泼冷水、有人拭目以待……
新官上任三把火,人们都想看看二妹的大喊大整大治的三把火是怎样烧起来的。
二妹没有烧那常有的三把火。而是一上二下三转圈。二妹上市卫生局要政策、讨资金、求设备,赴省卫生厅、省妇幼保健院求支持要人才;二下科室、入家庭摸家底、促膝谈心交人脉;
三是放手调动专业副职领导的作
用,利用侨乡优势,打好“侨”字牌,争取东南亚各国侨联侨族侨眷的支持。
二妹的脚步站稳了,工作硕果累累。宋庆龄主办的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送来了大批设备;省妇幼保健院派来了辽宁等省的妇幼专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港澳等国家或地区的侨族捐送了大量的紧缺的资金……
锲而不舍,杏林春花开。二妹7年妇幼保健院院长的跌宕崎岖、传奇艰辛路,医院新增了 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麻醉机等,业务方面开展了产科剖宫术、无痛分娩和无痛人流术,妇科子宫全切术和次全切术;儿科开展了新生儿和儿科住院。业务收入从初期全院月收入5万元、年收入不到60万元,到年收入1千多万元的魔法变化,媒体飘香,参观者众。 二妹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省、全国的侨务先进工作者,保健院获得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
而后二妹调任市卫生局任党委副书记、卫生局副局长,分管党务、科普、妇幼保健、中医等工作。尤其是为获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市做了大量的工作。还获海南省的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是市人大代表,在任人大代表期间,为市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5个提案和建议。后在科级的岗位上光荣退休。
二妹在市妇幼保健院、卫生局工作期间,我有事去找她,二妹不在时,接待我的院里、局里人员总会说:”啊,你找的是麦芸吗?”我一楞,一位院长、副局长上下都称她为亲昵的“麦芸”,一股暖流顿时涌向我的心田,我也悟出二妹在保健院、卫生局立足的真谛!
“一片冰心在玉壶”。“医者仁心”。啊,我的好二妹麦芸!
(作者系海垦东平农场原党委书记)
当年的垦殖场景,其创业之初的艰难程度,岂是一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所能概括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