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奇石非酒亦醉人》
张喜成,中华诗词学会、省诗词学会会员,三门峡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河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主席;省观赏石协会理事,义马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天地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奇石怪岩。它们千姿百态,或雄伟壮观,或秀气玲珑,或诗情画意,或状人类物,带着大璞不琢的天然美来到了人间。此乃一石一世界,一石一亘古,一石一故事,一石一情趣。笔者虽然藏石时日不长,但亦有所心得感悟,对“花若解语犹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之哲理,感同身受。
觅石采石倍艰辛
我的住地义马市,地处豫西山区,属三门峡市管辖。南靠伏牛群山,北邻黄河,东与洛阳比邻,西和盛产黄河奇石的绳池县接壤,具备得天独厚的采集收藏奇石之条件。 2000年岁末的一天,与朋友去黄河边玩,参观了当地郭孝林师傅的黄河奇石馆,使我从自爱上了奇右。展馆中那琳琅满目,绚烂多彩的奇石上,日月山川,人物动物,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激动不已。从自以后,那丰富多彩,诱人无比的黄河奇石,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甚至一连几天晚上做梦也是黄河奇石了。并作:“姿色万千看卵石,浓妆粉黛谁人施?云山风物无边画,日月江河不尽诗。鸟兽花卉图美,汉书文字笔形实。黄河献宝供观赏,艺苑又添瑰丽枝”颂黄河奇石,以示感叹。
碰巧,2001年初,本人退居二线,少了工作,多了闲暇,且身体状况尚好,采集收藏奇石岂不快哉!于是,电话联系了郭孝林师傅,拜师学艺,鬼使神差地走上了奇石收藏之路。“辛巳三月二十六,肩卸重担自兹休。岁月催人我不老,挥毫泼墨拣石头。”从自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奇石收藏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状况好,可选购买入,这叫购买收藏;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自己上山下河采集加工,这叫自采收藏。自己当属后者。这种收藏是要吃苦受累的。因为,采石需要长途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手搬肩扛,出力流汗,甚至还会有被蛇虫叮咬、摔伤致残的危险。所以这种奇石收藏除了有眼力、有见识外,没有吃苦精神和较好的体力是不行的。如上山下河采石,背着干粮饮水,铁锤钢钎,边走边看,又挖又撬,又锤又搬全是力气活,一走就是几里地。这还不算太苦,要命的是,拣好的石头,不论多远,路好路坏,都得一块一块搬运装车。小的一人扛,大的俩人抬,一天下来人就累散架了。记得第一次采石回来,我连晚饭都沒吃,就一头扎床上睡了,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才勉强起床。但通过几次锻炼也就慢慢好起来了。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我采取了少釆精采,量力而行的办法。自己扛不动的石头,就顾工搬运装车。除此之外,还要时刻提防跌倒碰伤等不安全事故发生。有一次在河道中拣石,我想抄近道,便从二尺多高的土坎上跳下,不料坎下边树叶覆盖着荆条茬,一下子就穿透了胶鞋底,扎伤了脚心,鲜血直流。疼痛难忍。幸亏跳的不猛,荆茬扎得不深,几天后就好了。避免了伤残。平时采石,挤破手指碰伤腿脚的事时常发生。为克服种种困难,坚持采集收藏奇石,曾打油一首以自励:“采石辛苦大山中,衣破体伤忍却痛,为了老来雅玩愿,依旧壮心火样红”。
还有,采石中因事故突发或天气突变无功而返的事也是常有的。2002年春节刚过,与三门峡石友相约,租车去卢氏县大山中采石就出师不利,无功而返。那天一大早出发。上午9点多刚过卢氏县城不远,车坏在了半路上,离目的地甚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奈,司机只得乘客车返回县城请来修理工,车修好已是下午3点多钟,到采石地点天已黑了。更糟糕的是,第二天早上天又下起了雨雪,寒风刺骨。怎么办?既然来了,就试试看。于是大家便冒着雨雪进入采石场。可天不作美,雪越下越大,对面看不清人,别说采石了,恐怕晚了,大雪封山,回也回不去了。这次往返400多公里的采石活动就这样空手而归了。奇石末采到,租车费自然是少不的。“料峭寒春雨雪蒙,驱车寻宝大山行。意酣不顾路途远,血热能溶冰雪凝。风凛冽,雪朦胧,跋山涉水几多重。餐风露宿当歌唱,为了奇石一片情。”我提笔记下了这次艰辛而难忘的采石活动。
当然,采石中有苦也乐,“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事也是有的。我采得奇石“秀兰——邓波儿”时的情景就是这样的。那天,石友数人结伴在黄河岸边山上采石。忙到下午4点多,在搬运装车的小路边,我发现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头,褐色石面中间一片乳白色。挖出一看,使我惊喜不已:该卵石大小30多公分,浑圆,中间乳白色清晰地呈现出一幅小女孩的图案。我情不自禁地喊伙伴们来看,个个都被惊呆了。这个说“今天可没白来”,那个说“你昨晚一定作好梦了”,还喊着让我请客。第二天,我将该石清洗上光后便显出其天然丽质:褐色石面中间的乳白色和黄色,构成了一金发白裙少女像,反差十分明显。女童图象居石面正中,侧身挺胸,昂首仰望前上方,神气十足,其大小比例与整个石头又十分协调,素净优雅,令人叫绝。是一枚绝佳的黄河人物石。其神态酷似上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童星秀兰——邓波儿的侧身像。神奇极了。于是我便用“秀兰——邓波儿”为其命了名。(后来此石曾两次代表省石协分别在北京和深玔展出,并获奖)她给我带来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快乐。而这“铁鞋踏破”之后才偶有的所得,也是大自然对一位多年来跋山涉水,辛苦采石者的酬劳。
总之,苦归苦,累归累,不易归不易,都没能阻挡住我采石藏石之热情。2001年以来,每年都要出去采几次石头。义马周围的渑池、陕县、卢氏、偃师、栾川、登封,以及黄河北岸的垣曲、闻喜、平陸等地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都留下了我和石友们采石的串串足迹。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诸多感受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真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想起来其苦多多,但其乐也融融。每当拣到一枚称心如意的奇石时,便能使人兴奋好几天,什么苦和累早已抛之九霄云外了。
鉴赏命题更费神
奇石采回来了,还有整理、鉴赏、命名、配座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要花钱。而整理鉴赏奇石是一门学问,是将无声无息的石头变成有形,有情,诱人的艺术品的关键一步。在清洗整理,打磨上光以及配座的各道工序中,必须认真地,反复地观察、品赏、发现、挖掘每一块奇石的主题意境和深刻内涵,以便为其准确命名方可示人,或参加展览评选。且好的命名即可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所以说,奇石整理鉴赏,配座命名是一件异常劳力费神之事。这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看不够,审不透”是玩石人的行话。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奇石鉴赏水平,我一方面拜师学习,一方面借来了许多有关杂志报刋,还订阅了《石友》、《石观》边学边实践,加上自己热爱书法、诗词的功底,不长时间也就入道了。除能较确切地为自己的藏品命名外,还经常应邀帮别的石友给藏石命名增色。我为奇石命名的原则是:能启迪和引导观赏者进入艺术联想,体现诗情画意,内容健康向上,贬义的不用。心得曰“鉴赏奇石不容易,祥观细品费心机。突出主线臻佳境,彰显神韵命好题。”
记得2003年春节,三门峡园林局组织举办的一次石展中,石友们送展的奇石,大都无命名提示,不利于观众品赏。见我的藏品既有命名又有题诗,都赞赏不已。有的递烟,有的请吃饭,请我为其展石命名。我细细观察,苦思冥想,为30多枚奇石命了名,其中多数命名得到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还有一次,去拜访一位石友。刚进其家门,见院中一块整理打磨过的椭圆形石头扔在地上,上面一横一斜竖交叉的两条毌指粗细的红道道,猛一看什么也不像。我问“这石打磨过了随便乱扔怎么回事?”他说,“看不出像啥,不要了。”我搬起石头放小凳上细看,用手将下面横着的红道捂住,石面上的竖红道有人站立而仰面朝天的感觉。“屈原问天”的命题随即在我脑海中浮现。在我的建议下,他重新修整,作成了“屈原问天”的雅石,不几天出售买了2600元。此事使我悟出了,奇石如果有一个好的命题,无疑于“点石成金”的道理。
奇石归发现艺术。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的思想、精神,情趣等相结会的产物,讲究的是“人合于天”,“天人合一”。要想发现、挖掘奇石的美,就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和“天人合一”的奇思妙想,而这双慧眼和高超的想象思维能力是靠平时处处留心,刻苦学习得来的,别无他途。这就要求赏石者应善于学习,善于积累,要知社会,懂历史,晓天文,通地理,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尤其应了解一些书画和诗词艺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有长期的道德和心灵之修炼,以石悟德,以石修德。这样才能读懂石头,品出滋味。这好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茫茫石海,苦苦追求,没有刻苦求知的精神和坚韧不拔之毅力,断然是不会成功的。
悟石得道享温馨
十多年的奇石收藏,使我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得到了荣誉。尤其是奇石那自重、坚贞、宁静、谦和、平凡、不言、奉献的品格,使我受益匪浅。更让人欣慰的是,此生又多了一段收藏奇石的经历和感悟。深圳参展获奖回来,有感而发,填写了鹧鸪天“为赛奇石摆擂台,八方石友夺魁来。方方瑰宝千般媚,件件珍奇万种乖。天地造,鬼神开,石呈灵气惹人爱,家藏璞玉常观赏,石伴人生乐快哉”以示感慨。
十多年下来,通过自采,交换等方法,我已收藏到以黄河石为主的三峡石、树化玉、竹叶石、国画石、牡丹石、梅花石、以及伊源玉等多种奇石300余枚。其中的“天墨遗香”、“皓天丽日”、“秀兰——邓波儿”、“鲤鱼跳龙门”以及十二属相,四大美女等爱石,参加省内外展览多次获奖,被公认为精品石。也许是敝帚自珍吧。
为了弘扬奇石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奇石之风采,我于2005年春夏之交和2015年的国庆期间分别在义马市及家乡灵宝举办了个人书法奇石展,轰动了十里八乡。这都是两地破天荒的事。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久久不能撤展。许多人被那一件件大自然之神奇造化,孕育着天地之灵气的奇石所震撼,所陶醉。“采石健身,赏石启智,品石悟道,藏石益寿”的道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受我和其他石友的感染,目前义马市爱石藏石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机关干部,企业工人以及个体工商业户也纷纷加入到赏石队伍中来。助推了空前的赏石热潮。经常有人约我一同出去采石,或得到奇石后首先邀我前去鉴赏品评。我的退休生活也因此而快乐,而精彩。
更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乡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观赏石以提升现代人的生活品味。大到公园广场,小至酒店宾馆,家庭居室,已能看到许多观赏石的摆放和陈设。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家”呀!不难看出,“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厅无石不华”的传统赏石理念正在不断地深入人心,并将迅速渗透到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当中,引导着人们走近自然,拥抱自然。此时,才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古人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之心境。感受到了“无声书画可言志,非酒奇石亦醉人”之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