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别山的春天
马建华
对大别山的景仰由来已久,“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段峥嵘岁月被永载史册,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缕魂”,巍巍大别山、悠悠淮河水孕育出无数的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雄浑壮丽的乐曲。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里,我有幸跟随市文联组织的“文艺家采风”的队伍走进大别山,踏上那片红色的土地、去看满山红遍的映山红,去了解大别山里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状态。
车行5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大别山的腹地金寨县大湾村。在起伏的山峦间,几栋青砖灰瓦的徽派建筑依山而建。“中共鄂豫皖苏区委员会旧址”“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我在此驻足留恋,缅怀过去,瞻仰先烈。
沿着山路,来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陈泽申家旧址:破旧的房屋、简陋的农家小院。院子里十几张小木椅、一张小方桌,墙面上悬挂的一幅彩色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在温暖的阳光下,中央领导同志与陈泽申及村民们围坐一圈亲切交谈。陈泽申家的传奇经历已经广为流传,三改房门的故事更令人唏嘘感叹:中年丧子时、儿媳妇丢下幼子离家出走时、老伴不幸离世时,不堪忍受命运摆布的陈泽申,只得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三次改建房屋大门的方向,却始终没有改变贫苦的命运。好运终于在2016年的4月27日那天从天而降,在杜鹃花红遍大别山的最美季节,陈泽申家的农家小院里,迎来了他命里最尊贵的客人。中央领导同志坐在小院的小木椅上,与陈泽申及村民、干部,亲切交谈,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如今的陈泽申已住进宽敞明亮的安居房,成为村里一名生态护林员,有了固定收入。闲暇时,在旧居里售卖土特产,有了不错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孙子也在政府的资助下大学毕业,在合肥市里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已经七十多岁的陈泽申老人,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平和幸福的笑容。陈泽申一家,只是大别山老区人民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着生态,发展特色经济,脱贫致富,大别山迎来了她真正的春天。
不到大别山,我想象不出她的美。我曾以为经过烽火洗礼的大别山唯有庄严肃穆之美,但初见大别山,她的美竟让我猝不及防。天堂寨里,烽火台、白马峰、将军石,犹如一位金戈铁马身披铠甲的将士在守护着华东地区这片最后的原始森林。崇山峻岭、雄关漫道,北望中原,南眺荆楚,巍巍群山尽收眼底。又有山峦叠翠,茂林修竹,飞流瀑布,溪流淙淙,潭水如翠;山樱花洁白如雪、杜鹃花似火如霞,壮美中,又尽显侠骨柔情,风情万种。“千岩万壑生紫烟,山在虚无缥缈间;银浪滚滚群峰隐,扮得天堂境如仙。”
行走在白马大峡谷岸边的林荫小道上,呼吸着氧离子含量极高的新鲜空气,神清气爽,心顺、气顺事事皆顺。“登一次天堂,胜百回疗养”。白马大峡谷犹如游龙回旋在崇山峻岭之中,两岸碧翠,溪水清澈,流水冲击下的河床岩石构图明晰,如巧夺天工的山水画卷,栩栩如生。我努力跟随在作家兼摄影家周思民老师的身后,向他学习取景的角度、画面的构图。飞流瀑布、山野溪流、花草树木,在他的手机里、相机里都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年已七十的周检,身轻体健、才思敏捷、待人温和,如春风般和煦。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做人的道理和阳光年轻的心态。不知何时,有同来的老师在溪边发现纹理清晰图案精美的鹅卵石,于是勾起了大家捡石头的乐趣。我和几位老师不禁兴趣盎然,在溪水边兴致勃勃地去挑拣“宝石”。捡到心仪的石头便喜不自禁,相互分享品鉴。我把几块浸润了山水灵气的“宝石”翻山越岭背回家,将它放在案几上、茶桌边,让我时时想起那山那水和那里的人们。
车辆在盘旋曲折的山路上行驶,前往下一站景德镇。但见满山新绿,生机勃发。如火似霞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正如大别山人民如火如荼的新生活。悬崖绝壁上,不时有杜鹃花虬蚺而出凌空飞舞,却根深深地扎入坚硬的岩石缝隙中,就如大别山老区的人民,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这年春天的大别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2023.4.26

作者简介: 马建华,笔名忘忧草,枕草子。喜爱读书、写作。在《《中国建设银行报》《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情感文学》《淮安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短小说。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