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的悲哀
———清明节致亡兄
文|金陵倦客
两年,沾在指尖的尘埃
薄如乡间晨昏的炊烟
你的脸渐渐融进去随风变淡
包括我没赶上和你生死相别的遗憾
两年,我若为木,不过是多了两轮
向心的圈。总在圈里游走
即便知晓许多分别
转身即是再也不见
我仍然不能相信你真的已离去
此后余生,手足相离
一块由思念铸成的顽石
镇压住静坐时莫名升起的悲伤
而它们只是一些关于死亡的词汇
只有一命呜呼和撒手人间最为贴切
每到清明时节,它们又变成锋利的匕首
扎在渐渐麻木的心头
哥哥,想起你的时候
我已不再流泪
20190330
唱兔读诗:
今天读诗人金陵倦客的一首诗。金陵倦客的真名叫刘苏慧,诗歌圈子里不知道她的人少之又少。她是非常活跃的人,并且乐于助人,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她似乎有着息息不歇的精力,感觉她每天都在忙碌,并且她精通很多网络技能,这让人羡慕。
当然,她也有烦恼和苦难,但她是善于自我和解的人,智慧通达近于禅,她是智慧通达的人。
正因为如此,读到她这首《绵绵的悲哀》,就更能理解她的悲伤与思念以及她对死亡的理解。
时过多年读这首苏慧致亡兄的诗,我仍被诗里的情绪所伤,沉浸在一种别离的况味中。
在倾诉中,苏慧的语调是低沉的
。亲情和别离是对弈,也是骤至的伤害,她无法相信生活中一个巨大的漩涡带走了她的兄长,但后来她又不得不屈服于事实。她也不能整天活在悲痛中,因为生命的主要态度应该是进取,但是每到清明,这种失去的疼痛会苏醒,成为匕首。
我反复吟读这首诗,在生离死别里感受着清明的冷雨。我不能完全读懂诗里面所有的词句,因而苏慧的诗还有朦胧的一面向我铺开。我的天赋和智商只能让我理解清晰明确的句子,因而我并不具有一个真正诗人的隐晦和婉转。但我出奇地偏爱隐晦和神秘的句子,这似乎是我对诗歌表达的钟爱。
苏慧写了很多亲情诗。活在亲情里的人似乎更容易快乐,热情,更容易面对未来。苏慧是热情的人,她的语言和态度经常是明快的。她像一片叶子,很容易忘记创伤,很容易在风里把自己当作旗帜。
但面对无可挽救的离别,她仍会沦陷。
此后余生,手足相离
一块由思念铸成的顽石
镇压住静坐时莫名升起的悲伤
这样的表达真切而个性。在这样的表达里,我们能感受到思念带来的安慰,也能感受到悲伤的无力。
最后,诗人写道:
哥哥,想起你的时候
我已不再流泪
在这里亲情和悲伤,思念和告慰汇聚到了一起。这是一种思念久伴的亲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