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散文《清明时节》,分享陈本豪老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油菜花铺得满地金黄的季节,我就想起这首诗,心中涌来凄美的意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油菜花铺得满地金黄的季节,我就想起这首诗,心中涌来凄美的意境。
今年的清明来得较迟,不知是否等着天雨的适时到来?趁着周末,几兄妹稍稍提早几天(乡俗里前三后四均为指定日子,只是清明前一天“寒战节”不宜,那天举国禁燃烟火),踏上那块难以忘怀的故土。那天,依然晴空万里,天上没有飘下一沱雨滴,甚至连一朵深色的云彩都没有。
侄儿年少,远不知人间痛痒,一心贪恋满地春色,手里捏着一大把采摘的小花,玩出一路的开心,让人不自觉地滋生羡慕,童年好哇!
山风里飘来阵阵纸烛的香气,团团迷蒙的烟雾,在一处处坟冢空上空悠悠地浮游,只有那一阵接一阵噼啪的爆竹声,才炸出一片人间生气。
奶奶去了三十余年,记忆却像一幅浮雕,任风任雨也冲刷不去。在儿时闹粮荒的岁月里,父母双双因公差外出,一月难回一次,七兄妹都向奶奶张着饥饿的小口。挑野菜、剜草根、剥树皮、下湖挖莲藕,日以继夜的忙活,看着奶奶的腰慢慢地向下弯曲。待我们众兄妹长大之后,奶奶那副高大的身躯却倒下了,我们无有一丝报效,在血泪流淌的长河里,只有不尽的哀思。爆竹声声,三叩九拜,纸灰里堆积着难以分割的悲哀与欢乐。愿在油尽灯枯中离去的先辈英灵不泯,与日月同辉。残叶虽落,新枝葳蕤,我们在兴旺的香火里禀告先人,喜看血脉相承的鼎盛,诚谢祖先荫佑的大德,这是儿孙奉献给祖辈唯一的一分慰藉。
看着我们长长的一支队列,下屋的王妈,映着满脸的笑对我们说:“你们这些伢们哪真有孝心,年年都记得回来祭祖。”殷切的话语里,流淌着些许欣慕之情。
我忙回送给老人一片微笑说:“我们今天是给祖宗们发工资来了。”一句话可真把老人的心给说活了。老人们深深地回味着说:“你们这样累累的发送,只怕你的祖先早已盖起了一条街哟!”他们还余兴未了地接着说:“不知过几年,你们还舍不舍得,给我们这些穷鬼也顺带发一点工资啊?”
我抿嘴而笑,并不住地摇着头说:“不行,不行,那是需得转正的,你们现在连表都没填,那还早着哪!”这句话真比作揖烧纸更有效。想着自己还拥有未尽的岁月,老人们个个都眉额舒展,脸上映着夕阳的光辉。无论生活会有多少苦难,毕竟人间还是美好的,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赶来这个世界呢?
我们不停地在山间穿行,披着满身的阳光与春色,接纳老人们慈祥的笑意,更少去了在纷纷雨幕布里泥巴沾脚的利落。在如此朗朗春色里,再多的悲与愁也该融化了。
阳光笑了,老人们也笑了。看着人间如此盎然生机,我们祷告泉下的先人,请为我们这一群兴旺的后裔而骄傲吧!
▲作者:陈本豪,1953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江夏区政协常委,江夏区文联原驻会副主席,民间音乐人。作品曾入编《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选》《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长江文艺60年散文送》等多种精编本和中外名家经典。长篇纪实文学四卷本《京剧谭门》,被列为中国作协2019年度重点扶持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