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散文专刊
第28期
目录
长篇连载
孽火流年(13一一15) 汉 峡
文艺论文
唱不尽的西口情 王维正
散文
分 别 赵铖

长篇现代言情小《孽火流年》
第十三章
庆祝丰年 龙王庙会
作者/风景独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奶奶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
这天正值重阳节,学堂放假,我在家里预习古诗。当念到苏轼这首诗的时候,因不知道诗的意思便问奶奶。但好半天都没听到奶奶的回答。我抬起头看向奶奶,只见她手里拿着针线活,两眼茫然地望着窗外,脸上挂着两行清泪,正不知在想什么。
我不由得一惊,赶紧从凳子上下来,绕过桌子,来到奶奶身边,爬上她的膝盖,用手擦着她脸上的泪,轻声问道:“奶奶,你怎么了?是玉儿惹你不高兴了吗?”
奶奶回过神来,掩饰地擦了擦眼睛,把我抱起来搂在怀里轻声说道:“不是玉儿,是奶奶想起以前的一些伤心事。”
我偎依在奶奶怀里,抬起头柔声对奶奶说道:“奶奶你不要伤心,玉儿给你讲故事好吗?”
奶奶唇角弯了弯,用手摸了摸我的头,露出了柔和的笑容,“好,玉儿知道哄奶奶高兴了!”
这天傍晚,奶奶领着我来到村外。已过了秋收的季节,四处的野外显得空荡荡的,风轻轻拂过枯黄的野草,卷起几片落叶在空中飞舞,给这个傍晚的荒野平添了几许荒凉的感觉。
我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把带来的香火纸烛放在地上。奶奶先把香点燃插在一小堆土里,然后开始一张一张烧着纸钱。随着忽明忽暗的火光,我看到奶奶早已泪流满面。
我蹲在奶奶身边轻轻地问道:“奶奶,咱们这是给谁烧纸钱呢?”奶奶轻轻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是奶奶一个最亲近的人……”
在镇子后面的山脚下,有一座龙王庙。这一年,镇上给龙王庙的偏殿里请回一尊通体碧绿的蟾蜍像。从打供奉上这尊蟾蜍,天就开始下雨,一年之中风调雨顺,秋天所有的庄稼都迎来一个大丰收。转过年,镇长出面派人要在农历的二月二,组织一个盛大的龙王庙会。听说到时会有好多卖吃食的,卖衣服鞋帽生活用品等等的商贩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还有什么杂技歌舞,耍猴的,打把势卖艺的这些娱乐类的届时也都会来参加。组织的人还在龙王庙的对面搭了戏台,请了当时最有名的戏班子,要连唱七天的大戏。听说这个戏班子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戏班子里有个名角叫花满楼。这个花满楼原姓楼,男生女相,生得是婀娜多娇,在戏班子里担任青衣的角色,是这个戏班子里的台柱子,这个戏班子也是因为有了花满楼而出了名。在娱乐和物资都贫乏的年代里,这个庙会轰动了方圆多少里,人们都翘首企盼着这场盛大的庙会。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灵,是祥瑞之物的化身,更是和风降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兴云布雨,而天地交泰。兴云布雨是万物生长的条件。所以每年二月初二,人们都要到龙王庙焚香上供祭祀龙王,祈求龙王兴云布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二月二这天,民间还有个最大的习俗就是剃龙头,人们在这天都会剃头剃须,焕然一新。二月初又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百虫出蜇,万物复苏,预示着春季的来临。而广大农民都以地为本,都盼望着一年之中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了龙王的身上。可想而知,这次的龙王庙会有多么地盛大和隆重。
二月二这天,奶奶早早起来给我梳洗打扮,给我换了一身新衣服,还在我的头发上扎了两朵漂亮的粉色绒花。她自己也收拾得清清爽爽,干净利落。虽一身布衣却难掩她美丽出尘的容颜。奶奶挎着一个篮子领着我向镇上走去。一路上只见人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说说笑笑地走在通往镇上的路上。很快,我们便也和几个村里的邻居相跟上结伴同行。
镇上离我们村也就二里多地,人们在谈笑声中不觉就来到了镇上。等快到龙王庙附近的时候,就听见人声鼎沸,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会场上人山人海,人流如潮,各种摆摊卖东西的,琳琅满目。有卖吃食的,有卖衣服布匹的,有卖日常用品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龙王庙的对面,用红红绿绿的绸子搭着一座高高的戏台。此刻因为是上午,戏还没有开演,所以戏台下还没有观众。在戏台稍远点的一片宽阔的场地上有搭着棚子的马戏团,打把势卖艺的,耍猴的等等,看得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长篇现代言情小说《孽火流年》
作者/风景独好
第十四章 风云突变 受制于人
奶奶在老早前就打算置买好多东西,所以在各个小摊上流连往返挑选她需要的东西。而我的眼睛则早被不远处耍猴的练杂技的吸引了过去。无奈奶奶还有好多东西要买。在拥挤的人群中,奶奶叮嘱我千万跟紧在她身边不要走远。
就在这时,我忽然发现一个挑着货郎挑子的男人在我们身边不远处,不住地打量着我和奶奶。只见这个人个子不高,精廋精瘦的。皮肤黝黑,穿着一身深灰色短打的衣服,头上戴着一顶半旧的草帽,草帽下露出一双眼睛不大却精光四射。起初我不以为然,但走了一段路,发觉这个人一直跟在我们身后不远处,心中感到有点奇怪。这时这个人发觉我注意到了他,便挑着挑子匆匆走进人群中一会儿不见了。我心中有点疑惑,但后来又一想一定是因为奶奶生得漂亮才引起了这个人的关注。奶奶只顾得买东西,并没有注意到,我也没当回事,于是也就不再理会了。
就这样我们逛了一上午,奶奶买了好多东西,领着我看了会儿耍猴,又给我买了好多我爱吃的零食。中午带着我在卖饭的摊位上吃过午饭,便和几个邻居一起来到戏台附近,找了块地方搬了石头坐下来等着戏开演。
晌午过后,戏台下的人渐渐多起来。一上午逛累了的人们都聚集在戏台下,有坐着的,有蹲着的,都等着戏开演。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嘁嘁喳喳地议论着下午要演的戏。听说今天的第一场戏是传统折子戏《铡美案》,名角花满楼饰演秦香莲。我从小就对晋剧感兴趣,以往邻村上下哪个村唱戏我都会央求奶奶带我去听戏。所以好多折子戏的剧情我是都知道的。如今也是满心欢喜地等着戏开演。
等了约半个多时辰,戏班子里的乐师们带着自己的家什乐器都来到戏台上,分文武场分别坐到戏台的两侧。随着一阵开场锣鼓敲罢,大幕缓缓拉开了。
听到锣鼓声,台下的人开始越聚越多起来。人们都伸着头,瞪着眼等着演员出场。
开场戏是一段《三岔口》的顶场戏。这段戏讲的是杨家将名将焦赞因获罪被发配邓州充军,解差之人欲杀害焦,好汉任堂惠于暗中进行保护。途中共同住入贼店,深夜,店主刘利华想杀人,和任堂惠在深手不见五指的屋内展开了一番激烈地打斗。这段戏全场没有对白和唱段,全程就是一个武生和一个武丑的打斗场面,全靠演员的真功夫表演,是武生行的看家戏。从这段戏就能看出来这个戏班子的武打戏是真功夫还是花架子。
等戏开演了一看才知道,这个戏班子确实不是徒有虚名,里面的演员真有真功夫。只见这两个武角儿在舞台上上窜下跃,一会儿跳上了桌子,随后又一个跟头翻下来,上下来去显得那么轻松自如。此时是白天,但这部戏表演的却是摸黑打斗的场面,这两个角儿把在黑暗中打斗的动作、神态表情都表演得唯妙唯俏,俩人之间配合得也非常默契。演到精彩处,台下传出阵阵叫好声。
顶场戏结束后,正场戏《铡美案》开始了。随着锣鼓声,花满楼饰演的秦香莲一声长调,带着一双儿女走出后台。这花满楼不愧是名角,不论是唱腔还是念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声音珠圆玉润,似流莺啼转。那曼妙的身段,秋水似的眼神,兰花指一翘,水袖一摆,莲步轻移,咿呀一声,都能颠倒众生。还真难看出是个男生。
随着剧情发展,当唱到“韩琪杀庙”秦香莲痛诉陈世美无情无义这段的时候,台下看戏的观众忽然骚动起来。后面的人们都往马戏团那一片儿涌过去。我和奶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都站了起来往那边张望。这时听见人丛中有人说那边有俩伙打把势卖艺的,因互相不服气,正比武较量了,所以人们都跑去看热闹了。我和奶奶不由得也随着人群往那边走过去。然而就在我们还没走到那边的时候,忽然听到两声枪响,有人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瞬间,人群像炸了锅似的,人们一下子四散奔逃起来。奶奶因挎着一只篮子,一下子没抓紧我,我和奶奶便被人群冲散了。此时人们都拥挤在了一起,这样一跑,便有不少人被撞倒踩在了脚下。哭叫声,呼喊声响成了一片,场面非常混乱。我被人群裹挟着不断地往前跑。起先还能看到奶奶,我一边喊着奶奶一边想往她身边挤。奶奶也冲我挥着手往我这边挤。但是根本办不到,我们被人群裹挟着往不同的两个方向涌去。一会儿后便谁也看不到谁了。
我急得直哭,但是身体却由不得我,只能随着人群往前涌。就这样又往前跑了一会儿,人渐渐稀少了,人群才慢了下来。我往四处一望哪里还有奶奶的影子,眼前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四处张望着,不住得啼哭。
正在这时,忽然有个男人走过来对我说道:“小妹妹,你是不是找不到你奶奶了?”
我透过泪眼看了看这个人,点了点头。
这个人微笑着说道:“别着急,我知道你奶奶在哪里,我带你去找她。”说着拉着我就向龙王庙的后面走去。
我乍一听他知道奶奶在哪儿,非常高兴,也未加思索跟着他就走。
这人拉着我的胳膊绕过龙王庙,往后面的山上走去。此时我才打量起这个人来。这一看才觉得这个人怎么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忽然,我想起这个人不是上午在会场上跟了我们一段路的那个货郎吗!我心中一惊,停下脚步,甩开他拉着我的手问道:“你是谁?我奶奶在哪里?”
这人见我起了疑心,用手一指龙王庙后半山上的那几棵树那儿道:“在那儿呢!我刚才看见她就在那儿呢!”
我更加不信他的话,转身就往龙王庙下跑去。
这人见我要跑,上前一步抓住我,一手捂住我的嘴,一个胳膊夹起我就走。我被捂住嘴‘呜呜’地发不出声音来,双腿乱蹬拼命挣扎着。此时龙王庙后的人已经不多了,有几个人看到我被挟持也只是惊愕地瞅着,没有一个人过来制止。就这样这个人夹着我往龙王庙后左边的山坳奔去。
长篇现代言情小说《孽火流年》
作者/风景独好
第十五章 见义勇为 拔刀相救
我大吃一惊,拼命挣扎着想要摆脱他的挟制,奈何这人个子虽小却力大如牛,一只臂膀如铁臂一样夹着我不放松。任凭我拼命挣扎都无济于事。
小个子男人夹着我飞快地向左面的山坳奔去。
就在这时,前面不远处的一棵树后转出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刚方便完,低着头边走边整理着衣服。小个子男人只顾着往前跑,差一点撞在这个人身上。两个人都吃了一惊,同时收住了脚步。
小个子男人站住身形上下打量了下这个人。我此时也看清了前面的这个人。只见这个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身材高挑,一头干净利索的短发,光洁白皙的脸庞棱角分明,五官清秀,一双乌黑深邃的眼眸透着一股孤清冷傲的气息。他上身穿一件浅灰色的布褂,内着白色中衣,袖口挽起来露出里面的白色衬里。下身穿黑色的裤子,脚下是黑色厚底的布鞋。
少年站在那儿一脸桀骜不驯的神情,他看着小个子男人问道:“呃!你这是干嘛?抢人呢?”
小个子男人阴郁地看着少年也不搭说话。忽然上前一步一个扫堂腿踢向少年。
少年毫无防备,被踢翻在地。然而就在他身体刚一沾地的时候一个鲤鱼打挺又弹跳了起来。他后退两步亮了个大鹏展翅的式,怒视着小个子男人,喝道:“混账东西,竟敢踢你小爷,快放了人滚蛋,要不别怪爷不客气。”
小个子男人显然也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少年还是个练家子。
他冷冷地瞅着少年道:“小子,不关你的事,快让开。”
少年轻蔑地一笑道:“小爷我还就爱管闲事,快把人放了。”
小个子男人不想浪费时间,闪身想从少年旁边逃走。少年一见,上步拧身一记直拳直击小个子男人的面门。小个子男人慌忙侧身一躲,挥左臂格挡少年,然后反手一拳捣向少年前胸。少年后退一步,身子后仰躲过这拳,伸右手抓向小个子男人的手臂。小个子男人忙撤回左臂纵身一跃跳到少年左侧想夺路而逃。少年一转身,一记漂亮的侧踢踹向小个子男人。看这小个子男人的身手也不错,奈何他右臂还夹着我,只能用一只左臂来格挡还击,行动明显就迟缓了。
少年的腿带着风声踹向小个子男人,小个子男人紧往旁边躲,但还是慢了点,被少年的脚踢中了左肩。小个子男人踉跄着退后几步。
少年这几招干脆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一看就有点功底。他双脚落地,站稳身形,冷眼瞅着小个子男人说道:“怎么样?还想跑吗?还不把人放了!”
此刻,小个子男人捂着我嘴的手也已松开,我放声呼喊:“救命,救命啊!”先前看到我被挟持没有吱声的那几个人此时看到这边有人打起来了,也都围拢过来看热闹。
小个子男人一见人渐渐多起来,情知不妙。他把我往少年身上一推,转身向山下龙王庙方向跑去。一会儿后便挤进人群不见了。
我被推得倒向地下,少年手疾眼快,伸手一捞把我拽了起来。
我获得了自由,眼见的那歹人也不见了,才惊惧得痛哭起来。
少年见我哭得如此悲痛,慌了神,“呃!呃!那坏蛋已经走了,你哭什么?”随后又上下瞅瞅我,道:“你是哪里受伤了吗?”
我边抽泣边摇摇头。少年放下心来,说道:“没受伤就好。”他伸手拍了拍我的肩头,“呃!小姑娘,别哭了,你是哪个村的?你家大人没来吗?”
我止住哭声说道:“我是和我奶奶来的,刚才被人群冲散了。”
少年听罢说道:“唉!好人做到底,我带你去找你家大人吧!免得你又遇上坏人。等一会儿你自己好好看着点,如果找不到你奶奶,哪怕找个你们村的人把你带回去也行。”
于是少年带着我向龙王庙方向走去。绕过龙王庙,我往戏台那边一看,此时戏台下面的人已经没有刚才那么混乱了。听人丛中的人们说是镇上的保安团已经把闹事的两拔打把势卖艺都抓起来了,其中一方中有两个人被枪打伤,好在没出了人命,但是却没找到打枪的人。
少年带着我在戏台下的人群中转了两圈也没看见奶奶,我急得直哭。少年也没了办法,最后只得带着我来到龙王庙旁边的一棵大树下。这里的地势比较高,少年说站在这里看得远,也许奶奶一会儿看见我就找过来了,并叮嘱我自己也好好看着点。
果然,过了一会儿,我就看见奶奶在人群中正急急地往这边走来。我挥着手大声呼喊奶奶,奶奶也已经看见了我,她快步奔向这边。
少年见我找到了奶奶,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奶奶奔到我身边,一把拉过我把我搂在怀里,“哎呀!玉儿,吓死奶奶了,我找了你半天了。”
我见到奶奶也是满心的委屈,眼泪又掉了下来。我拉着奶奶来到少年近前对奶奶说道:“奶奶,是这位哥哥救了我,把我带到这里的。”
此刻奶奶还并不知道我被挟持的事,她只当我说的是走散了的事,于是她对少年说道:“小兄弟,谢谢你了!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微微一笑道:“我姓陈,叫陈越。”
我在心中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陈越’。
奶奶又连连道了几声谢后,带着我离开了。我走出去几步回头又看那少年。少年见我回头看他,微微一笑,冲我挥挥手。
午后明媚的阳光正明晃晃地照射在他身上,像给他镀了一圈金光。他眉眼含笑,秀气俊朗的相貌在那一刻像是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以至于在多年以后我还时时能想起当时的情景。
经过这件事,奶奶也再无心带着我听戏了,于是就和村里几个邻居相跟着往家走去。
在回去的路上,我才把我被挟持的事告诉奶奶。奶奶大吃一惊,惊恐地看着我不能相信那是真的。她拉紧了我的手,生怕我又被人抢走似的。
作者简介
风景独好,本名刘汉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年少有志,文武皆习。勤奋上进,年轻有为。钟情文学,博览名著。勤笔不辍,诗文兼长。小说散文,多有佳作。

唱不尽的西口情
一一土默川民歌艺术初探
王维正
土默川民歌,俗称山曲儿,爬山调,亦称漫瀚调。就其音乐素质而言,是山西的民歌和陕西的信天游与鄂尔多斯大草原的漫瀚调融合而成。就其文化结构来说,既是母子关系又是弟兄姊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明清走西口唱起,历经500多年,长盛不衰,欣欣向荣。上流社会,普通百姓,无不喜闻乐见。田间地头,牧场河边,山梁沟谷,红事喜庆,酒席宴上,文化大院,互唱互和,土朴清纯 ; 歌唱生活,抒发感情,愈唱愈热,愈唱愈新,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那么,土默川民歌何以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呢?且作粗浅的探讨。
一.热烈永恒的爱情主题:
关于爱情的主题,一是表现在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二是反映在对幸福婚姻的渴望。
爱情是人类世界的血脉,婚姻是组成社会的基础。纯真的爱情让人类走向文明,婚姻幸福才有美满的家庭。因此,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土默川民歌当然概莫能外。作为民歌,从远古的《诗经》唱到今天的山曲儿,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以抒发爱情和表达婚姻为主旋律而拥抱生活。
任意唱一段传统民歌,或即席编唱几句对唱的山曲儿,几乎都脱不开这个主题,俯拾即是。比如《圪梁梁》:
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咱们那要命的二妹妹。
二妹妹我在圪梁梁你在那个沟,
看见了妹子你就摆一摆手。……
这是一对农村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广阔的田野上,劳动的休憩之中,互相思念,炽热渴盼,真情感人。
再比如《哥哥你不是人》:
白天我墙头上盼你回家门,
夜晚我绣枕头扎手忘了疼。
炕头上鸳鸯一对对枕,
哥哥你回家暖一暖我的心。
柴禾棍棍顶住门就怕刮大风,
一个人一盏灯熬到天明。
哥哥你不是人,
你丢下妹妹好心狠!……
这是一位年轻怨妇的倾诉,是恨?是怨?是爱?是盼?孤独凄清,五味杂陈,如芒刺心。
这种对真挚爱情的表达,对幸福婚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呼唤,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自然会永远传承。
二.灵动优美的旋律
土默川民歌的源头在走西口的路上,优美的旋律兼具晋陕民歌与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特色,或如草原长风,高亢悠扬; 或如燕语莺啭,灵动活泼。优美上口,好记易唱,乡土化,大众化,有着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品味如下作品:
1.《泪蛋蛋》: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
咱们见面面来容易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哟山上哟一个在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哟招一招手;
瞭得见那村村哟瞭不见那人,
哎哟,泪个蛋蛋抛在哎哟沙蒿蒿林。
……
悠扬高亢的旋律,淋漓尽致地唱出了热恋中的想念与盼望,听得人魂摇神荡。
2.《割莜麦》:
哥哥我,在那半山腰腰,头戴草帽,身穿夹袄,二毛着腰腰,手拿着镰刀,一把一把,斯喽喽喽,斯喽喽喽,斯喽斯喽,割莜麦哟亲亲。
小妹妹你,在山沟沟里头,花格衫衫,白胳膊膊,银手镯镯,手拿铲铲,一下一下,格丢格嘣,格丢格嘣,格嘣格嘣,刨山药哎亲亲。
……
《割莜麦》的腔调则将信天游的旋律与鄂尔多斯短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尾高亢悠长,中间短促活泼,唱出了收获的愉悦,唱出了爱情的热烈,抒发了劳动的激情,散发着泥土的香味,歌者彻心彻肺,听者共鸣神娱。这样的歌声,必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 生动形象的比兴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者是内容的分类,后者是手法的归纳。比即比喻,兴是先言他物引出所咏之辞。从古至今,比兴是民歌的主要手法。陕北高原上的信天游,两句一节,大多是比兴。现代经典长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都是信天游的特色。因为源渊与传承的关系,比兴自然也是土默川民歌的鲜明特色。比如:
对面那洼洼喜鹊鹊还在,
我的那个二妹妹甚时候来?
《死死活活相跟上》
大青山石头乌拉河的水,
一路风尘我来眊妹妹你。
《眊妹妹》
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排走,
哥哥什么时候能拉着妹妹的手?
……
这种比兴手法的普遍运用,可以引起歌者和听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得到春江流水般的审美享受。
四. 奇谲曼妙的夸张
夸张就是言过其实,故意把事物扩大或缩小。"五岭逶迤腾细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是缩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是扩大。运用夸张,可以使事物表现得更鲜明,使情感抒发得更充分,引发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给歌者和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
《就爱你一个人》:
想哥哥想得我心花花乱,
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
想妹妹想得我手腕腕软,
拿起筷子端不起碗。
《头枕炕沿》:
头帎炕沿一对对,铡草刀铡脑袋也不后悔。
想要叫俺回心也不难,除非地动山摇天翻转。
如此热烈的爱,可算是舍生忘死、死去活来。方言土语,三言两语,把一对青年男女掏心掏肺的恋情表现得回肠荡气。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正是夸张的妙用。
五. 畅快淋漓的铺陈描写
铺陈手法即《诗经》中的"赋",特点是描写事物极尽渲染,抒发感情飞流直下。它是土默川民歌的又一个艺术特色。有若工笔细画,又如一江春水。请听:
《想妹妹》:
东边的日头,落在那西山沟。看上那个二妹子,就记在心里头。头一回去寻你,站在你家门口,不敢敲门不敢吼,怕你家的大黄狗。盼到了春来,杏花花那个稠,……唱段不惜笔墨,不厌其烦,讲了一个完整的约会故事,特有一种挑逗人心的戏剧性和煽情性。
再听《梦中的兰花花》:
兰花花,兰花花,兰花花,兰花花一一黄土坡上的情呦,沟口里的(那个)爱呦,是谁唱着那动人的歌,唱着你兰花花?梦里头梦见你呦,眼里头那个泪呦,是谁让你那思念的人,爱着你兰花花……
这首民歌,曲调悠扬舒展,节奏松缓轻幽,感情凝重甘甜,似有一位情郎唱着情歌从远方走来,愈走愈近,愈走愈近,一直走到兰花花面前。可以想见,接下来是一个多么甜蜜的场面。这种铺陈手法如同磁针式的吸引力,能够把人的心屏穿透。
五. 纵情恣意的浪漫性与开放性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就是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过程。一部浩浩汤汤的民歌史正是大爱的流觞。而土默川民歌对爱请的表达,无不是审美的倾诉。她的性格是浪漫的,思想是开放的,如同沟沟梁梁的西北高坡,仿佛苍苍莽莽的鄂尔多斯草原,好像海海漫漫的土默川。我们一起来唱《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一一
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这辈子怎就爱上个你?一次次短信你不回,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
酒瓶瓶倒来酒杯杯碎,前半夜喝酒后半夜醉。梦见那妹子你亲我的嘴,抱着个手机当成个你。
噢,我的亲亲呀,我怎想得这么美,
怎活得这么累?我怎想得这么美,怎活得这么累?亲个蜜蜜小亲亲呀!……
这段民歌男声女声兼唱,近年特别流行,唱遍西北地区,浪漫性与开放性是主要原因。作品运用对比、夸张、比喻、反复,重章叠唱,叙事铺陈,表达恣肆,舒缓热烈,俗而不媚,紧紧抓住了生活中美好的人性,纵情抒发,产生了巨大的幅射力。
如果说土默川民歌的浪漫与开放在正统场面演唱中尚有节制,那么在民间红事酒宴上的恣肆无忌则是更加大胆泼辣。酸曲荤词无所避讳,男女对歌,现编现唱,虽偶有低俗,但宾客就是愿意同喜同乐,喜庆的气氛充盈酒宴。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文化心理,生活本来如此。这种在喜庆场合逗乐式的表达恰好符合了劳动人民大众化的娱乐风趣,因此常常引起哄堂大笑,久唱不衰。
六. 亲亲二人台的孪生姐妹
土默川是二人台的故乡。祖师爷云双羊创制二人台的起始,从打坐腔开始,基本上是把民歌山曲由田间地头搬进了庭院炕头,配以民乐,逐渐丰富起来,完善起来,形成流行于晋陕冀蒙夏广大地区的地方戏曲。近200年以来,二人台与民歌中的山曲儿、漫瀚调同生共长,比肩繁荣。很多传统二人台小戏中的唱词都可成为独立的山曲儿唱段,如《打樱挑》《打金钱》《栽柳树》《打秋千》《大观灯》《五哥放羊》等等剧目。而经典的传统山曲儿和漫瀚调又成为民间艺人创作二人台小戏的素材。
如《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眊妹妹》、《想亲亲》、《拜大年》、《兰花花》,《一搭搭里》、《赶大车》、《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泪蛋蛋掉在沙蒿蒿林》、《圪梁梁》、《兰花花》、《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拉手手亲口口》、《拉骆驼》,等等,举不胜举。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西口情》,歌词是这样写的:
走西口的眼泪,流不尽祖辈的柔情。
黄土坡驼铃传来的时候,口外的哥哥,牵挂着故乡的亲亲。哎哎哟,哎哎哟,大黄风吹来了流浪的沙蓬,吹断了归途,吹不断大榆树的根。拌莜面的苦菜,养育了倔强的个性。蒲公英落地生根的时候,黄河的血脉,浇灌出金色的收成……
这首《西口情》之所以能够红遍四面八方,是因为她以西北民歌优扬的旋律,唱出了二人台戏曲的灵魂,唱出了民歌与戏曲的渊源关系与手足深情。
还有一首歌写得非常好,叫《亲亲的二人台》,由王福军作词,刘慧荣作曲,男女声对唱。歌词如下:
不记得哪一年爱上了你,只记得你陪我玩耍伴我作游戏。挂红灯打金钱,红红火火两场戏。走西口送四门,缠缠绵绵难分离。亲亲的二人台,土土的二人台,就你这片天,就你这块地,总在我心里,总在我心里。
不记得哪年哪月爱上了你,只记得你陪我欢笑伴我流泪。打樱挑打连成,打得是男女情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哭的是哭的是人生遭遇。
亲亲的二人台,亲亲的二人台……
这首歌一经面世,就大红大火,产生了较大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条:一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二人台戏曲活化为一位美丽的姑娘,歌者与之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取得了很大的煽情效果; 二是以记叙抒情的语言形式,生动地讲述了二人台的题材与主题,反映了蒙晋陕冀北方劳动人民五百年以来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真实生活、特别是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追求与愿望,迎合了广大群众的情感需求; 三是采用了传统的西北民歌和土默川民歌的调式,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文学就是人学,广义的文学就是文艺。通俗的曲艺或戏曲更有群众基础,更具有普及性。信天游、爬山调、山曲儿、漫瀚调,大同小异,可统称为西北民歌。我们说土默川的民歌或者说西北民歌,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理由即如上面的论述。
我们相信,土默川民歌以其无以穷尽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必将会不断地传承、弘扬、光大,紧跟时代走向更大的繁荣。
作者简介
王维正,内蒙古包头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著述丰富,广泛发表于省市级报刊文集,有科普丛书出版,有短篇小说获奖。近年撰写的文学评论及散文受到高层媒体的关注,多件作品为百度永久性收藏。

“qianxuesheng”的游园会
一一分别
赵铖
“分手”是我提出来的,但惦念的也是我。
昨夜,又梦回。
梦中是又回去看你们了,然后还讲了半节课,说是之前没讲完的,这次要讲完。清晰的记着讲完课后,粉笔敲击着黑板,让你们做好笔记。然后聊了几分钟,告诉你们,我现在一切都好,新的课代表像MISS BAI一样贪玩,可爱。(梦中的画面真切而清晰)
分别马上一年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启了黛玉模式。给你们监考时候偷偷哭,判作业时候眼泪吧嗒掉,下班回宿舍继续哭。哈哈,我这人,好事、坏事总忍不住的哭,有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
刚分别后的自己根本无法从与你们有关的日子中抽离出来。做过无数的梦,梦中总是上课迟到,上班迟到,总是很难见到你们。有一次梦到一套题,说高考好像要考那套题,着急的我,拿着那题向你们狂奔而去,一直跑。
一开始,觉得这真是一种遗憾,想带着你们一路鲜花灿烂的奔跑来着,刚跑着看见了远处的花,我竟然不得以把自己揪出了跑道。我总是走不出来,总是慢慢热,散热也慢慢。我们分别的那个晚上,搬东西的车开了多久,我哭了多久。你们给我便利贴上写的每一句道别,都是我不可触碰的催泪弹。哭到缺氧,哭到头疼。
是我得走,也是我舍不得。就是这样,矛盾的现实。
后来也哭,收到你们的信息哭,收到你们给我的小礼物哭,和新同事聊起和你们的某个瞬间也哭,哈哈,我大约很多时候不是个成熟的大人。
时间有魔法,治愈了大部分眼泪。 我们都有新的生活,你们要继续高中的忙碌,我也要有新的圈子,新的使命。匆匆一天天,就到了现在的将近一年。我好了一些。

因为孩子的事情,打开这台很久没用的电脑。看到了你们的“大作”(你们做的英语视频),想起当时为了节省时间,用模糊拼音快速敲下的只是读音与你们的名字一点点关联的名字,被你们当梗音便开心的大笑。当时承诺你们要写公众号,但因为那时已经开始了我害怕别离的稀巴烂的情绪,不知该如何下笔,一拖再拖就当个分手一年礼物。让我们,更多的是让我自己,学会move on!
看到你们因为网课的疲惫而抱怨。孩子们,这太正常了,老师当学生时会这样,当了老师会这样,老师们也会,学姐学长也是。累了吐吐槽,没关系的。
但其实每个当下都珍贵,辛苦的,享受的,痛苦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都不会再来,再辛苦的日子,都咬牙坚持吧,都是回忆的素材,他日坐在一起嘻嘻哈哈吐槽的物料。
我遗落的高三狗们,请努力奔跑,哪怕精疲力尽,也是无数人羡慕的青春。“qianxuesheng”是课上经常拿出来造句的例子,一语成谶。但那时也说过,希望“qianxuesheng”们像钱学森一样闪闪发光。
希望我们开过的玩笑也能成真。有一日,你们当老师,教我孩子,然后叫他的家长。等着你们给我机会吹牛,让我指着电视中的人说:那个是我学生。当然,哪怕你作为装修工来我家铺地砖,我也会开心的。
每一场分别都会想念,过手的每一批你们,都不曾忘记。今天看了一本书说:遇见就是为了更好的分别。那请我们也更好的相见吧。
赵铖 ,内蒙古包 头市人,九零后青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中学英语教师。写作爱好者。偶尔随心而作,向心而写。写生活,写日常,记录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