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山东第一石头村__五埠感怀
小序: “五一”小长假到了,我怀着久已向往心情携家人一起驱车经红色岈山村来到了这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国第一石头村。说到五埠这个古老的小山村,她历史悠久,据泰安县志记载,五埠村建于洪武十四年,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村子依山而建、高矮错落有致,仍然保持着几百年前的古代民居,深巷、大院、高屋等具有北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五埠村建于明朝,房子都是石头造,从孙伯镇向西北行约8公里,穿过一道山坡,就能看到群山环抱中用石头建成的五埠村。就是这样一个沉睡八百多年默默无闻的古老村庄却伴随着新时代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而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如今伴随着 “中国第一石头村”的声名远播而引来了天南海北的大批游客,使得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天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五一节这天更是车如流,人如潮,令人目不暇接,感慨万千!古老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感慨之余,我挥笔写下一串小诗,一示纪念。

一
今日乘车启行程,前往五埠看风景。
路经岈山红色村,蜿蜒绵亘山间行。
如今柏油路面好,一路急驶疾如风。
转眼不到一小时,五埠在望心高兴。




二
车入村内缓慢行,沿路两旁看风景。
村居错落别有致,沿街摊贩吆喝声。
游人如织车如流,来回穿梭脚不停。
无一不是慕名来,收获满满好心情。

三
昔日只是道听途说,今日一游果然不错。
景点林立遍布全村,规模宏大高耸巍峨。
一点一景各有不同,别具一格富有传说。
天南海北游客如云,如今已是声名远播。

赠曰芳弟诗一首
多年不见心中思念,昨天一见感慨万千。
风华正茂曾有几何?鬓发斑白岁月使然。
虽进古稀身板硬朗,满面红光不减当年。
如今生活无限美好,鼓足精神活过百年。
注:2023.5.1日这天有兴去中国第一石头村五埠旅游,有幸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堂兄曰芳老弟,心中万分感动!寒暄一番,互道离别之情思。因此写下这首小诗,以作纪念 。



也说五埠村
北方古村五埠村,名满天下动乾坤。
引来天下五湖客,游览观光多开心。
石墙石屋石头街,簸箕一路两州分。
最好看处伙大门,古色古香有诗韵。

伙大门
伙大门不同凡响,石头垒发圈式样。
别一格矗立街头,百年立古色古香。
门前站深情满怀,不尽是无限遐想。
数百年经历风雨,不变是依旧模样。

石簸箕路
形似簸箕堪称奇,全是青石板铺砌。
一路曾把两州分,传说之中有故事。
话说村中一邱氏,一说泰安去办事。
不出家门不上路,炕西滚到炕东至。

主席台
村中屹立主席台,半个世纪依旧在。
伟人招手示天下,面带笑容见风采。
如今建筑实罕见,珍贵文物难复来。
好好珍惜永保留,光耀天地千百载。
藏兵洞
村中有一藏兵洞,秘密隐于石墙中。
内虽面积不甚大,却能容身藏英雄。
昔日陆房战斗激,负伤战士藏此洞。
如今虽过八十载,令人难忘当歌咏。
赵豪墓
要说历史之文物,当说明朝赵豪墓。
虽历沧桑数百年,依然不动仍如故。
之人曾为明大将,只缘剿匪来五埠。
不幸身陷匪贼手,他乡青山埋忠骨!

礼赞中国北方古村落五埠
北方古村落五埠岭,天下闻名人人憧憬。
石墙石屋石头小巷,伙大门里景中有景。1
襟带东原多有传说,拱向岱宗情更神圣。
步入华门捡拾旧事,迈出委巷带走风情。
注:1.伙大门为徐氏祖先所建,一家住在一个胡同,一门进来,十门尽开。“伙大门”式的居住方式一直沿袭至今,深巷、大院、高屋、地堡的古朴建筑风格,一砖一瓦都似穿越沧桑的历史古书,让后人从它们苍老的面孔上体悟几千年的文化脉络,品味出久远质朴的乡村记忆。
附五埠岭部分图片:

































文中图片由五埠村退休教师蒋太环先生提供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自2009年上网以来,共创作散文100多篇,诗歌5000余首,《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611人。作品先后在都市头条、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平台发表,并在都市头条平台创建《华夏文学》编辑部,任主编。现为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会员、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