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响京梅蔡李佛品牌 谱写湾区发展新篇章
——江门市新会2023年蔡李佛武术锦标赛暨蔡李佛非遗传承研讨会拉开帷幕
图文:梁卫国 陈镇东

4月30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蔡李佛广场,吸引了来自深圳、广州和江门等地区的21支武术队,500多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同台竞技交流,一展风采。新会蔡李佛始祖会和各传承基地代表以武会友,现场武术高手欢聚一堂,切磋蔡李佛非遗文化表演等活动,推动蔡李佛武术蓬勃发展,让人留连忘返。比赛活动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忠杰先生宣布比赛开始。

华侨华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的一大特色亮点。新会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京梅村是蔡李佛拳发源地、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广东文化旅的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供文化遣产“蔡李佛”立根于此,蜚声中外,不仅风行岭南,还遍及五洲,全球包括华人和外国人士学习者超过800万人,成为世界武术一大宗派。

走进京梅村口,只见二车道水泥铺设的乡间大道上,矗立着一座十多米高,宽大而坚固的村中牌坊,中间用金漆书写“京梅村”,两旁由乡贤陈叔垣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京华旭日弹冠会;下联是:梅嶺春风衣锦归。十分醒目,吸引行人驻足欣赏;沿线更是打造了蔡李佛拳的发展历史与武功拳法,形成了处处特色、步步成景的旅游文化景观;街巷到处让你可以感受到岭南武术文化的魅力图标和人物雕塑等。潺潺溪水沁人心脾,满眼绿意净化心灵,一片片宽大的农田种植的秧苗长得绿油油一片,呈现出一幅丰收在望的立体油画。

京梅村位于新会区崖门镇西北部,辖区面积4.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00人。京梅村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发源地。村内有蔡李佛拳发源地洪圣始祖馆、陈享故居,还有康王庙、明代碉楼、清代祠堂等历史建筑,先后获评“广东省卫生村”,成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品牌。京梅村沿线打造了蔡李佛拳的发展历史与武功拳法,让行人记忆犹新,如亲临现场。

蔡李佛拳,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相传为广东省新会京梅乡人陈享(1806年-1875年)所传。他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之长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蔡李佛。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蔡李佛拳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及美洲等一带也较盛行。2008年6月7日,蔡李佛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梅村又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功夫小镇”,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村内到处都散发出武术的光彩。特别是这条村有条巷叫做“出神入化巷”,沿着这条巷子开始参观游览,一定会看到墙上、路中用来详细介绍蔡李佛拳法的木桩、雕像等历史,还有不少屋外墙壁涂画了很多有意思的武术有关图片,很适合拍一些摆武打动作的人像照片留影。漫步京梅村,让你可以感受到岭南武术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京梅村里,更是一缕缕浓浓的乡愁侨味。在比武场旁,是京梅村和谐乡亲联谊会所在地,门前有中型牌坊,上书“侨念乡时乡念侨。上联:念祖念宗维梓里,下联;乡心乡侨建中楼。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牵动着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思家的心与情,更是关心支持家乡蔡李佛的传承。在上世纪六十七年代,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京梅村的蔡李佛拳处于停滞不前。香港同胞陈鸿等联合在港的五邑乡亲捐资捐款,托人专程帶回家乡,留给拳師们使用,让他们专心授徒传承蔡李佛,直至九十年代初;香港同胞陈觉吾也回来捐了一间乡村幼儿园。身材魁梧的香港長洲五邑同乡会监事长陈超杰先生更是时时关心家乡建设,积极为“传承蔡李佛,汇集侨力量,圆梦大湾区”出钱出力联系沟通有关部门,不辞劳苦,令人敬佩。

这次活动是由新会区委宣传部、新会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为指导单位,并由新会区崖门镇人民政府、新会蔡李佛始祖拳会主办的。拥有187年历史的蔡李佛武术文化熠熠生辉,”武"动了大湾区乡村振兴一池活水。本次比赛,为新会区经济、文化、旅游与体肓事业搭建广泛的交流平台,守住海内外乡亲的“根魂梦”,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展示平台,处处充满着滿满的一缕侨乡浓味。
振兴民间文化,关系中华根脉,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传承优秀传统。让我们携手走在新时代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路上,不负韶华,一路前行……
202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