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行程13800余里,在三十一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他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里的知识,只是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根本无法让读者,触摸到到“事情的真相”。为了探究真相,为了去伪存真,为了学习佛法,玄奘“出逃”了。
为什么用“出逃”这个词,当时玄奘为了求取真经,曾向朝廷奏请去西方游历,但被朝廷拒绝了。直到公元629年,城里闹了饥荒,朝廷放开管控,让百姓自谋生路,玄奘才得以出城。
玄奘,公元602年出生在隋朝末期,他的父亲是一名县令,为了响应皇帝推广佛法的热情,父亲开始学起了佛法,还将二儿子送去净土寺当了和尚。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一决定,玄奘才走上了取经之路。
隋朝灭亡没多久,父母双亡的玄奘,只好到净土寺去投奔二哥。好在从小对佛法耳濡目染,玄奘也颇具慧根,正因此被寺庙的住持看中了,这才正式剃度出家,得以和二哥一同修行。
就这样,玄奘正式成为了一名带编制的僧人,既然是编制人员,自然得听皇帝的调遣,是吧?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广邀国内各地的得道高僧,来长安城里做文化交流,在交流会上,玄奘结识了不少得道高僧。
按理说,结识了得道高僧是好事,但大家说法不一,反而让玄奘迷惑了,甚至无法分辨,到底谁讲的是真经,谁讲的是假经?为了弄清真相,玄奘就决定前往佛教圣地印度,去一探究竟。
可是朝廷却拒绝了,玄奘西行的请求,这事一耽误就是好几年。直到629年,27岁的玄奘,才有了出逃的机会。逃出长安城后,玄奘一路向西,经过几年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佛教圣地印度。
到了印度之后,玄奘便拜入了圣僧戒贤法师的门下,花了5年的时间,跟随他学习了《对法论》、《中论》、《俱舍论》、《因明论》等等。学成之后,玄奘行走了5万多公里,游历了138个国家,这才取得了真经。

出逃17年之后,取得真经的玄奘,为了弘扬佛法,不顾自身安危,带着657部经书,回到了大唐。因为声名远播,回国后的玄奘,第一时间就被唐太宗召见了,但这次召见,却毁了玄奘的梦想。
玄奘回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可是唐太宗却将他软禁起来,不让他外出弘扬佛法,只是让他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在将漫长的18年里,玄奘翻译了1335卷经书,可谓收获颇丰。
虽然译著颇丰,但玄奘的身心却饱受摧残,毕竟这违背了自己的初衷。长此以往,玄奘的身体每况愈下,晚年还疾病缠身,也因此遭到了弟子们的质疑:不是说得道高僧,不会生病吗,怎么才60来岁,身体就如此虚弱?
殊不知,玄奘为了求取真经,长途跋涉了5万多公里,一路上风吹日晒雨淋、上顿不接下顿的,况且人吃五谷杂粮,怎能不生病呢?
晚年的玄奘,因体弱多病不慎摔倒了,摔倒后没过几天,他就圆寂了。为了挽救弟子们即将垮掉的信仰,圆寂前,玄奘这才说了2字遗言“得生”,正是这二个字,激励了后人千年。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2023.5.2
楚丰华
整理转发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