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龙王:不为失败找借口(4100字)
作者:夏俊山
泾河龙王首次登场是在《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能够算出泾河水族的位置,泾河龙王化作白衣秀士,去长安城,跟袁守诚打赌:推算明日降雨的时间点数,不准确,就赶袁守诚出城。结果,天庭突降圣旨,要求泾河龙王明日降雨,按圣旨,泾河龙王准输;为了赢,他没有“照玉帝的指示办事”,结果被杀。荀子《荀子·成相篇》:“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泾河龙王的失败能给我们怎样的“明鉴”呢?
扣错了第一粒扣子
袁守诚是长安城里的凡人,职业是术士(卖卦的)。他的神奇之处是能算出河中水族的位置。就像俄乌战场上,弹药库被对方准确定位,难免殉爆归零,水族无秘密可言,岂不是要被捕绝?
夜叉告诉泾河龙王:“渔翁说,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个卖卦先生,算得最准。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他就袖传一课,教他百下百着。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泾河龙王当下就火冒三丈,“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第九回)是泥人儿也有个土脾气,怨不得泾河龙王发怒。
假如没人劝,泾河龙王冲冠一怒为水族,“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他这个活口”,不会有什么大事。袁守诚的家人就是不服气,要学“秋菊打官司”,到哪儿去告?偏偏这时“龙子龙孙、虾臣蟹士、鲥军师鳜少卿鲤太宰,一齐启奏”,劝泾河龙王“变一秀士,到长安城内,访问一番。果有此辈,容加诛灭不迟”。
泾河龙王耳根子软,于是变成“步履端祥,循规蹈矩。语言遵孔孟,礼貌体周文”的秀才,从袁守诚得到一课:“明日辰时布云,已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泾河龙王作为“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布云行雨本是日常工作。一个街边摆摊卖卦的,没被城管赶走,算是运气好,如今竟敢发布“天气预报”,而且精确到“三寸零四十八点”,换成今天气象局,大概也不敢这么报。泾河龙王不信袁守诚的预测,很正常,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跟袁守诚赌斗。
记得有一句名言:“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事实也的确如此。穿衣服扣衣扣,如果第一粒扣对了,后面会顺顺当当;如果第一粒就扣错了,那么接下来,将会一错再错,步步出错。很不幸的是,泾河龙王既不了解袁守诚的背景,搞好调查研究,也不分析袁守诚室内的有效信息,很轻率地就赌上了!
假如泾河龙王能够“强化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袁守诚的关系网,看看站在他背后的都有谁,就不会轻易赌斗了。《西游记》原文:“此人是谁?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袁天罡本是唐太宗麾下算得上半仙的人物,,民间有传说《推背图》的作者就是他,袁守诚是袁天罡的叔父,此前算水族的位置,一次次那么准,泾河龙王怎么能把他当成普通的术士?
再看看袁守诚铺子内的布置:“两边罗列王维画,座上高悬鬼谷形。……火珠林,郭璞数,谨对了台政新经。六爻熟谙,八卦精通。能知天地理,善晓鬼神情。一槃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王维与佛的关系就不多说了。且说“鬼谷形”(鬼谷子像),鬼谷子一直都是算命行业的祖师爷。《火珠林》是唐末麻衣道人所写,属六爻占卜的一种;郭璞写过《葬经》,是风水行业的泰山北斗。台正是钦天监的官员,“台政新经”,“政”通“正”“新经”指钦天监最新的的观天记录之类。排子午,列星辰,是风水学理气派的相关理论。单是关注一下上述信息,泾河龙王就应该知道,袁守诚并非等闲之人,怎能轻率地跟他赌斗呢?
还有,一些领导不便出面的事,可能会让小人物去办,办得好,可以邀功请赏;办砸了,跟你切割,丢卒保车,你不在体制内,是临时工。不要以为神仙不会这一套,袁守诚是个小人物,保不准背后有天界的比你泾河龙王大得多的领导,跟他赌斗,其实就是跟天界的大神仙赌斗,你能赢吗?
第二粒扣子又扣错了
不要说读者会想:下雨本来就是龙王负责的,他怎么会输呢?泾河龙王的七大姑八大爷、虾兵蟹将龟元帅也会这样想。如果三界坐庄开赌,不赌赛马不赌球,单赌雨水怎么下,小散户们估计敢狂加百倍杠杆,押龙王赢。
泾河龙王回府后,跟“龙子龙孙与那鱼鲫蟹士正欢笑谈此事未毕,只听得半空中叫:‘泾河龙王接旨。’众抬头上看,是一个金衣力士,手擎玉帝敕旨,径投水府而来。”意外的是,玉帝圣旨上,下雨的“时辰数目,与那先生判断者毫发不差。”假如泾河龙王不是死要面子,愿赌服输,选择按玉帝圣旨行事,按时按点下雨,过后再次可以化身白衣秀士去见袁守诚,说说好话,表示愿意交罚款等,请袁守诚高抬贵手,放过自己,还可以开诚布公,将泾河水族的难处说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水族一条生路,也给自己一条生路。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但捡钱时例外,面临犯天条被斩首的的危险时,也应该例外。想想看,头都要被斩下来了,你还高高昂着头,不愿意低一下,那可是方便刽子手!
当然,无毒不丈夫,泾河龙王也可以有其他选择,例如,像他最初选择的那样,直接飞到长安城那边,挥剑斩了袁守诚。甚至,他可以在按照玉帝圣旨下完雨,事后要求袁守诚拿出赌约,口说无凭,赌约没有经过公证,无效!袁守诚不服?泾河龙王还要上天庭向玉帝告状呢。一定要查一查,是谁事前泄露了下雨的信息,玉帝身边有没有潜伏的坏蛋,有没有相关的官员出卖玉帝的下雨计划?存在不存在权钱交易?也许,泾河龙王本质不坏,不屑于采取下三滥的招儿。
泾河龙王意识到自己输了,一时不知怎么办好。“鲥军师奏云:大王放心。要赢他有何难处?臣有小计,管教灭那厮的口嘴。’龙王问计,军师道:‘行雨差了时辰,少些点数,就是那厮断卦不准,怕不赢他?那时捽碎招牌,赶他跑路,果何难也?’”(第九回)这位鲥军师真是鱼鳞小,见识短。这泾河龙王是玉帝他爹,还是玉帝他娘,不按玉帝的指示办事,一旦被发现,将会是什么后果?泾河龙王竟然“依他所奏,果不担忧。”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偷改降雨量,是想赢想疯了吧,要知道,“你这不是蠢啊,你这是脑残啊”。
第二粒扣子又扣错了。其结果,不必用大脑,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袁守诚都瞒不过去,能瞒得过玉帝吗?当泾河龙王变作白衣秀士,前去闹事时,袁守诚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泾河龙王心惊胆战,跪下求袁守诚:“先生救我一救!”
泾河龙王一错再错,袁守诚没办法:“我救你不得,只是指条生路与你投生便了。”这条生路就是求太宗与魏征下棋,让魏征无暇斩龙。结果,“午时三刻,一盘残局未终,魏征忽然踏伏在案边,鼾鼾盹睡”(第十回),梦中就就把泾河龙王斩了。
不为失败找借口
人间没有后悔药,天庭同样没有。泾河龙王丢了性命,可谓枯井里头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有人认为:正像北约东扩,佛祖也有向东传教的计划。具体操作就是让大唐派人西天取经。斩了泾河龙王,李世民为超度泾河龙王,还人情债,就派遣了唐僧去取经。泾河龙王死得太冤了,在天庭的布局中,他就是必须死掉的一粒棋子。
上述分析当然有道理。不过,要避免泾河龙王的悲剧,“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多从自身找原因,泾河龙王的失败,第一是对天庭和玉帝认识不清。谁管控舆论,舆论就对谁有利,这是道理简单得不需要分析。神仙管控天庭舆论,泾河龙王以为,三界之中,天庭最完美,公平正义如同阳光,一直普照四方,殊不知,权力失去制约,天使也会变成魔鬼。玉帝英明,不等于永远英明。时间久了,他也会改变,也会犯错。玉帝的权力没有制约,虽然没有变成魔鬼,但是,他也在搞“选择性执法”。
《西游记》第四十一回,悟空大战红孩儿,去请龙王来灭火,龙王说不敢私下,要走程序,经玉帝同意才能下雨。悟空说用不着,只要些雨水灭火就行,龙王不敢得罪悟空,就撞动铁鼓金钟,其他三个兄弟顷刻而至。这次,四海龙王同样是违规下雨,玉帝为什么不斩了他们?
车迟国斗法,虎力大仙烧符,玉帝下旨降雨,邓天君领着雷公电母,“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行者当头喝道:“敖广,那里去?”喝问之后,孙悟空让龙王听他的号令。“把铁棒望上一指,只见那龙施号令,雨漫乾坤。势如银汉倾天堑,疾似云流过海门。楼头声滴滴,窗外响潇潇。天上银河泻,街前白浪滔。淙淙如瓮捡,滚滚似盆浇。孤庄将漫屋,野岸欲平桥。真个桑田变沧海,霎时陆岸滚波涛。”(第四十五回)龙王竟然听悟空的,这也是犯了天条,玉帝为什么不斩了他们?
说到底,斩不斩,要看时代需要。同样是发财,你可以是穷人的斗争对象,也可以是穷人学习的“财富英雄”。这就是时代不同。做龙王怎么能不认清形势呢?玉帝要严打立威,不按圣旨办,必定被斩;玉帝要维护大局,会法不责众——四海龙王两次不按圣旨降雨,为什么没事?想想看,把龙王都杀了,以后谁来下雨?
泾河龙王盲目自信,不调查研究,轻率打赌,扣错了第一粒扣子。接着又不能认清形势,听信鲥军师的馊主意,直到袁守诚说他要被砍头才慌了,去找唐太宗李世民帮忙,李世民是管人间的,他能改变天界执法?那不是“一个养猪的,干出了狐狸的事儿”?
有人说,让人醒悟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泾河龙王“撞了南墙”,大概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醒悟了:扛钉耙的未必是农民,可能是猪八戒;长翅膀的未必是天使,可能是鸟人。比神仙更可怕的,未必是妖怪,可能是人。自己的死可能是上了三个凡人的“圈套”:袁守城是负责制造舆论的;魏征是负责执行的;李世民是负责装糊涂的;三人联手,坑死神仙,现在要找出真正的元凶,那就是李世民!所以,泾河龙王不找袁守诚,不找魏征,集中火力,一纸诉状把李世民告到冥府。
遗憾的是,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泾河龙王法律意识增强了,运用法律武器打官司,即使赢了,他赌输的耻辱与违旨的罪名能洗刷干净吗?丢掉的脑袋能接上吗?遭受的精神痛苦能获得“精神损失费”吗?他唯一的收获就是让李世民不得不进入地府,三曹对案,也尝尝坐在被告席上的滋味。
人生没有回程票,泾河龙王也无法“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他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不可盲目自信,跟人赌斗。不可用昏招掩盖错误。要勇于反思,不为失败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