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情说子胥(下)
憨子
四.伍员掘墓鞭尸,子曰“情有可原”
伍子胥历经各种艰难,在很多好心民众的帮助下最终逃到吴国。这吴国地处今江苏苏州一带,原是个弹丸小国。但吴王阖庐慧眼识人,重用伍子胥,很快使国家强盛起来,竟然能够与北方的大国晋、齐和楚竞争高低了。
卧榻之侧,岂容敌人酣睡,一山之大,岂容二虎并存。对吴国的强大,楚国自然极不愿意,两国的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阖庐上位的第三年,伍子胥第一次帅兵与楚交战,大败楚军并夺去了楚国的舒城。
第四年,吴楚第二次交战,吴国夺取了楚国的六与灊两座城池。
第六年,楚昭王(楚平王死后。他与孟嬴生的儿子轸继承王位,为楚昭王)派楚公子囊瓦率领大军伐吴,吴国派伍员迎击,楚军大败,吴国又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第九年,吴王阖庐派伍子胥与孙武率军伐楚,五战五胜,一直打到楚国的都城郢。己卯日楚昭王出逃,庚辰日吴军攻破郢都,吴王阖庐亲到郢都视察劳军。
《吴越春秋》记载,楚平王自知作恶多端,怕死后遭人报复,就将自己的墓修到低处,引水为湖掩盖墓地。但恶人自有恶报,经人指点伍子胥让士兵断了进湖水源,淘干湖水,挖开楚平王的墓葬。楚平王的尸体因为用水银敛过,还没有腐烂。伍子胥将尸体拖出,用钢鞭狠狠的抽打,大约打了三百多下,直打得血肉模糊,骨骼粉碎,而后令士兵弃之于野,任鸟雀狐鼠取食。
伍子胥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申包胥,当吴军进攻郢的时候逃到山里,听说伍子胥对楚王掘墓鞭尸,就派人转达他的指责:
“你要为父兄报仇,这能理解,但你也太过分了。我听说,权势大的人可以逆天,但天一定能破人。你曾经是平王的臣下,有君臣之义,奈何今天发狠到羞辱他的尸体,你这岂不是极端的违背天道吗?”
伍子胥显然也知道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他让来人转告申包胥:
“请你为我谢谢申包胥,他的斥责我知道了,但我是日暮途远,忠孝不能两全,父兄之仇揪心,所以我忍不住就要逆天道而做此事了。”
(《史记》原文: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其实,伍子胥掘墓鞭尸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申包胥只是其中之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丘孔夫子却认为可以理解。他在伍子胥掘墓鞭尸后四年担任了鲁国的宰相,他这样评论:“子胥虽然做得过分,但情有可原。”
孔子说的很有道理。作为儒学鼻祖,他显然不似后世儒家那么迂腐。我想,如果他知道他的继承者们提出“三纲五常”只怕要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到的是跳蚤”了。
六.忠臣死后民怀念,年年端午祭子胥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专制时代无法摆脱的基本规律。如果那朝君王用对了人,那个朝代就会发展强大起来,那个朝代用错了人,国家很快就会衰落,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盛世,但每一个盛世时间都不长久的原因。
阖庐时期繁盛起来的吴国,在他死后也就很快的衰落下来。
按照《史记》的记载,吴王阖闾在一次与越国的战争中不幸受伤,回到苏州城后伤重不治而死。儿子夫差继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不愿意用父亲时期的大臣,安排伯嚭担任太宰的职务,让居功至伟的伍子胥靠边站。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有君子也有小人,只是在当代民主制度下,小人难以得逞,而在专制制度下,权利集中于君王一人手中,君王英明,就会亲贤臣远小人,小人有权也不敢乱来;君王昏庸,爱听颂扬之声,就会远贤臣用小人。阖庐在位时,重用伍子胥、孙武这样的贤臣,伯嚭这样的小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自然显示不出来他的卑劣。当夫差掌权时,伯嚭变成了太宰嚭,伍子胥这样的贤臣靠边站了,其小人的行径就快开始得逞了。
夫差上位的第二年,伍子胥率军大举伐越,越国大败。眼看着就要亡国。越王勾践派大臣文种携带大量金银财宝贿赂太宰嚭。太宰嚭得了钱财就与人消灾,劝说夫差与越国讲和撤兵。伍子胥不同意,劝说夫差道:“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越王为人坚毅有志,今天不能趁机灭了越国,将来王上一定会后悔的。”可是,夫差听信太宰嚭的,允许越国求和。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西施入吴魅惑夫差,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史记》原文:二年後伐越,败越於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於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後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又过了五年,齐国发生内乱,夫差要兴兵攻打齐国。子胥劝谏说“勾践食不重味,对部下吊死问疾,说明他随时准备反扑。此人不死,终究是吴国的大患,王上不先灭了越国而去伐齐,这不很荒唐吗?”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坚持伐齐并取得胜利,这就使他更加自负,更加疏远伍子胥了。
又过了四年,夫差准备再次伐齐,越王勾践为了迷惑夫差就率众助战,又多次贿赂太宰嚭,太宰嚭就一再为越王说好话,夫差就越发信任勾践。伍子胥再次劝谏吴王,说明越国是心腹大患,吴国大举伐齐,越国乘机攻打吴国,那时后悔都晚了。但夫差根本听不进去,又嫌他絮叨,就派他出使齐国。
伍子胥看出来吴国迟早会遭到越国的暗算,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屡次劝谏王上,王上总是不听,我预料吴国将会被越国灭亡。你守在吴国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到他国去吧。”
“既然你已经知道吴国必亡,你就跟我一起走啊!” 儿子说。
“我受先王恩惠,我就要忠人之事,我还要尽我的力量挽救吴国。”
伍子胥没有听儿子的建议,而是趁着出使齐国的机会,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朋友鲍牧,然后自己回到吴国复命。
(《史记》原文: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於齐鲍牧,而还报吴。)
伍子胥将儿子留在了齐国,而夫差正在准备攻打齐国,这不明显给自己招祸吗?太宰嚭乘机对夫差说:
“伍子胥为人刚烈残暴,不知感恩,猜忌多疑,他对大王怨恨日深,恐怕会危害大王啊!
王上要攻打齐国,伍子胥却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这是里通外国为谋反解除后顾之忧啊。
伍子胥作为一个臣子,在朝廷不得意,但在下面却有很多大臣拥护,诸侯信服,今不见用就怨气满腹,这可不是好事情呀!愿大王早早图谋。”
这一番话,你还不能说没有道理,尤其是伍子胥将儿子留在齐国显然是授人以柄,所以不由夫差不信。即使太宰嚭不说,夫差也有疑心。于是就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名叫属镂的利剑,要伍子胥自裁。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伍子胥不死也不成了。他仰天长叹:
“奸臣伯嚭祸害国家,王上不知好歹反要杀我。我帮助他的父亲称霸,这不说了,就说当年他还不是太子,诸位公子都来争位,是我以死为他争取。他刚登上王位的时候,要分吴国的土地报答我我都不要。现在竟然听奸臣话要杀我,这还有天理吗?”
对使者说完之后,他又告诉自己的部下:
“我死后请给我的墓上栽植梓树,让它长大称材。请把我的眼睛剜出来挂在姑苏城的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人灭亡吴国。”
叮嘱完这些之后,伍子胥自刭而死。使者回去把伍子胥的话汇报给吴王夫差,夫差大怒,就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鸱夷(皮革袋子)里投到江中任其沉浮。
(《史记》原文:“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很显然,伍子胥是怀着满腹的委屈和不满自杀的。虽然夫差认为伍子胥谋反,但吴国人民却认为伍子胥的忠心耿耿,都非常同情并且怀念伍子胥,大家自发的为伍子胥在江边立祠祭祀,并把他被投江的地方改名为胥山,将他开凿的运河叫做胥江。
(《史记》原文: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据说,伍子胥的尸体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被抛入江中的,吴国人就在这一天到江边祭祀他,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就有了端午节日。
民间还有传说,伍子胥忠心耿耿而被杀,除了人民同情外,上天也很怜悯,装他尸体的鸱夷被抛入江中时,江水突然暴涨,浪涛汹涌,怒潮汹涌,玉帝就封他为涛神(潮神)。民族英雄张煌言抗清失败,绝命诗最后两句就是:“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意思是我抗清失败即将被杀,那一天,很多素车白马会赶到浙东来为我吊丧,大海将会为我掀起愤怒的狂涛,这狂涛未必是伍子胥掀起的呀?张煌言将自己与忠勇的伍子胥同列。
伍子胥被害后的第三年,越王勾践率军攻打吴国,吴国大败,吴太子被杀,后九年,吴国灭亡,此时夫差才后悔不听伍子胥的,但已经悔之晚矣,遂被勾践诛杀。至于那个太宰嚭呢?勾践并不因为他对越有功而封赏他,相反以其不忠于自己国家,接受敌国贿赂而毫不留情的杀掉。这也算是小人罪有应得。天不护恶。
(《史记》原文:其後二年,吴王召鲁卫之君会之橐皋。其明年,因北大会诸侯於黄池,以令周室。越王勾践袭杀吴太子,破吴兵。吴王闻之,乃归,使使厚币与越平。後九年,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
太史公这样评价伍子胥:当初如果伍子胥随着他父亲一同死了,这就和蝼蚁没有什么区别,抛弃小义而雪大耻,英名垂于后世,真是悲壮啊!当年伍子胥窘困于江上,乞食于道路,却须臾不曾忘记报仇,也因此能够隐忍艰难,这非大丈夫是不可能做到的。
(《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民间以伍子胥为涛神,每年的端午祭祀,太史公如是赞赏伍子胥,看来太史公真能与民同忧啊!
太史公之后一千一百多年,北宋的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路过胥山拜谒伍子胥庙,感叹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馀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
王安石之后又一千多年过去,又有多少“事之兴坏废革”,但这子胥之祠依然“不徙不绝”,盛而不衰,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当世之时,君子斗不过小人,但到后世,君子丰碑永存,百姓祭祀不绝,小人呢,耻辱柱上留名,百姓骂声不绝,如是而已。
伍子胥墓
2021/6/14端午匆匆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26922.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