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革命摇篮,宜阳东赵堡师范附中分校,于1938年春,由张剑石同志负责筹办。在中共洛宁地委和宜阳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教师多为中共党员。学校组织有读书会、歌咏队、文艺宣传队。并办有墙报和大众图书馆,结合当时的形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7月,中共豫西特委派邵文杰同志到赵堡帮助工作,重建宜阳县委。由张剑石同志任书记,并成立赵堡区委,不久在柳泉、段村、水沟庙分别建立了中共区委。宜阳县委和赵保区委,还组织了老婆宣传队到附近的韩城、新安、伊川、洛宁宣传演出。
九月,中共予西特委在三乡召开宜阳、洛宁、新安三县党的负责人会议。特委书记刘之久,副书记王志杰,宣传部长郭晓棠出席会议。决定恢复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决定成立洛宁中心县委,负责洛、宜、渑、新四县武装斗争工作。

1939年9月,宜阳师范附中,赵保分校正式成立(后改名屏阳中学)。张剑石任校长,赵炳长、赵炳文(文甫)任教导主任,上级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孔岳先(晓林)、徐文华(素仁)、朱之闻、徐敏文、叶友泉、杜丽生、高宏和革命青年王维君(慎之)、于克志、沈秀兰、苏彩惠等任教员。宜阳党组织党员张新民、张兆汉、张祥吾、何逢其到校帮助开展工作。首届共招收一个班,50多名学生。
屏阳中学,校院分左右两个校区,左区临街房为“大公图书馆”。图书馆内存有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以及《新华日报》《老百姓报》等革命图书报刊,院内面北的墙上画有宣传画。一位抗日战士手持长枪,上着刺刀,瞪着双目,奋力举枪向日本侵略者冲去。学校礼堂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个大字的办学宗旨。大礼堂前的高墙上,画着一伙农民,扛着锄头、镢头去开荒种地,支援抗日前线。孔岳先教师还创办了“大家谈”专刊,学校歌咏队在演出时,幻灯大幕上打出“唤起民众”四个大字。号召人民奋起战斗,抗日到底。
赵保抗战期间,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通向延安革命圣地,通往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以及湖北的主要交通要道。为了革命的胜利,王震、王首道、王树声、张才千、皮定均等一批老一代革命家,都在这里领导和开展过革命活动。在抗日战争期间,屏阳中学,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投向抗日战争的洪流。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屏阳中学受到了国民党的重视。1940年1-2月宜阳警察局开始干涉学校的抗日活动,无理扣押学生。我地下党组织及时组织学生,到国民党县警察局和县政府去示威请愿,迫使其释放无辜学生,向师生赔礼道歉。紧跟着国民党宜阳党部书记庞毅民带人到赵保逮捕赵炳文(文甫)。经党组织及时营救,赵炳文脱危转移,学校任教的党员徐文华(素仁)、朱之闻,也同时转移出赵保。校长张剑石也因工作需要,调豫皖苏边区工作。5月校名在董事会的研究决定下,改为“屏阳中学”,聘王维卿担任校长。
1943年6月,国民党第一战区豫西警备司令部工作队,到赵保进行特务侦察活动。学校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被捕党员29人,进步人士25人。后一部分被营救,但大批党员转入地下活动,隐蔽工作。
1944年5月,日本占领宜阳,侵入赵保。学校教师撤离,学生解散,学校被日本鬼子烧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赵保又办起了宜阳一中赵保分校,后发展为宜阳三中和赵保高中。1984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恢复赵保“屏阳中学”。

屏阳中学是抗日战争中,建起来的一所抗日革命学校,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摇篮。我们今天要牢记它辉煌的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培养更多更好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革命人才。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