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意切
文/张喜魁
一位八十多岁退伍老兵,幸福情感的自述……。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两位老人出生在古老的襄垣县,这个美丽繁华的地方……。
说来话长,襄垣县距邢台市175.1公里,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
襄垣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正中,太行山西麓;战国初期,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初置县,历代未改,已有2400多年历史。襄垣历代英才辈出,主要历史名人有汉初政治家张良,东晋高僧法显,明代 “三部尚书”刘龙等,其中法显是世界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是中国民间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玄奘早230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1080年。襄垣也是中华连氏发祥地,2009年4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曾专程回乡寻根祭祖。
2022年11月1日,在西北留村采摘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结婚典礼仪式。新郎张可、新娘张迪、郎才女貌,比翼双飞。绚丽的长廊彩绸装扮,红毯铺地,灯笼联姻,网红蹦迪,大锅菜香喷喷迷你。 11时35分典礼,新郎唱歌、新娘表意,执手互敬白头偕老爱您永不分离。场面,红红火火、欢天喜地、众亲友祝两位新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早生贵子。”
情不自禁,一位老人喜笑颜开,拉开了长长的身世话题;“里面有苦、有乐、更多是的感恩!感谢!幸福生活的甜蜜……。” 讲述人出生在长治市襄垣县一个小县城里。当年父母宠爱,城门玩撒,观皮影猴子腾空入雲,童年快乐的时光已深深的印在这位老人的心里。
人越老,对过去的印象会越来越深,虽然时光短暂,但幸福的光阴在这位老人心里已深深的烙下了印痕。
俩个亲兄弟,年幼时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兄弟俩流落于异地他乡街头,经过了人生的颠簸,受过苦日子、穷日子、到新中国解放后兄弟二人先后参军,逐步过上了好日子!。值此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概万千,对堂兄哥的救命之恩终生难忘,对亲人的思念更加恋念不弃。
西北留村是个皮毛之乡,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盛名,买卖四海为家遍布全国各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是个进山川口要道,商客云起,四海人聚,此地有不少的外地人在此安家落户兴起。
张承颜老前辈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身高1.8米,体格健壮,性格温和,弟兄三个排行老大,是南巷子里的好后生。早年娶了一房比自己大的妻子,婚育两个女儿,长女金娥婚嫁羊范村,次女银娥婚嫁大路村。
做为长子成年后为了家庭生计,与附近羊范、洛阳村等人结伴同行,到襄垣县做起了买卖生意,开了一家银号店。主要经营的是皮衣、皮裤、皮帽、皮带、牛皮鞭捎、毛笔等顺德府当地特产品。外加旅馆专门留宿于邢台乡亲。
1930年冬季,他挑着皮货,随着人群向山西方向出发,一路吆喝一路卖,白天赶路,晚上住店。路上偶遇路匪,野兽类的袭击,河流的坎坷阻挠。大约走了一周天才到了襄垣县租下两间门店,从此开始了买卖生计。
1935年张老板手里有了点钱,经大老婆介绍,娶了个二房妻子。鸿运当头1936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襄城”,高兴的张老板马上向家里人捎信报喜。长辈们非常高兴,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来了长门长子又一代人。1938年又添了个男孩取名“襄增”,1941年又生了个女孩取名“改娥”。张老板儿女双全、生意兴隆、在外也算混的是人上人了吧,每天都是高高兴兴,起早贪黑经营着小店。
不幸的是,1943年张老板因劳累过度突遭疾病去世。留下大儿子10岁,次子六岁,女儿2岁,妻子为了生活领着三个孩子坚持了一年就嫁给了一个山东人。由于邢台皮毛加工受到日本人的垄断,货物无法流通,民不聊生,加上42,43年闹灾荒,经济赤化,被迫店门关闭。
1945年邢台刚刚解放。亲生母亲就托人向顺德府西北留村张家人捎信,“问要不要这两个孩子,如果不要她就领到山东去了。”张家的根脉怎么能不要呢,再说;长门长子不能断后,断了后会受到他人的歧视。
张老板家里没有别的人,只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一个老婆,无能为力到三百多里之外去领孩子,只有拜托同门家族去接。
堂兄哥张世勤不顾劳累步行了约三天,险被河流冲走;终于到了襄垣县见到了两个年幼的弟弟,他们皮包骨头、衣服破烂不堪,流落于襄垣城门外,顿时眼泪哗哗可怜两个小弟弟,早早没了爹无人怜惜。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程回家,雇了个毛驴让次子骑着,长子走着,那黑哪住。下一站在换个毛驴继续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才回到邢台西北留村老家。
时年长子12岁、次子8岁,家庭状况一品如洗,无铺无盖。在爷爷奶奶,母亲的照顾下免强生活,吃了上顿没下顿。1945年邢台解放,但全国还没解放,家庭条件立马难于改变,生活靠种地养家糊口。长子多少还上了几年学堂,次子夏天光着脚,冬天拖拉着鞋,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每天都到地里去干活,闲时拾柴火帮助家里生计。实难忘记那段苦日子、难日子、记忆犹新,提起伤心落泪。
早年爷爷病故,无钱埋葬囚在家里。1953年奶奶病故和爷爷一块入的葬。1954年后娘也相距去世,兄弟俩相依为命成了孤儿。
1955年哥哥张世范(襄城)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待了二年回国,先后到承德、北京、沈阳服兵役,升任连长,家属子女随了军。1975年转业到邢台市第一建筑公司任党委书记,孩子们也都按排了工作。
1958年人民公社化,炼钢铁,大跃进,国家正在困难时期,张世明(襄城)参军,到石家庄63军服兵役六年,在部队学文化,刻苦练兵,历任班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幸的是在训练时、因公负伤失去左臂,转业到邢台市收容所工作,后收容所归并于邢台市第二看守所。
数算了一下世字辈老弟兄共9人,其中:四人当兵,安徽铜陵张世运,河南汤阴市张世俭,张世范、张世明亲弟俩。
机缘巧合,不管怎么说母子之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相互的牵挂,孩子想念母亲也是人之常情。两个儿子从军,莫忘母亲生养之恩。次子张世明(襄增)根据哥哥提供的母亲地址,经多方打听寻找到了在山东莘县南安头村母亲的家。机缘巧合次子1967年从山东母亲临村莘县北小庄村,领回来一个貌美飘亮1.7米的韩姓媳妇,从此改变了他们家的人生命运。妯娌俩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一日三餐有热汤热饭,家的味道浓浓,幸福的日子渐渐开始。
穷兄弟,后辈人丁兴旺,走向了幸福的新时代。张世范1961年娶了个媳妇叫石红书,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取名国兵,次子国军,女儿海芬,还有三个虎头虎脑孙子辈。从孩子名字就能看出他“忠心报国,以军人为荣耀,爱国爱军的高尚情操。”
张世明与妻子韩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孙子,三个孙女,四世同堂,子孙兴旺。长、次子搞个体,三子人民公安。长孙读体育大学,三子孙出国留学读研,工作在国外中国华为公司年薪丰厚。留守家里的次子孙聪明能干干网络个体。本人有丰厚的退休金,不愁吃、不愁穿,与妻子享受着天伦之乐幸福的晚年。
亲情隔不断,说来也巧,外甥媳妇与姪媳妇是亲姐妹俩。张世明的亲妹妹婚嫁邯郸大名县,与大哥家素有往来。张国兵的媳妇是邢台市西郭村人,媳妇还有一个妹妹尚未婚嫁,经姐姐撮合妹妹嫁给了姑姑的儿子,亲姐妹俩婚嫁姑舅亲两个儿子,现居住在邢台市西郭村,走着亲上加亲的往来关系。失散多年的兄妹子孙后代再也不会骨肉分离。
时间走过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农村更是靓丽多彩,“大米白面能天天吃,衣食无忧。”但对于过来的人来说永远不会忘记昨天的苦难,恩人的照顾,社会的帮助,感恩之心会永存不变。
张世明说:小时候家里穷,没吃没穿,没人缝连,谁会把咱当个人看呢?现在生活来之不易,我能走到新时代的今天,享受“老有所养、医有所保、优厚的退休金代遇足心满意。”做为过来人见证了新旧社会国家的成长历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美好。
他是一名入党50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党组织把纪念章佩戴在他的胸前时,激动的热泪盈眶,用真情实感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挚爱。
时年邢台火车站,城市大街小巷每天都能看到这位独臂人的身影。曾经救助、收留过无数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讨饭人,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同时制止扒手偷盗、交通管理不法行为,为维护邢台一方平安、城市形象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功不可没。
现在他仍然保持着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教育子孙后代永远要爱党爱国多为社会做贡献。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