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胡同里的叫卖声
作者/王富荣
播音/孔祥会 
时间倒回50年。天津市大红桥一带的胡同深处,一个南北走向的大杂院内,一间10平米的南屋住着我家6口人。其实大院里每家房子都差不多大,一间屋子半间炕,小孩们在屋里呆不住,很多时光都是在胡同里度过的。已经有清楚记忆的我,对胡同里那些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印象很深。
“磨剪子呦喝,戗菜刀”、“臭豆腐辣豆腐”、“好吃不辣的青萝卜”、“买炊帚买笤帚”、“买麻杆香熏蚊子”、“修理钟表”、“修理胶皮鞋”、“破烂的卖”、“买大梨膏,小孩吃了不摔跤”、“巴兰油啊,桂花油啊,双加料的油脂的雪花膏啊”……
胡同里时而传来的叫卖声,是那个艰苦时代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花几分钱磨磨剪子、菜刀很划算,而谁也没有闲钱买磨刀石;青萝卜消食化水,但是不当菜不当饭,晚饭后买一、两片助消化,谁家也不会买整个萝卜,那就显得太不会过了;雨季谁家都离不开胶皮鞋,鞋底漏了、鞋帮子裂了,花个小钱修一修,可以继续用;家里的瓷盆瓷碗摔了、裂了,没关系,锔锅锔碗的师傅在碗上打眼用铜或铁锔子锔好,抹上腻子,就能让你省下买碗的钱了;难熬的伏天晚上,满胡同都是乘凉的人,谁也不愿意回那憋屈的小屋里睡觉,避蚊的工具就是那把大蒲扇,一人拿着一把,讲究一点的,买几根麻杆香点着熏熏蚊子,便是一种享受了;小孩哭闹,吃块大梨膏,破涕为笑;女人、女孩的化妆品、护肤品也极为简单,从吆喝声便可得知,油脂的雪花膏,就是最讲究的了;冬天的晚上,小孩子有病了、不舒服,买一碗热乎乎的秫米饭,放一点糖,那就是一种奢侈品了,可惜我只看见过卖的,没记得喝过;水筲漏了、木盆漏了,箍筲的吆喝着来了,他可以做新的,也可以修理旧的;焊铜器、焊铁器的师傅也走街串巷,家里花一点小钱,坐水的漏壶在炉子上就不会吱吱地响了;修笼屉的、换锅底的、剃头刮脸的、卖针头线脑的……不出胡同都解决了。
儿时胡同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构成了胡同文化和底层百姓生活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小贩们在吆喝声中得以养家糊口;而胡同里的居民百姓好像有了这些声音陪伴,才像是过日子。
几十年过去了,胡同在逐渐消失,胡同里的吆喝声也几乎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