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秦植禧
人生在世,总有难以忘怀的回忆。今次重游上海、南京,引起我第一次踏足这两个城市的回忆。1971年4月24日部队派我(时任文书)和战友贾克玖(时任班长)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这项任务与以往都不同,首先要横跨四川、河南、江苏和安徽四个省,在达县(即达州市)坐上汽车连的车到重庆,在重庆坐火车到成都,再转车往郑州,然后由郑州坐火车到南京,在南京再坐汽车前往安徽的郎溪县,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其次当时是文革期间,到处都还有打斗的事发生,派性复杂,较为危险。因此,团领导十分重视,以往出外勤大多数都是儲备库的主任或指导员安排,或者由后勤处领导作出安排,很少由团部直接安排的。而且,临出发前,时任团副政委张克柬(后任师副政委,已离休,现住西安)还专门找我谈了一次话,讲明任务的重要性,叫我遇到问题,多想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就找当地的军代表帮忙。
我和克玖经过五天长途劳顿,有惊无险,终于抵达安徽郎溪县武装部完成任务,收了回执。马上又坐汽车返回南京,当晚就到南京军区军人服务社打长途电话回部队向张副政委汇报了情况。完成了团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绷紧的神经一下放松了。接着,我们开始探亲之旅。当时,团领导同意我们完成任务后,就顺道回家探亲。

4月29日我们2人在南京游览了大半天,观赏了雨花台的风景,还专门去参观了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可惜当时不准在桥上拍照。我当晚还学填写了一首词《西江月.南京长江大桥》:“宏伟大桥壮丽,象征革命风华。长江天险纵横跨,宛似彩虹飞架。 狠批爬行主义,踢开洋化专家。中华儿女智无涯,奇迹遍传天下“(这首词是当时在宾馆学填写的,有几处平仄不合,是反映当时的环境和心情,现在采用,也没有作改动)。接着,我们2人晚上坐火车前往上海。我返广州,克玖返南昌,当年南京没有直达火车的,只能到上海坐火车才能到南昌和广州。
我们第一次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心情十分之激动。第二天刚好是“5.1“劳动节,我一早起来游览了外滩,还观看工人纠察队游行,街头文艺表演。我还第一次大手笔,为自已购置了第一份财产,就是专门跑到上海市海鸥牌照相机厂门市部花了100元(我当时三年多积蓄只有210多元)买了一部海鸥牌120照相机。当年购买照相机除了100元,还要有县团级以上证明方可购,刚好我身上有一张团部开给我出差的证明,才如意购买到。当时没有复印机,也不能将出差证明收了,他们只能在登记簿上写了我的姓名,证明编号,要我签名,写上购买日期。后来,我曾写了一首题为《第一部相机》:“百元购部海鸥机,配上证明方可提。计划时期供应紧,如今觉得最无稽”。5月2日我们2人继续启程,乘坐火车回家探亲。当年都没有班次直达南昌和广州,我们2人都中途转车回家的。
这次宁沪行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次旅程。

作者简介:
秦植禧,微信号:喜歌,73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文艺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孔子诗歌协会会员、千家诗作家协会会员、中山诗社理事,中山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有很多诗词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曾多次获奖,还曾出版过《心香一瓣》、《太仓一粟》个人自选诗词集和《军旅情怀》纪念参军五十周年诗词相册。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国学、传播正能量之目的,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亦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本人作为业余爱好者,不能保正其文体、文本均合格,是否原创,均无法核实,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