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记者与省委书记的情缘(外一篇) 林育农
项南同志逝世十一周年了,出于深切的怀念和无限的景仰,我的书橱里一直摆放着一帧精心塑封的项公遗照,以及汪志馨大姐亲笔题赠的《人民公仆项南》一书。面对他老人家亲切的笑容、睿智的目光,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倒回了二十多年前,重新链接起一个普通记者与省委书记的一段情缘。
我第一次见到项南,是在1981年春的全省农机工作会议上。作为会议工作人员,我整理了一份简报,其中提到“落实责任制,对龙溪地区的农机工作是促上而不是促下,对农机管理是促进而不是促退,对农机销售是促活而不是促死”。意想不到的是,项南来东湖宾馆为会议代表做报告时,竟然挑了这份简报在会上念了起来。当时,坐在台下的我激动得心怦怦跳,屏住呼吸聆听,生怕漏掉他说的每个宇。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听省委书记做报告,既紧张又激动,只觉得他的口气是那样温和舒缓;说理是那样平实透彻,眼神是那样柔和慈祥,普通话又是那样纯正入耳。听他的报告真是难得的视听享受,可惜,机会只有这么一次。
事后,我猜想,他之所以挑中我写的简报,是因为当时福建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阻力重重,他想利用一切机会为之鼓与呼。会后,项南有关推动农机责任制的讲话,被时任新华社福建分社副社长的许一鸣写人新闻,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
有此一面之缘,平时就喜欢看报的我,格外关注项南同志在推动福建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新观念、新思路。
他提出的“念山海经”、“包字进城”、“松绑放权〞福建要 “以智取胜”、“厦门特区要飞出去”、“让世界了解福建,让福建了解世界”,福建要放下粮食自给的包袱、要建高速公路等新观念、新思路,不但在当年振聋发聩,而且影响延续至今。项南“富有远见,务实创新”的超前思维和大胆实践,源源不断地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新闻素材。当年的福建新闻界可谓风生水起,一批有影响的新闻,轰动全国,反响强烈,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推进福建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项南不仅精心策划了许多重大问题的宣传,而且亲自参与新闻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他以精短的新闻佳作,为记者树立了榜样,也成为新闻界的良师益友。
1992年秋,我终于有了一次当面聆听项公教诲的机会。当时,我出差北京,壮着胆子打电话求见,没想到他爽快地一口答应,而且说要派车来接。我们婉拒后,自己辗转找到项家。进门落座寒暄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取出几盒漳州特产“八宝印泥”和“片仔癀珍珠霜”相赠。久闻项公廉洁,生怕遭拒而尴尬。没想到,他又是爽快地接过来,把“八宝印泥”拿在自己手中说:“这是我的”,而把珍珠霜递给汪大姐:“这是给你的”。他的幽默、亲切,让我拘谨顿消,如面对宽厚的长者。我们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他先是询问了我们来京办什么事?接着又问起了漳州几个熟人的情况,随后就展开了宽泛的话题。他谈到了当年“松绑放权”的争议。“我说的是为企业松绑放权,可是有人却说党纪国法能松绑吗?这不是有意偷换概念吗?”他作了一个无奈的手势感叹道。临别,他语重心长地说:“我这一辈子的道路,坎坷的比平坦的多,你们年轻人,路还长呢,也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初次见面,他就掏心剖肺,坦露真言,让我的心灵倍受震撼。我想,有坎坷才有通达,正是坎坷和挫折,使项南有机会接近基层,了解民情,与平民百姓心相通,情相连。
谈话足足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既随意,又尽兴,不时夹杂着项公爽朗的笑声。他的平易、随和、真诚、爽朗,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如饮醇醪。生命来自真实,真实缘于自然。项公是个率真的人,待人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他又是个平易的人,既没有一点架子,又富有人情味,朴实得就像邻家的大爷。
有了一面之交后,我不揣冒昧多次向项南求赐墨宝,他都有求必应,及时寄达。有个同学创办蜗牛公司,项南为其题写了公司名称之后,还意犹末尽地题词“致富无止境,蜗牛万里行”。
后来,我还收到了他赠送的书法作品,清秀隽永,独具一格,抄录的是郑板桥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一直把它挂在客厅里,时常缅怀追慕项公竹子般的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
听说,项公离任居京后,家里的门,始终向福建乡亲敞开,许多人都乐于登门拜访,与他唠唠家常,说说心事,叙叙友情。因为他心中有人民,人民自然爱戴他。我想,项公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作为福建改革开放开拓者和先锋的不凡政绩,而且也在于他亲民、爱民的平民风格和可近、可亲的人格魅力。
石魂三悟
我多次造访金川石馆,对其藏石数量之丰,品类之繁,形态之异,怪石之奇,用心之恒,每每心生惊叹与仰慕。有一年春节,金川君提议举办石魂诗韵国南语词诗吟通会,名家沓来,高朋云集,得以再次流连石馆,尤以久久驻足品味镇馆之宝——“九龙壁之魂”,此石重约8旽,通体碧绿,纹色斑斓,光滑润泽,不由然缘石及人,萌生几多人生感悟。
一曰:乘势而动。“园无石不美,家无石不雅。”奇石,钟山川之灵气,含日月之光华。藏石,寄托的是人生的理想和志趣。赏石,欣赏的是蕴含其中的品味、修养和境界。庞然巨石—“九龙璧之魂”,从某一角度观之,如雄鹰展翅,灵动欲飞。“流光容易把人拋,唯有奇石共天老”。雄鹰形象的生成,有赖造化的神功。遥想当年石破天惊,江河横流,其声如天雷轰顶,其瀑如悬天飞剑,刀辟斧削,终于雕琢出万千奇岩怪石。大自然的动力,奇伟而博大,不仅创造了人类,物质,还创造了天然的奇石艺术品—给人们的精神插上飞天的羽翼,启发和昭示人们:在生命的春天,就应该象睥睨群雄的飞應,只有勇敢地搏击风云,傲对凶险,才能自由地翔翔蓝天。勇者如金川君,当年冲浪商海,抓住机遇,乘势而动,以鹰—般的锐眼和豪气,投资办厂,业有所成,方能为日后的玩石人生奠定基础。
二曰:顺时而静。历经岁月打磨,沧桑变幻,这方巨石终于冷峻静默地屹立于石馆。前来欣赏者无不为其体积的硕大,造化的神奇而兴薄云霄,飘然神爽。几多高官巨贾,文人骚客流连于此,在时光的隧道中追寻历史的足迹和人生的定位,赢得烦嚣后的萧闲,清净中的逸趣,少了一点浮躁,多了些许矜持,悠然沉醉于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我相融的意境之中。
在当今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的花花世界,与石相对无语、闭门静思,不也是一种难得的修炼么? 金川君,在事业红火之际,金盆洗手,改厂房为石馆,营造了供人们修身、养心、悟性,弘扬道家清净无为理念的一方净士。
“石不能语最可人”,寂寞之境,高蹈而恬淡,雍娴而哀艳,在苍茫浩渺,寥廓无限的时空之中,任何事物皆易破碎泯灭,转瞬即逝,唯有石在,才实在。为人、做官、做事,都要象石头一样坚毅、沉着、淡定、无欲。“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实实在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才是平凡而真切的人生。
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追求,在红尘滚滚,浮躁喧嚣之中,玩石、赏石,可以让躁动不安的心,归于宁静淡定,可以避开纷扰,穿越迷津,让灵慧俊逸的石头启悟内心的情智,恢复人类失去的自然灵性和纯真。
三曰:圆融为上。“九龙整之魂”,中有一水冲巨孔,圆润光滑,状如网月,诚如古词所云:“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清风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月,是圆满,圆融,和谐、友善的象征。千秋万代,人们无不向往千里月同圆,万里月同光的太平盛世。生命应该象朗润的圆月,欣逢盛世之秋,更应折射出人性的光辉。金川君与石结缘之后,耳濡目染,玩石如泥,修炼得圆融通达,为人谦和从容,不疾不徐,进退有度,极富分寸,石文化对人的熏染和陶冶,可见一斑。
青松摇枝百里绿,碧水泛波一路歌。来自九龙江北溪的 “九龙璧之魂”,典雅素朴,有灵有性,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造化的珍奇大美,也奉献给人类崇高精神的智慧源泉,让人们在亲近大自然的本体灵性之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责任编辑:曾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