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
改编:宿瑞明
朗诵:宿瑞明/裕萍/邱星星/陈群/大海/华娟
音频制作:邱星星


一批横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最后一拨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萍: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一代人
是理想兼顾现实,痛并快乐的一代人
生于五六十年代,我们见证了台湾校园歌曲的到来
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清新明快的歌曲让我们青春四溢
我们见证了香港电影的到来了群: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蛤蟆镜来了
这些成了我们那一代少男少女的形象
生于五六十年代我们经历了一代伟人们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群:经历了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
一首"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让我们回忆至今
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生于五六十年代,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我们轻松多了

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
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群: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五六十年代我们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萍: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是看露天电影,一部“地道战、地雷战”看了N遍也不嫌烦。
那时候我们也看外国电影朝鲜的和阿尔巴尼亚的
《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
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而感到难过和不安
我们天天唱八大样板戏那些精美的唱段和道白至今我们都能倒背如流
国产电影《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看罢后影评讨论的热火朝天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最难忘的是1976年,一年中失去三位领袖的悲痛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灾难
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
这一年金色十月天亮了,十年浩劫结束了。
李光曦的一首《祝酒歌》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高考制度恢复了
科学大会召开了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无数个青年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发奋读书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在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而刻苦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人不相信我们会在短短的二十年,赶英超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1977年绝对应该在历史的画卷上被浓浓的

邓小平第三次出山,他被历史再一次推上政治舞台,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
冤假错案昭雪了
一批批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
《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
《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有电影,就必有插曲
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啊,每每想起、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
李谷一的“乡恋”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高跟鞋、喇叭裤、摇摆舞被视为叛逆和异端慢慢的流行起来
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渐渐地唱响了每台录音机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
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排球女将》、《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
《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一本叫做《武林》的杂志,创造了全中国期刊订阅、零售之最海: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普及、补充了我们的历史知识
香港电视剧/在大陆异常火爆,《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等等。我们的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
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大为改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三大件”已不再凭票供应
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
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人
听完李谷一的“难忘今宵”我们欣慰的感慨这一年结束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成了我们每一年除夕的热盼
春晚里的每一首歌一定会流行在大街小巷,一定成为这一年的最强记忆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让我们难忘
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唱响讴歌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是啊,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们,我们经历了无数个风风雨雨。
如今已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慢慢的步入中老年
是啊,如数家珍的往事如过眼烟云。
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与前人和后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回忆过去,我们悻然畅怀
展望未来,我们无限期待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我们,祝福父母安康,孩子幸福,祖国强大,万代昌盛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百家号《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