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陈老师
作者:魏增刚
今年确实是个无春年,春天,乍暖乍寒的。这不,谷雨已过,大多的花已凋谢,眼看着要入夏了,昨天一阵阵风刮得天冷了,今一早古城西安就下起了雨,仿佛冬天又回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不偏不倚在这样的日子里会变天?突然,我想到可能与一个人一一陈忠实老师有关。马上陈老师的祭日将至。
西安是四大文明古都,是十三朝的都府所在地,高校居全国第三。仅此,就使得西安市民个个文气十足,个个崇尚文学。
人们为纪念柳青,在长安区修建了柳青广场。
在路遥去逝前,看望他的人不计其数,时任陕西省省长白清才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路遥的生命,说出他那样的省长容易,出路遥这样的作家不容易。路遥去逝后,举城哀悼。人人惋惜,个个流泪,从1992年11月17日那个寒冷的冬天路遥去逝至今,西安人一提及路遥,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没有不叹息他英年早逝的。
同样,陈忠实的去逝,也是举城哀悼,人人流泪。甚至花也因此凋残,风也怒吼,雨也缠绵。
陕西是文化大省,在当代文学上出了四位领军人物。柳青写了创业史,举起了现实主义大旗。随后,就产生了相应地域的三位文学大家:厚重如陕北黄土一样的路遥,以中篇小说《人生》成名,以百万字章回体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茅奖);沧桑如关中平原一样的陈忠实,以《白鹿原》获茅奖;灵秀如秦岭山水一样的贾平凹,以《秦腔》获茅奖。他们奠基了陕西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根本。高举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大旗。茅奖评委之一一一著名评论家李星说过,同时代的作家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无论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对于这些,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业余写手是如数家珍的。遗憾的是在高中当读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路遥师长已去逝了;贾平凹老师我见过两次,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和善丰趣;记得我上大专时,把我的“巨著”拿到省作协投稿,接待我的那个50岁左右的“老汉”一一一脸沧桑,后来才知道他是大作家陈忠实,他说,我应该先写一些小文章,如豆腐块一样的,给《西安晚报》投稿,不要一开始就写那么长的不像样子的,他问了我的专业,我说是,市场营销专业,他说,学好专业,要好好干好工作,写作是次要的。当时,我可能还觉得他打击我的积极性,后来才发现他没有"害"我。后来,我便忙于干工作,娶妻生子,买房迁户口,把这些做为主业,当然一直笔耕不辍,虽在写作上成绩不大,但一直未被写作误了前程;由于一直笔耕不辍,在文字的运用上还不致生疏,时常得意于能写一些小的文章,如散文诗歌杂文书信等。现在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已是“正宗”的西安市新市民了,而且,即将加入未央区作家协会。这些,可以对他们特别对陈老师作一个回答了。
有句古话叫,"文人相轻"。这句话,在陕西作家群中是"失效"的。因此,就有了"陕军东征"一词。陕西,西安,有成批的作家出现,是与陕西这块特别的“土壤"和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分不开的。而在这一大群文学家中,人们不会忘记一个沧桑的关中“老汉”一一陈忠实。
2019年4月27日,夜里古城西安天空阴云依然密布,冷风吹得人发抖,是老天在为陈老师而哭泣吗?一定是的。
昨天,朋友圈见到未央区作协副主席王老师发了条消息,说各界明一早要去白鹿原追思陈老师,今下午我洗了澡,约了八十岁的伯父,报了名,明一早同去。
在各界在西安人追思陈老师的日子里我写上以上文章表示对陕西作家对陈老师的崇敬。让我再次把陈老师的话抄下来,作为对他的怀念。“文学依然神圣。”

作者简介:魏增刚,男,49岁,毕业于西安乡镇企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爱好文学,一直笔耕不辍,出版随笔散文《脚印》一书。在《陕西工人报》《商洛日报》《长安》《作家故事》《作家摇篮》《扶风百姓网》《扶风微传媒》《炎帝故里论坛》《于都诗词》《乡土蓝田》《吉瑞墨香文化传媒》《城市头条》《西府文学》《新新文学》《岚山诗话》《商洛作家》等十余家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1000余篇。最喜欢路遥鲁迅的作品。西安市电视剧文学村村民,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