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八四.九”军演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这是一段激情澎湃的日子,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个中的酸甜苦辣。

一九八四年八月份,我所在的部队,驻福建沿海某炮兵团,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指示我部整装待发,准备参加中央军委布署的诸兵种联合作战演习。对于这件事,其实部队从上至下早有传闻,全团官兵都清楚此番长途拉练演习之目的,是为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做预演。这是因为前时兄弟部队炮兵第十二团,已奉命直接开拔去了越战前线。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部装备的13O加农炮是前苏联进口的,射程达到27公里之远,再辅以德国进口的“戴高乐”牵引炮车,这在当时军队算是比较先进的装备。那段时间,全部队都在精心整正装备,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听候上级指令。其实,当过兵的人都清楚,每逢八一建军节过后的两个月,也就是进入十月份时,部队还面临着一年一度的老兵复退工作。但在这个节点上,全部队官兵没有一个人会去考虑这个事,从超期复役多年的老兵到入伍不到一年的新战士,无需动员,大家纷纷写下请战书。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做为军人能够参加这样大型的军事演习,即使奔赴疆场就算为国捐躯,那也是多么神圣而又光荣的事情。

八月十三日夜,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哨声,划破了午夜军营的寂静。“全连紧急集合!”伴随着连队最高指挥官一一连长、指导员的喊叫,全连官兵从指挥排到炮兵排,再到后勤保障供给的炊事班,不出半个小时全部整装完毕,乘着夜色从驻地出发赶往团指进行编队。随后,全团九个炮兵连,三个营直分队和团直各单位,沿福厦公路踏夜前行。对于此次长途拉练参与诸兵种联合演习的终极目的地,不要说我们这些当兵的,或许连那些营团级的首长都不会知道。记得当时部队从驻地福建同安,南安等防御阵地出发,途经福建宁德地区转武夷山脉进入江西境内。期间,整个参演部队沿途都是按照上级根据地形设定的方案,边行进边驻训。最后抵达此次演习的目的地江西清江县(今樟树市),耗时半个余月。拉练途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驻训,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在革命老区,江西弋阳、铅山一带驻训时,生活条件过得十分艰苦的当地百姓,经常拿着自家种的水果蔬菜和平时攒下换油盐的土鸡蛋,慰问部队官兵。江西,不愧为红色革命老区,拥军支前工作做得相当的好。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英雄的部队,之所以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其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参演各部队在从不同的路径陆续到达清江训练基地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前指于九月十三日发起了“总攻”的命令。由于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在配合某兄弟步兵师“抢滩登陆”的作战中,我部圆满完成了对实施目标百发百中的炮击任务,受到了集团军领导的高度赞扬。演习结束后,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阅兵仪式,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原福州军区和江西省军区等领导亲切会见了所有参加“八四.九”演习的官兵,并对此次诸兵种联合模拟实战演习取得的成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来,因为中越边境的战事趋于平稳,中央军委基于全盘工作的考虑,命令所有参加演习的部队返回各自驻防的营区。我部也于九月十五日在清江军用火车站,完成了对车炮等装备的装载,官兵们也随火车回到了原部队营区。

“八四.九”诸军种联合作战演习,以其规模之大, 参加部队多,拉练路途远,演习效果好被载入我军史册。做为此次演习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虽说对“差一点”去了越战前线,有些许遗憾,但没有后悔。因为生命里有了当过兵的经历,这是一辈子不可磨灭的记忆。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