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四月的雪
文/归途
四月中旬,我的家乡骤然下了一场纷飞的雪。积雪很厚,覆盖面积也大,铺天盖地的样子,好一派"大江南北白雪皑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景色,大有拒挡春天的脚步之气势,让人即刻心慌撩乱,甚至有些毛骨悚然的恐惧起来。实话实说,在我的记忆里,只是听老人们说过:"四月八,冻死黑豆夹"的说法,却没有真正遇到过如此冬寒料峭的春天。这应该是我今生今世遇到过的第一场春天的雪了!由于它突如其来,所以大家不知所措……
我刚从国内来到美国,由于东西方时差导致,我看到这场雪的时候,已经到四月下旬了。面对眼前的温暖与家乡的冰冷,我心里的反差越来越大,情不自禁地牵挂起家乡的亲人来了。
我的家乡陕北延川,是全县人口不到十七万人的小县城。多年前,响应国家号召,农村退耕还林还草,农村人口转移,农民陆续进城务工,走到全国各地,农村居住的人群,多是些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人数已经不多了。县城居民也不足五万人。我的父母,早在二十年前,离开了农村土地,住入县城生活;六个兄弟姐妹,也都先后离开了原来出生的村庄,有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有孩子全是大学生,多数成家立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只有个别孩子还在上学。虽然,自己家里的亲人们生活都过得去,农村也没有我太多的牵挂了。但是,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农村长大,后来一直在乡镇政府工作,我的同学朋友多在农村,我的一生与农村、农业和农民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当我听到家乡发生气候变故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深处即刻产生了无比的怜悯与不安。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若不是这场雪,我的家乡也应该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了,农村也应该到了安排春耕春播农业生产的时候了,农民应该进入农忙时刻了。这场雪最大的亮点,是它带给人间一种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可不是吗?就白大哥手机发来他拍到的那些照片,白雪皑皑,雾色茫茫,雪莲覆盖下面怒放的花朵,红、白、绿、黄、蓝,几色相间,白里透红,情景交融,反而显得雪中花蕾,格外质嫩细腻鲜艳夺目,更加婀娜多姿绚丽多彩。这是奇迹中的奇葩。由此可见,世间百态,生命力的顽强。可惜冰雪融化,只是昙花一现,好景不长在,想留留不住呀!景观也不能当饭吃,苦害了祖祖辈辈依靠这块土地生存的老百姓。这里最大的痛点,就是山里的果农。所有果树的花叶被冻死,意味着他们一年之内,将会颗粒无收。这样的自然灾害,怎能不让人失望和痛心呢?
尽管如此,谁都无法改变目前的现状。按照国人的惯性思维,对任何事物多于好与坏,利与害,美与丑,是与非的判断和评论,而疏于如何预防或者管理。所以,我对家乡的怜悯和担心都是多余的。如果我们能够迅速提高自身对世界大自然的认知,积极应对或者适应这种环境的骤变,自己心里或许会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遗憾和烦恼。基于以上认识,我的心情马上变的舒坦起来。
次日,正好是星期天,我随儿子走了一趟南湾的公园。恰巧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儿子排队买票,一家人准备坐公园里小火车游览的那一刻,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呼喊他的中文名字,回头一看,发现一个中国后生正在向他招手示意,走过去跟他一聊,竟然在异国他乡这么小的空间里,遇到了延川老家的熟人,并且他俩还同在一个家公司就职。真是"大海里捞针",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家惊叹不已!我即刻联系在硅谷的另一家和我老家相距五里路的老乡,他也很兴奋,希望我们尽快邀约,争取在他们最近回国之前,大家这里相聚一次,再叙乡情。
延川人在硅谷,偶然相遇了,儿子兴奋地把他心爱的三岁女儿,暂时交给他们看护,跑过来找到我们,要求大家当即放弃坐小火车的安排,与他们父子儿女老婆一家人聊天,我们竟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往情深,天南地北,聊了很久。然后,各自离开。回到家里,我仍然感觉今天的事情太奇妙了。
最近我刚好读到的两本书。一本是美国人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一本是中国人姜雯漪写的《林徽因传》。《邓小平时代》详细传记并描述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转型期的中国;《林徽因传》则是传写了一位从旧社会走到新旧社会,才华横溢绝世风华的女建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者之一的传奇人生。两本书的作者,写人叙事的手法风格各异,但是都是在写人的悲欢离合和人生传奇沉浮。记得在《林徽因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全面注释了她的一生。忽然间,我领悟到"四月天"所指的含义了。
四月的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纵然万紫千红,总有冷若冰霜;四月的雪,也应该如此了。它虽然匆匆忙忙,来去自如。但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春暖花开时,风雪却融融。万物复苏中,柳暗又花明。我们无须惊讶,无须担忧,更不应该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
人世间万事万物,千奇百态,非克即吉,应该都是一种缘分相遇;社会瞬息万变,千奇百怪,不进则退,应该都有一份道理相随。古人云:"时世造英雄",一句话道白了人类的时代属性。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人们都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受,去应对,并且全心全意地认识它,适应它。否则,人类必然不能突破,社会不会发展进步。人与自然本来就应该如此,顺其自然,和谐共存,光芒万丈,日月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