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阳光明媚,湖北麻城市铁门岗乡中心学校负责人带领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徒步十公里前往“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故居,开展研学促成长的远足之行活动。
上午8:00,全校师生在夺旗楼前集合,贺泓校长展开动员,活动过程秩序井然。一路上,学生们欢声笑语,走在先辈们所走过的道路上,欣赏着沿路的美丽风景,畅谈着自己的感受和理想,融入了明媚的春光里,成为了春天里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中午12:00,全校师生到达铁门岗乡王岗社区的彭桓武故居,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彭桓武故居,深入了解了其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的重要贡献,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当学习彭桓武事迹,继承革命精神,奋发图强,为家乡建设,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微”力量。
据悉,彭桓武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领导并参与了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还与于敏、周光召、黄祖洽等人参加了氢弹的理论设计,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彭桓武参与了前期主要工作,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到地下核试验成功,环环相扣,有力打破了当时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国防安全的基石。
2006年6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彭桓武星”。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辞世,按照遗嘱,遗体器官捐献给了医院进行医学研究,毕生的工资积蓄近50万元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研究所。彭桓武的清廉、爱国、严谨治学的精神如同桓星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浩瀚星河里,也启迪感召着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努力奋进。
此次十公里的徒步远足活动虽然有些累,但一路上有风景相伴却让人身心愉悦,参观活动更是让同学们获益匪浅,并纷纷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两弹一星”彭桓武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技术封锁,为祖国的强盛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开阔的的科技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的。
“向春天出发——风景在路上,研学促成长”,不仅仅是一次春游活动,更是一次对革命先辈们精神的传承。它将激励我们为家乡的建设,为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罗金凤 李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