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思父亲
文/于佃俊
1961年6月下旬的一天,东北大城市长春市收容站,来了两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十七、八岁的青年。
经了解,他们来自山东省夏津县,是当年聊城师范专科学校(聊城大学的前身,本文下称:聊城师专)待分配工作的肄业大学生。他们为了在暑假期间,为贫困的家庭挣点钱,来长春市投奔亲戚寻求打工的。人生地不熟的两人连续奔波了几天,也没找到亲戚,两人凑起来的15元盘缠却已经剩下寥寥无几了。两人一商量,就想到了到收容站求助政府。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让他们吃了一顿热乎的饱饭后,把他们送上了回家的列车。
几昼夜后,他们在离家最近的车站下车,又步行七八个小时,才终于回到家中。
这两个青年就是我的父亲和邻村张官屯村他的聊城师专同学。
回乡后,父亲拿着大学签发的手续,按时到县里分配的单位:当时的东李官屯镇前周官屯村小学报到上班,从此,开始了他乡村教师的生涯。
父亲生于1942年腊月二十一。我认为那一天正赶上瑞雪飞扬预报丰年的景色,因为爷爷和奶奶给他起的乳名叫:雪儿。
小时候,父亲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七岁时,在附近村庄当小学校长的爷爷因病去世。全家四口人,只剩下裹着小脚的柔弱的奶奶和姑姑、父亲相依为命。
也许是挚爱校长爷爷的我奶奶对文化人的情节,也许是要强的奶奶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美好未来,在姑姑和父亲上学读书上,奶奶坚定了决心,并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父亲从小就聪慧、懂事,在本村小学和邻村完小期间,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同时,放学后就尽全力帮助家里干一切力所能及的活计。
1956年7月,父亲在前于里长屯村完小毕业。14岁的他更加感受到奶奶的苦累,他毅然辍学,在村里生产小队上干起了可以为家里挣工分的工分记账员。对于这个关系着小队全体男女劳力出工情况及涉及分配生活物资的个人所得工分的小小记账员角色,父亲认真、公正、仔细,一年中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加上他练就的一笔漂亮的毛笔字、钢笔字,父亲的工作得到了小队干部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次年7月,同村刚完小毕业的发小到家中找父亲,约他一起去考夏津县第四中学。奶奶高兴地鼓励他去试试。考试结果:已经一年没上学的父亲居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1960年7月,中学毕业的父亲考入聊城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因全国性自然灾害爆发,聊城师专颁发肄业证书后,让学生回乡提前就业。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父亲和同学大胆闯关东的一次难忘的苦难经历。
在1960年秋天《聊城师专支援“三秋”运动个人小结》中,父亲写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具体做人的工作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项光荣而又伟大的工作。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国家中,任何工作都是重要的,不分贵贱,样样工作都会有英雄、模范出现,所以,我决心干一辈子教育事业,红在、专在教育事业,把我一生的精力贡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
时任聊城师专校长李超云先生在肄业鉴定中给父亲的亲笔批语是:一年来,一贯服从领导,听从分配,有入团的要求,业务钻劲大,成绩优秀,劳动踏实,有实干精神,对科研比较认真、细心。
自从当上老师后,父亲就像他在小结中写的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了乡村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从教三十多年,父亲先后在刘曹庄、后籽粒屯、前籽粒屯、后于里长屯、前于里长屯、三十里铺、北辅店、大王庄等十多个中小学任教。
职业生涯中,父亲一直真心地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既严管、又厚爱,既实事求是地批评、又表扬。有时,父亲也会像每个家长一样为孩子的低级错误行为,大发雷霆,甚至给孩子点不会伤及身心的小小惩罚。这些年中,没有一个家长为此恼怒他,没有一个学生为此记恨他。
课堂上,父亲以他呕心沥血准备的教案为纲,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发挥上课45分钟的教学效果。黑板上,他工整优美的板书,吸引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讲台上,他声情并茂的讲解,开启了学生们聪明、勤奋、阳光、坚毅、进取的人生路程。
在一些学校许多年份的考勤簿上,父亲留下了全年0事假、0病假、0旷工的记录。1984年12月,父亲实现了他一生梦寐以求的政治愿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干劲更足了,工作更加尽心尽力了,教学也成绩更显著了。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教几十年,父亲曾荣获过乡村中学数学教学效果一等奖、全县模范班主任、全县优秀教师、教育部颁发的乡村教师三十年荣誉证书等数十个荣誉,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的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
老年后,一说起他的优秀学生,他都如数家珍,满脸洋溢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有些学生回乡时,探望父亲,无论多少年不见,父亲都能一下子叫出学生的名字。师生情真是一辈子的情啊!
对于家庭,父亲就是一座高大的山。那时候,无论任教的学校离家远近,父亲总是以事业为重,吃住在学校;总是按规定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但一回到家里,父亲就换上满是汗渍的衣服,全力投入挑水、下猪圈用铁掀出粪、用推车子推土等各种苦活、累活、重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更是在每个节假日里爆发出不知疲倦的奋斗激情,在他和母亲拼搏的滴滴血汗中,家里贫困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在父母不辞辛苦的养育下,我们兄妹都成为对家国有用的劳动者:大学生一人,高中生、中专生三人,教师一人,机关干部三人,党员三人。兄妹四人都一步一个脚印地奔跑在各自的奋斗征程上,无怨无悔地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对于乡亲邻里,父亲是个热心肠。村里谁家有红白事,父亲总是拿着自己的大小毛笔无偿为乡亲们书写喜联、喜帖、丧联、丧帖,每年春节都写许多春联送给乡亲们。村里许多人家的门上,都展示着父亲书写的秀气飘逸的书法。父亲的墨香伴着袅袅炊烟成了村庄的一道风景,无声地增添了村庄的文化底蕴,默默带动了村风向好、向善、向更文明的转化。
2021年,在全国上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一生喜欢书法的八旬老父亲以他擅长的隶书写下“报党恩激情澎湃 献余热安度晚年”的书法作品,并入展夏津县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书法作品展。这也是父亲一生无数书法作品中唯一装裱展览的作品,那页精美的证书也成为对他热情为学生、为学校、为乡亲书写美好的最好认同和褒奖。 2009年,退休后又闲不住的父亲和村里几位老辈人一起组织编纂我村第一部《于氏家谱》。父亲和伯父登福担任主编。这部家谱印发后,对乡亲们知历史、续亲情、容大爱、浓乡情、承忠孝、重和睦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们的村庄更加和谐、更加互助互爱,也更加文明、更加和美。
2022年腊月初八,81岁的父亲因感染新冠肺炎引发旧疾,医治无效去世。
父亲去了,许多学生闻讯发短信、打电话表示哀悼,有的挺着正感染新冠发高烧的身子专程到灵前鞠躬吊唁;许多乡亲连续几天盯在丧事上,流着泪忙前忙后,以他们最朴素的方式送德高望重的父亲最后一程。
父亲走了,从此,再也听不到我乳名的暖暖呼唤,再也听不到护佑儿女的亲亲唠叨,再也没有了中年依偎老人身旁的孩子般甜蜜感觉,再也吃不到四世同堂一大家子近二十口人最香醉心的团圆饭。
父亲走了,他用一生的身体力行、示范感召,给予我们的忠孝、好学、正直、守法、勤俭、清廉、助人、进取、奉献的良好家风已经融入了我们兄妹四人的血脉中,成为子孙后代永恒的财富,也成为老人留给我们后代的最珍贵的遗产。
“一生爱不完的是你”啊,我的老父亲!如有来生,我们还愿继续做您的儿女,继续把我们的挚爱真情献给平凡而伟大的您。
至亲、至爱、至尊、至敬的父亲走了,我们会用坟前的长跪和点燃的纸钱,祈福您和母亲在天堂里永远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