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4月28日
文/余德明

时光流逝了,记忆往事走远了,却深深的留在了记忆和脑海中,当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时候,我就慢慢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精彩之处,我们很多人都很舍不得这个世界,对于生活充满着眷恋。
每年的4月28日,总能引起我们很多很多的回忆,美好的、苦涩的片段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展现在我们脑海中,虽然这些回忆显得是那么地平凡且又支离破碎,但总能让我们不会忘却,它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一天开始,我们不再是寒窗苦读的学子,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城市青年。
2023年的4月28日更显得特别,因为它已经历半个世纪了……。
1973年4月28日上午,武昌蛇山脚下,曾经的大成孔庙旧址,原武汉十中有数百人聚集在学校大操场上,自1972年底一批72届高中学生投笔从戎后,今天,又一批毕业生(70人左右)将被卡车送往湖北洪湖,至此,武汉十中72届高中学生一部分参军,一部分留城,一部分下乡插队就全部毕业了。
在哭声、笑声、依依不舍的告别声中满载下乡插队学生的卡车徐徐驶向去往洪湖的路上,经解放路、彭刘扬路、阅马场,当卡车在学校后山长江大桥引桥段。我们又看见了送行的同学,他(她)们在卡车开出校门的同时,又跑上大桥引桥处,为下乡插队的同学送上最后一程。
卡车缓慢地驶出了城区,一段时间里,车厢里除了部分同学的抽泣声和因车轮带起的尘土,引起的咳嗽声,同学们都安静 突然,有同学大叫起来,快来看,快来看……,原来同学们发现田间劳作,地头休息的大婶,小媳妇,大姑娘的穿着是大花大朶,大红大绿,对于多年来习惯了灰蓝军绿的城市青年,确实倍感新奇,那时观念是红配绿丑到底,一阵新鲜感过后,车上又安静了………。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颠簸,送行的汽车才到达沔阳县境内的东荆河边,河对岸就是我们下乡插队的地方,洪湖县峰口区,那时,东荆河上还没有建桥,汽车也要坐船到对岸,乘汽渡到达洪湖境内后.又经过半个多小时才到达下乡插队的第一站,洪湖县峰口区区公所。在这里我们吃了下乡插队后的第一顿饭,吃饭时应该已经下午3点左右了。饭后,我们分别被送往峰口区所辖的白庙公社和简市公社。
我们小组分配到一个叫东岳庙的地方插队,它是距离公社最远的生产队。到那以后,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这座庙,当地农民的出行主要是水路靠小木船和旱路靠双脚行走,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拖拉机,大队派去接我们的拖拉机只拉走了我们的行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天已经漆黑了,队长就临时安排我们在老乡家住下了。
1973年4月28日的晚上,我们睡在稻草地铺上进入了走向社会的梦中……。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年华易老,青春无情。珍惜时间,珍爱生命。辉煌定能创造,成就不能坐等。时光匆匆,比梦来得更短暂,比花枯萎得更快。花期一年,生命却只有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