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牛乃米的诗与远方
若若 小源
现在,邱华最愿意看的是,新成昆线上向着远方飞奔的绿巨人火车。
新成昆线建设期间,邱华几乎得空便要去甘洛县城附近的建设工地上看一看。他知道了有一支叫舟桥的建设队伍参建了新成昆铁路,他见过这支队伍在激流险滩中打围堰的那些细节。他说:“在这崇山峻岭、河流湍急的环境里,一干就是好几年,舟桥人真的不简单啊,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股子朝气蓬勃的劲头儿!”
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彝文班的邱华,以他的智性和个性,将全部的生命激情赋予了大凉山的脱贫致富,他当然知道新成昆铁路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自然也就拉近了他与铁路建设者的情感。
科技扶贫,是邱华的事业最核心的理念。也正是因为这一理念,外化为勇毅前行的力量,他赢得了人生的辉煌。这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彝族汉子,在全国科技工作表彰大会上,曾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亲切接见。灼灼见出了他致力科技扶贫的真功夫。

走进历史,就是走想未来。关于邱华的叙事,应该在人际互动中凸显。
“接活了!都接活了。”阿兹觉村罗阿木激动的声音,跳到到山上,又蹦到谷底,给春天的乡野镀上了金色的光芒。他说的是自家核桃树嫁接良种核桃,活了,长出了生机勃勃的叶子。
就在几个月前,40多岁的罗阿木还无比郁闷,自家的核桃几年不挂果,多年的心血换不来家庭贫困状况的改变。他在沮丧中准备挥斧相向,将那片核桃林变成柴火。斧子磨得铮亮的时候,邱华来了,带着良种的核桃枝条,以及果树嫁接技术人员。他们分散到核桃林里,将一场“杀戮”演变成手把手、无偿教授的嫁接。邱华说,过不了多久,嫁接的地方会长出新芽,明年会结果,后年就会迎来丰收。罗阿木张了张嘴,“要是没接活”的话在口腔里滚了几滚,又被他咽了下去。罗阿木很感动,也有点怀疑。他怀疑这指头大小、毫不起眼的芽苞与挂果和丰收之间的联系。但他听过邱华很多故事,知道他的话落地可以生根果。再说,他做梦都在盼自家树上挂满核桃的样子,渴望满坡的核桃能带着一家人走出穷苦的泥潭。几个月后,罗阿木坐在碧叶遮天的树林里,望着满眼绿油油、沉甸甸的核桃,算着增加的收入,笑得见牙不见眼。

同一时间,在黑马乡优质核桃科技园里的邱华也笑了——又一届的核桃节开得隆重、热闹而成功。全县120多个村的60多万亩、500多万株核桃树,以葱郁磅礴的气势从邱华的报告里铺呈开来。他还用10个早实核桃品种、5个晚实品种、3个新选育地方优良品种、百亩15处育苗示范园,在甘洛核桃的版图上描绘出锦绣前景。而年产核桃6000余吨,产值超过7280万元,核桃收入占种植农户总收入的30%以上,则是他作为县科技局局长献给家乡的大礼。
他早已经知道甘洛的地理、气候,天生就是出好核桃的风水宝地。但45万株原生核桃里,有着将近4成不挂果的“铁公鸡树”。 挂果的核桃里,有25%是“铁”核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3万多亩的“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他忙着进村入寨,调查哪些科技能下乡,哪些科技能助农;他忙着出差,参观、调研、取经;他忙着谈项目、筹资金……五十多岁的人了,倒是半点不服老,为了落实项目,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从郫县到盐源,从组织人员参观到成立核桃嫁接技术协会;从洽谈优质良种枝条到高枝嫁接新技术;从荒山荒坡连成片栽种到田边地角栽成线、房前屋后建成园……阿呷、黑马、吉米、苏雄、海棠、阿兹觉,一个又一个的乡镇在他的奔走中成了核桃之乡,一户又一户农民在核桃浓郁油润的香味里脱离了贫困……
邱华望向天空,那里白云朵朵,彝家的寨子里,乡亲们开始生火做饭。邱华想像得出那是什么样的场景:炉具上的火,蓝幽幽地燃着,屋里香气蒸腾。火塘安静着,没有呛人的烟,也没有扑腾的灰。
这熊熊的火,正是邱华燃起的另一股科技之火——沼气。沼气对一步跨千年的彝人而言,太过陌生。他们的火塘终年热烈,烧过树枝、秸秆,甚至煤炭。他们的一日三餐、取暖、照明,与火塘息息相关。他们不相信邱华的游说。不相信修个盖了顶的粪池,再接根管子,就会有可以烧饭做菜的燃料。
对陌生事物的未知衍生出恐惧和不安,让人见人爱的邱局长成了人人都要躲开的“麻烦”。

邱华理解乡亲。他要让科技说话,让事实说话。彼时,单位的账上,可支配的工作经费从没上过五位数。他摸摸干瘪的钱包,咬咬牙,当了带头集资的表率,并发动全局的干部职工,加入到集资的行列中来。那时,“张狂”的邱局长已经成为大家心中“靠谱”的邱局长,他振臂一呼,全局上下都响应。那一次,他筹集到3万多元,为25户农民修建了沼气池,还附带改圈、改厕和改厨的福利。
这是开天劈地的大事件——人畜的粪便、厨房的污水流进沼气池,熊熊的火苗就从管子一端燃起来,人们惊呆了。示范性的效果以风的速度,在全县乃至全州流传开。那些躲着他的乡亲找上门来,村上乡里的干部找上门来,直接或者委婉,都希望成为下一个示范。但一说资金,全部面露难色。
在乡亲们殷殷的眼光中,他“盯上”了中央部委定点帮扶甘洛县的工作人员,上门“推销”自己的想法和修建沼气池的计划,换来一拍即合的支持。接下来的半年里,他五上成都、三进北京。一个县里的科级干部,一双沾满乡村泥巴的脚,带着一方百姓的贫困和沉甸甸的期盼,走进了州、省、中央部委的办公室,争取到了国家沼气项目政策的倾斜和连续两年拨付国债资金227万元资金的支持。作为样板,全州“一池三改”的现场会在甘洛召开。如果要叙述背后的勇气和难度,大概可以写成波澜起伏蜿蜒曲折的长歌。
资金来得不易,用起来却是大方阔绰,“一池三改”在全县范围内铺开。千年难易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畜混住首次实现了分离,不用烧柴也可以有火——5万人尝到了建沼气池的甜头。
他们喝酒相庆,醉意朦胧间,忍不住去拧开气管,点燃那蓝幽幽的火,唯恐这样的方便只是梦一场。邱华也醉了。他想起小时侯低矮、破旧的房子,横漫呛人的烟灰,想起早逝的母亲……遗憾像黑马溪的水,又细又长。多希望母亲还活着啊,亲眼见见那个发烧的孩子,说过的所有胡话都成了真。

他依然走在家乡的山水间,眼睛和思想却常常腾空万里,朝着更高更远的地方。
一次又一次的飞翔,换来了“中国黑苦荞之乡地理保护认证”成功,换来了“苦荞资源高效利用开发”、“甘洛黑马产业园区建设”、“工业矿渣综合利用”、“黑马林下柴胡科技扶贫项目”、“核桃园区观光公路项目和饮水灌溉工程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在甘洛落地。
他带领“银发”科技专家,利用科技扶贫在线网络平台,用彝汉双语解答农民群众在科技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培养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志愿为农村科技传播科普宣传;他引进中药材种植,帮助示范户注册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他组织劳模创建劳模创新示范基地,省、州、县老科协挂牌老专家科技服务营地;他组织成立核桃嫁接管理技术服务队与柴胡种植技术服务队;他推广使用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技术,与日本川岛药业签订长期稳定订购合同……核桃、柴胡丰收了,亩产值近5000元,150余户贫困户因此实现脱贫摘帽,“造血式”脱贫致富有了新途径……
邱华成了彝区群众最受喜欢和信赖的“科技播种人”,雪片般的荣誉御风而来:“四川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 凉山州第一届“十佳银色人才”、 “全国老科协先进工作者”、凉山州第一个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殊荣的彝族科技工作者……他带领的团队,也先后获得中国科协“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团队”等系列荣誉称号。
“邱华是大凉山深处的一束光芒,那些冷风冷雨冷霜,因为他,正在变成一股暖流,他的科技扶贫事业就是他的诗,他的远方就是那复兴号动车奔向的民族复兴和现代文明。”邱华最要好的朋友,甘洛县“诗与远方酒店”的老总李龙友先生说。
邱华就是阿牛乃米,阿牛乃米就是邱华。上大学的时候,他为自己取的这个汉族人的名字有着美好的寓意:邱,秋,收获满满的时节;华,光彩、温暖,力量!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