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词类的活用(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如果带上了宾语,且主语客观上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则该动词即活用为及物动词,构成了使动用法。例:
1,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白二十韵》)“惊”和“泣”由原来的不及物动词变成了及物动词,构成了使动用法,词义也由原来的“惊骇、震惊”和“哭泣”而变成了“使……惊骇、震惊”和“使……哭泣”;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意是“喝”,原本为及物动词,但这里带起的宾语是人而非物(酒),是让人喝酒的意思,构成了使动用法,因此应读作yin,译成“使……饮酒”。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惊”“鸣”,原意“受惊”“鸣叫”,此带上了宾语“鹊”和“蝉”,构成了使动用法,译成“使……受惊”“使……发出鸣叫”。
4,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慄”“惊”原意是“害怕得发抖”和“惊动、震动”,此处带上了宾语“深林”和“层巅”,构成了使动用法,译成“使……发抖”“使……震动”。
5,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倾”,原意“倾覆”,此带上了宾语“国”,构成了使动用法,译成“使……倾覆”。
二、动词用作形容词。动词用作形容词,其后的名词不是宾语,而是所修饰的对象。如: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祖,饯别。)“行”原来是动词,这里是形容词“行走的”,修饰“车”。
三、动词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边,对动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经常是副词。如果把动词放在副词的这种位置上,让它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在句中作状语,这个动词就用作副词。(因为动词可作副词用,所以动词可与副词对仗,尤其是表示表情与心理的动词。)动词作状语,这种现象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不同的是:现代汉语的动词状语常带“着、地”如“坐着说、微笑地看着”;在古汉语里,可以把作状语的单个动词或动宾词组直接放在动词前边,也可以用连词“而”或“以”把状语和谓语连接起来。如:1,喜遇武功天。(杜甫《喜达行在所》)“喜”是状语修饰动词“遇”
2,跳往助之。(《列子·愚公移山》)“跳”用作副词,作“往”的状语。(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一家。)
3,往来视之。(柳宗元:《黔之驴》)“往來”是“视”的状语。(走过来走过去地看它。)
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立”是动词,作“饮”的状语,状语和谓语用“而”字连接。——樊哙拜谢,起来,站着一口气把酒喝干。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拥火”是动宾词组,作“入”的状语,状语和谓语用“以”字连接。(我和另外四人拿看火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