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韵悠远,情真意切
--著名作曲家杜兴成作品评说
宋世宽
在艺术门类里,音乐是最能抒发感情的,当然,这要得益于成功的歌词和旋律,换言之,“词”与“曲”的成功巧妙搭配组合才能有美妙乐感,进而让歌唱者或演奏者深入到作品的感情世界里忘情地演绎。一首好的歌词如果没有优美的旋律,这首歌是不能算成功的,或者说传唱的机率不高。从某种程度上讲,歌曲当以“曲”更为重要,词排在曲之后,这是全世界共认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她的音韵优美完全是靠音符的组成,所谓音乐音乐,这个“乐”就是“乐曲”,“乐曲”之灵魂在于“曲”也。可见作曲家位置之重要。
那么,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全国著名作曲家杜兴成老师,他的曲作,无疑是与歌词“天作之合”的妙趣搭配组合,纵听他的所有作品,得出一些感悟与体会,在此以一孔之见谈谈看法,求方家斧正。
杜兴成从他四十五年前的成名作《战友之歌》以及到后来为影视剧(片)作曲配乐的《马贼的妻子》《彝海结盟》《陆上水师》《东方巨响》《家和是宝》《赤血情》《状元老表》《中流砥柱》《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等等六十多部影视作品中,足见其成就与影响。
坦率说,对于杜兴成老师的名字以及他的成名作《战友之歌》,早年我并不很熟悉,尽管我从小喜欢音乐,也喜欢军歌,比如《小白杨》、《说句心里话》等等。或许是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信息闭塞或者是听过他的这首歌而不知其名而印象不深吧。诚然,这首歌对于那个年代或者说直至今天,作为军人来讲无疑是耳熟能详甚至人人会唱。于我,是多年后才知道对上号。谈到这里,便引出一个相关的话题顺便谈谈。通过此,我发现一个现象:听众(观众)即便会唱也未必知道词曲作者是谁。如八十年代那首家户喻晓的《小白杨》的词作者梁上泉,直到九十年代后期,一个偶然机会我与作者本人认识才得知他是这首歌的词作家。事实上,很多词、曲作家不出名而认识的人少,但他们的作品却相当的出名,这是现实,因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大都只记歌词怎么唱而没在意词曲作者了(除非特别记忆)。这种现象包括音乐界的一流大腕,如:乔羽、谷建芬、施光南、阎肃等再到稍年轻的印青、徐沛东、石顺义、孟庆云和包括文中谈到的杜兴成等等,他们的“名气”与“待遇”也远没有在舞台上的演唱者被疯狂追星的“风光”和“价值”体现,然,他们的作品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着,奉献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及听众丰富的精神食粮。或许,这就是音乐词曲作家的价值所在。
杜兴成的音乐创作特点鲜明,手法简练,深情感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能从每个音符里感化听众,从而让听众在不同的快慢节奏以及不同的音高、音低感受到旋律的优美,根据不同的歌词内容谱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调。
他的创作题材很宽泛,我梳理了一下,大概可分为军人情怀,家乡情怀、亲情情怀等三大抒情的分类。
先谈谈他的军人情怀方面的谱曲。无疑,他的成名作《战友之歌》(刘苗鑫 杜奇词 杜兴成曲)就是典型的军人情怀之歌。此作是他当兵后不久,因文艺方面出众被推荐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作曲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军区文艺宣传队任创作组组长,和战士刘苗鑫共同合作完成的。歌词基于杜兴成曾创作过的一个双人舞《战友》,后来舞蹈未成,,他便把构思好了的《战友之歌》的歌名、歌词内容、歌曲结构定下来,然后叫来组员刘苗鑫起草。刘最初拿出的初稿是这样的:(第一段)“年轻的士兵们亲如兄弟/革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你来自边疆/我来自内地/你来自山乡/我来自工区/战友战友/这亲切而崇高的称呼/汇聚了我们的钢铁集体。(第二段)勇敢的保卫着社会主义,胜利靠大家共同去努力/你帮我补弹袋/我帮你洗军衣/你帮我学文化/我帮你练射击/战友战友/这信任和团结的象征/凝聚了我们的战斗情谊”。很显然,歌词存在诸多不足,于是杜兴成经过半个多月修改歌词和精心谱曲,又经过几次投稿,半年后,歌曲《战友之歌》(刘苗鑫 杜奇词、杜兴成曲)终于在1979年1月的《解放军歌曲》杂志发表,最终的歌词是这样的:(第一段)“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呼唤/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第二段)战友战友目标一致/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同训练/同学习/同休息/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战友战友/为祖国的荣誉/为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并肩战斗夺取胜利”。特别是杜兴成将原稿的第一句“年轻的士兵们亲如兄弟/革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改成“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这一改动味道全变了,境界也随之提高了,更有亲近感,且充满战友之间的真情,这也足见他的文学修养之深(注:他同时还是中国作协、音协、影协会员)。
他的这首成名作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教唱,总政文化部向全军推荐,《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转载,成为了兵营里人人传唱的歌曲,至今已成为军歌的经典。歌中的旋律可谓让士兵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几十年来,他创作的歌曲近千余首,如《游子吟》《忘不了你呀妈妈》《迎客松》等。尤其是为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谱曲,使《游子吟》长上了音乐的翅膀。这首歌曲调悠扬,声情并茂,作者用浓浓的亲情、婉转的音符韵律把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的爱与尊敬体现得淋漓尽,乃不失为亲情情怀的代表佳作。
他的家乡情怀的曲子,抒情亦然浓厚,对故乡的热爱跃然纸上,如《欢迎你到茶乡来》《贵州放歌》《苗岭迎客歌》《梵净山之歌》《遵义之歌》《往事越千年》《看万山红遍》等等,可谓旋律优美,情感淳朴的自然流露而没有一丝的做作,尤其是《遵义之歌》:“因为有一个会议/历史才记住了你/因为有一瓶美酒/世界才知道了你/因为有一道雄关/光荣才属于了你/因为有一条赤水/丹霞才映红了你/啊!伊呀伊子哟/遵义遵义/多么伟大/你充满神奇/遵义遵义/多么富饶/你山川秀丽/遵义遵义/多少传说/你地灵人杰/遵义啊遵义/我们永远热爱你”。据说《遵义之歌》的歌词也是经过杜兴成的一番大改才谱曲成功的,就连歌曲的录音费也是他去拉的赞助。《遵义之歌》把对家乡的热爱之真情用美妙的音符体现,旋律的高低、快慢,力度等等处理得相当到位。一开始两句便抓住听众,只见中低音缓慢而行到“遵义遵义/多么伟大/你充满神奇/遵义遵义/多么富饶/你山川秀丽”这部分是由低潮逐渐上升到高潮,再往后面的“遵义遵义/多少传说/你地灵人杰/遵义啊遵义/我们永远热爱你”是整个作品的最高潮与最亮点,作者把浓浓的家乡情怀用悠扬婉转而生动的音符尽情诠释体现,旋律沁人心扉,让家乡美景在优美的旋律中展现。或许因我是遵义人,认为他的这首谱曲是他所有作品中旋律最优美、最动听的一首抒情歌曲。
杜兴成的作品,总体看,曲调悠扬,婉转动听,高低音转换自然,可谓曲韵悠远,情真意切。听他歌曲,仿佛把你带进他的音乐世界里。
作者简介:宋世宽,笔名浩然,1969年生于贵州遵义。曾任大学、职高书法老师,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书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98年兰亭奖(最高奖)“优秀奖”;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主办)、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以及在其他展赛(全国)中获奖入展数十次,入选《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齐文化节”个人作品展、“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等等。文学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贵州政协报》、《遵义日报、晚报》、《遵义文艺》、《中国城镇在线》、《今日头条》等等发表二十多万字,其中,评论文章在《书法报》等刊物上引起关注(讨论),散文《我的红花岗情结》获全国“优秀奖”。
作曲家杜兴成简介:汉族,著名作曲家、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八一电影制片厂原音乐组组长。1949年生于贵州绥阳。1969年应征入伍,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主要音乐作品有《战友之歌》《游子吟》《中国家园》《迎客松》以及钢琴组曲《乡梦》等。曾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为影视剧(片)《马贼的妻子》《东方巨响》等作曲配乐60余部。另有文学作品发表于《诗刊》《散文》等。获“全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其代表作《战友之歌》手稿和书法作品列入“武警部队博物馆重要文物史料永久收藏”。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share=15960254093&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