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脱离人的感受为基础的思想,都不可能最终以人为目的去实践。
中国人的生活很无趣,喜欢把生活过成一种生存向的学问,这自然有我不说你已经明白的缘故,可把人当作资源,或者工具,这种思维长期发展为一种文化,而文化是否等同于文明,很值得探讨。
文明是什么?我过去的论文中写过,取字面意与仓颉造字的典故,以文字为日月,照亮人的生活,也包括便捷人类心灵层面的交流与情感上的需要。人是目的论并不是康德想象出来的,只是康德第一个通过历史经验总结指出来,文化也可能是前文化,后文化,旧文化,新文化,甚至非文化,而文明是正在进行时态。
旧时西藏有一种叫阿姐鼓的法器,在西藏密宗文化传统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制作成祭神的鼓,也就是人皮鼓,阿姐鼓的制作过程非常残忍,惨无人道,是农奴时代下的茹毛饮血的产物。因此文化不等同于文明,旧文化也不是文明,从字面意义上说,以文开化才是文化,以文带来光明(建设)才能称为文明,这个概念也是人类从文艺复兴中实践走向近代文明(工业革命),又从近代社会递进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两个重要阶段,及重要阶段中的主要特征,这是字面意的常识性与逻辑向的解构。
正在进行时停留在文化阶段,那么这个社会结构其本质为近代社会。
国人把社交称为人情世故,人情很好理解,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情感交流的,这我认同,但这个世故绝不是文明产物,世故是什么意思呢?处事的经验!这个经验不仅仅是指向与作用于现代法治社会下,个体的人产生的具体经验,也是传承下来的抽象经验,究其源头,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经验,称为文化传统,所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很累,非常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却需要承受学者级的学术经验总和,把简单明了,人与人需要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与劳动时的协作沟通,把日常生活过成了专业课程,中国人最爱讲的就是会不会“做人”。这个话如果从专业作家口里说出来,则这位作家的认知水平是有待提高的。
似乎人与人之间越折腾越接近“内涵”(会做人),美其名曰:城府!后来又衍生出成功学,其本质是不文明,因城府不是正在进行时态的产物。
城府是什么意思呢?是旧时官府工作中的行为习惯,是古人在官场中用经验总结出来的权谋术,行为准则,简而言之,中国人喜欢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古人的经验(世故),不自觉地将思维的时空转换,这是荒诞的习惯,我想起一个成语:沐猴而冠。人与人之间像庙与庙之间,官与官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交成了外交,个人成了对公窗口,公民成了子民,生活成了谋略,交流成了战场,情感成了手段,那么人在哪里呢?人的需要又在哪里呢?你用逻辑拆解开一看,很像精神性返古症状,现代人不具备现代常识,热衷于扮演古代帝王将相的故事与角色,一代代人约定俗成,乐在其中,这不能叫作人的情怀,情怀是你自身多年前的经验与体悟,这属于超经验,而且是反自然规律的那种超验,空间的状态只能向前,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退回去,如果这也能叫作生命的乐趣,那应该上坟时也给自己烧点纸钱,妄想并不是本真的生活,并不是正在进行时态,更不是正在进行时的经验总结,相反,腐朽的观念是阻碍文明的陋习与旧文化中的糟粕。
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古人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洞房花烛?货以帝王?列土封疆?生活难道是呜呼哀哉,今夕何夕?
成功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个时态,一种自我赋予的认知,我认为现代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种不违背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人生,就算是成功。但这个成功还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这个成功服务于人生,也就是说,这是现代社会赋予人的义务,但社会不能只有义务,而没有人的个体权益与关怀。

人有追求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基本权利,前者为人的生存保障,后者为人的存续保障,没有这个前置概念,公民就没有条件履行社会义务。那么必然不守秩序,尔虞我诈以争取条件,不讲权利义务,只讲道德,等于没有道德。因个体权利是构成现代社会个体道德的基石,个体义务是构成现代社会个体道德的保障,道德并不是公众的。
你要求一个要饭的乞丐,将他碗里的馒头拿出来,分给路边的孤儿,这不是道德,更不是善良,是在犯罪,因为你架空了乞丐的权利,无义务的牺牲与奉献,不是道德,是以道德的名义行不道德。
因此成功是什么?成功有标准吗?成功是道德吗?不成功就不是人生吗?这也很值得探讨。
写到这里,我想起最近自杀事件中的两拨90后青年,中国人活得太累,年轻人尤其累,社会有那么多与现代法治精神无关的标准,舆论,信息时代加速了谬误的传播与认知的覆盖,如果人的生活不像人的生活,社会是怎么产生的,标准又是怎么产生的?社会难道不是由人以及人的生产力形成,服务于人的根本需要吗?如果社会的产生,标准的形成,舆论的发生,目的不是指向服务于人更舒适更安全地生活,更便捷的生产劳作,那么这个标准我认为就不是人的标准。
三岛由纪夫说,藐视人生,正是少年的特权!成为自己,独立思考是年轻人永恒的主题,一代代人反对社会陈旧观念,陋习与不合理,试图推动文明的共时性与更合理,可是又一代代人,无力地成为了上一代人。
使用手机扫二维码的现代公民,脑子里却是古人的经验,这些经验在生活中有没有实践性呢?结果是很多经验不可能实践,所以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感到迷惘,你把古人考试做官当作标准,那么人类社会可能出现全民都是政治家的社会吗?那是横店影视城,你把暴发户作为标准,那么人类社会可能出现全民生产力溢出的现象吗?你从全球看,从现代文明中找,是“活”的经验,人的经验,没有这些经验,还没有这些现象,就是对乌托邦的向往,是种想象力,人是依赖感受来思考并做出判断,而不是依靠想象力过日子。
把想象当作正在进行时,当作普通人的行为标准,甚至作为社会舆论,作用于通俗意义的人性,这里面具体的人在哪里呢?具体的人的具体需要又在哪里呢?除了写诗与做梦这两种超自然现象,人可以存活在想象中吗?我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承认人有局限性,人才能看到局限性。

这又回到了开篇那个主题,西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持续整整三个世纪,那是多少代人不懈的努力,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文明也绝非偶然,文明具有共时性,中国人是从一瞬间进入近代文明,又从一瞬间进入现代文明,所以我们常常感叹这个信息时代,却生活着不同年代,甚至不同朝代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人与人之间只因为三观不同,则完全没有办法交流与沟通,甚至拳脚相加,老死不相往来,这已经是当下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西方用几百年的时间堆砌出现代文明,我们只用了几十年,走得太快了,思想递进与精神追求没有跟上来。
如果没有异议,没有不同看法,人类应该还生活在洞穴里。历史是在矛盾的摩擦中发生,并产生文明的原力,从而推进人类脚步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罗素先生受梁启超先生的邀请,来访中国,时年正值“五四运动”第二年,罗素的中国之行不尽人意,不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不能够认同他的观点,罗素本人也不开心,闷闷不乐离开了中国,除了留下新思想新观念,他也留给中国一些批评与建议,今天来读却倍感亲切。
罗素先生指出,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群体,不是干革命,就是受招安,治标不治本,思维简单,缺乏耐心与远见。更缺乏像西方文艺复兴那样,一代代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日拱一卒,坚韧递进的建造精神。总结起来一句话,中国知识分子喜欢坐而论道,急功近利,看重个人利弊得失,不能致远。不愿意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去实践,去争取,去参与文明的建造。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总能出现马保国这样的“人才”,而看不见马斯克那样正在建造星辰大海的人。
我认为他的观点很有道理,中国人的历史就是不断描一个圈,不断循环,类似的批评黑格尔也有过。相比黑格尔尖锐深刻的批评,罗素先生是真的很喜欢中国人民,他给出的这些批评是赤忱的,时至今日我阅读后,还能感受到他的用心良苦。
胡适说,有时候,忍耐比自由还更重要。
世界史是没有规律的,随机性很强,不可预测,比如文艺复兴的发生,而我们的历史却总可以看到规律,这说明我们的历史是无效的历史,是逆来顺受的历史,是知识分子自暴自弃,急功近利,没有作为,没有推动的历史。
五四那帮年轻人一直都在,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将青年时的激情,转化为持续一生的热情,转化为对人的深情,转化为一代又一代人趋向文明的专注,冷静,必要,耐力与坚持。
木心说,你要毁灭我,我偏偏要说“不”!我要按照我的想法生活。
王小波说,我这一生绝不向虚无投降。
整颗星球,整个人类社会,都是由个体的,具体的人构成。
不被摧毁的人生,终究是了不起的。
20230428 诗人琉璃姬哒哒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