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细究勤学强 四海观测海拔创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故事
文/ 笑青
在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燕山主峰,一座巨大的白色建筑斜架在南麓山顶,指向天空,这就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天文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主镜由37块边长1.1米的六角形镜子拼接而成,相当于直径6.5米的圆镜,等效通光口径最大4.9米,视场(视野)直径最大5度,焦面上容纳了4000根光纤,每次观测可获得多达4000个天体的光谱。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刘超说:“天文巡天,数据为王。郭守敬望远镜第一次让我国在银河系科学研究领域站在世界前沿,从数据产出来看,2012年正式巡天其水平就领先了国际10年”。
说到郭守敬望远镜,我们不得不说说从小就勤学习爱钻研的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了。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是现在邢台市信都区皇寺镇郭村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他小时候跟随爷爷饱读四书五经,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有一天,他见孩子们在玩“跺影子”的游戏,他们开心地跑动着追逐着,一边想跺别人的影子一边又躲避着别人踩跺自己的影子,嘴里还唱着“跺、跺、跺,跺影影,跺得小狗脑袋疼!”周围看热闹的孩子们也跟着起哄大笑。突然有大人呵斥道:“吵吵吵,大热天都休息呢,去去去去,远处玩去!”郭守敬就想什么时候玩最合适,不影响大人们休息呢?他想起了爷爷给他讲的《量影丈墙》的故事,于是,他根据西墙的倒影做了许多长短不齐的木棍,然后依据大人下地干活时间看西墙影和木棍的长度,仔细观察几天得出了结论:只要太阳西斜,西墙的影子与大人下地干活的那根木棍长度相等时,就是大人们歇晌起来要开始干活的时候了,这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闹着玩就不会搅扰得四邻不安了。 在学堂里,郭守敬有个叫吴之修的同学,因为他家祖上受过封赏,所以常常觉得高人一等,欺侮别人。郭守敬学习好,先生常常表彰他,吴之修心里嫉妒恨的牙根痒痒,他明目张胆地要求老师压低郭守敬的学习成绩。这事在学校传开后,吴同学竟然非要和郭守敬打赌,限定郭守敬在三天内不能近身用尺子来测出他的实际身高有多少分,并立字据找先生做保人。正当大家都为郭守敬捏一把汗时候,郭守敬不声不响地利用晴天在吴之修经常活动的地方,设置了许多标记,将他坐着站着的影子按照时辰记录下来后,用木尺标码换算,很快把吴之修坐立身高分毫不差地计算出来。
郭守敬爱测量,他小时候做了一个木头十字架,竖着插在院子里,太阳一出来,就在十字架下走来走去地丈量,并不停地转动十字架,还把影子都画在纸上,这记录随着日子天天有变,月月不同,但他却一直认真地坚持着。有一天从学堂回来发现家里正要破土挖地基盖房子,他看看划出的印痕,对家人说:咱家应该盖成坐北朝南的房子,这样每天屋子里都亮堂堂的,冬天里也会很暖和。因为那时村民的房子都是根据地形和水流方向建制的,所以家里人就问他有啥方法呢?他就赶紧拿出十字架,转动着在地上进行测定,还拿出平时画出的各种纸上的道道反复对比,很快就在地上画出了房子的方位,于是村子里有了第一家坐北朝南的新房子。
后来,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任命郭守敬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史称“四海测验”。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观测站,“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最北接近北极圈,最南抵达西沙群岛。地处中原腹地的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全国27个观测站的中心点。整座观星台由坚硬的青砖石建成,分为高达12.62米的“台身”与平铺在水平地面之上的“量天尺”两大部分,历经7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登封观星台不仅造型端庄浑厚,而且功能强大。它不仅可以用来观星,还可以用来观测日影,是一座集观星、测影、计时、计历等功能于一体的天文建筑,堪比现代的“天文台”。
这次规模庞大的“四海测验”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测量精度高。说它范围广是指这次著名的四海测验,从南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朝鲜半岛到川滇与河西走廊。南北总长5000多千米,南起北纬15度,北至北纬65度,比唐代一行的测量范围北纬17度到40度高出一倍还多。东西绵延2500千米,东至东经128度,西到东经102度。测量精度高更是达到惊人的地步,从史书记载的当时所测地理纬度来看,对比现在可确定的数据,其绝对平均误差只有0.35°,这样的精确度实在是非常惊人的。特别是当时陕西行省的2个点,河南行省的4个点和中书省直辖地的8个点,其误差大大低于平均值,还有2处几乎没有误差。《元史·天文志》称“是亦古人亦所未及为者也。”也就是说,郭守敬的四海测验取得的精度之高与700年后的依靠现代仪器测量的数据相差无几,其精准令今天的科学家也叹为观止。四海测验,主要测定了日影,北极出地高度和二分二至日昼夜时刻。在这次四海测验中,郭守敬等人将黄赤交角由24度精确到23度90分30秒,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这次四海测验的因其地域之广、规模之大、测量数据之精准,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次无可比拟的、大规模、大范围的天文测量壮举,以至于到了明朝,天文学家徐光启仍然沿用“四海测验”的传统名称。法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在其著名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的天文史部分,特别提到了这次测量,认为这次测量的精度是卓越超群的。这些成就当然离不了郭守敬为代表的、那个时候的科学家和测量人员所做出的贡献。 使用“四海测验”法结合改进、创造的天文仪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另外,郭守敬在经过测量计算研究后,提出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市)和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也不会有各种测量、计算郭守敬仪器的创造! 没有持久、专心、精心的测量实践也不可能有郭守敬”海拔“概念的创新;可以说没有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持,也不可能有好的历法,郭守敬和“四海测验”方法永远彪炳史册。
一直以来,祖先的智慧之光常让我辈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激励着后世子孙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奋力踔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邢笑青,笔名笑青,大学本科,河北省南宫市人。为邢台市信都区作协会员,河北省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新诗歌委员会委员,工作之余喜爱阅读和朗诵,并书写记录心情、感悟,约有500余篇诗歌、散文、小小说和情景剧在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发表或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