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求”之后 收获甘甜
李城外
首先,感谢各位光临我的诗词作品分享会和向阳湖文化研讨会。会议有三好,一是日子好,刚才主持人(湖科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郭彧)说了,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很碰巧,不是他刻意选的,是撞上了这个好日子;二是地点好,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我们向阳湖文化本来就是鄂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参会人员好,市政协的刘智毅副主席、文联的杨志文书记、社科联的郑福汉书记、外事办的方高文主任、作协的李专主席、政协文史委的王亲贤主任、诗联的孔祥志老会长,老作家刘明恒、向阳湖文化研究会的金戈和湖科的教授等各位朋友都到场,再次欢迎大家的莅临。
近几年来,《向阳轩诗稿》及新编和续编出版,都开了座谈会。第一次是我们研究会与市作协合办的,地点是在图书馆;第二次是与市诗联联合办,今天是第三次,与湖科和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合办。联办的单位不同,对象不同,意义也不同。组织这种研讨会,主要是想把向阳湖文化不断引向深入,可以说会议一次比一次开得成功,我相信今天的会议也会非常圆满。
今天为什么加上向阳湖文化研讨会这几个字?因为我是湖北科技学院的兼职教授,这既是人文学院的一次活动,也是我们研究会的一次活动。我和郭彧院长策划过多次,他太忙,一再推迟,终于选定了今天。目的在于重视学术层面的交流,因为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或者说诗歌创作,你再怎么有影响,如果没有学院参与的话,其分量会大打折扣。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传媒学院具体操办这次分享会和研讨会,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是我们咸宁高校是第一次。因为在此之前武汉大学也开过这样的会议,还请我去做过讲座。中文核心期刊《江汉论坛》专门开了专栏,发表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市委党校师生的一些相关论文。
我在这里再举个例子,像湖南的湘西大学,就因为沈从文出生在他们凤凰县,该校把沈从文一个人的文章做够,就做成了全国的品牌,使学校的知名度大增,学术含量飙升。有次我到湘西去考察,他们有几句经典的广告词:“湘西在哪里?湘西在宋祖英的歌声里;湘西在哪里?湘西在黄永玉的画卷里;湘西在哪里?湘西在沈从文的小说里。”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湘西注重打文化品牌,我们咸宁要好好的学习。
我再透露一下,因为这么多年从事向阳湖文化研究,向阳湖文化已经上了《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大家知道,文学史哪怕提你作者一个名字,提一本书名就不错了,但是《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用了两个页码来介绍向阳湖文化,都引自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北京大学还将我的《向阳湖文化人采风》列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必读书目,这本书还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并被译成日文在海外发行。凡此种种,都是非常为咸宁撑面子的事。不仅如此,新闻出版署的老署长宋木文先生曾发表《管理“文革”选题图书的回顾与进言》(2014年第23期《新华文摘》转载),称自己推介有价值的文革题材图书,一是刘秀荣的《我的艺术人生》,二是日本学者竹内实的《文化大革命观察》,三是由我编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7卷)。他仅例举了三个例子,可见这套丛书的存史价值。
我时常关注央视的“中华诗词大会”,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有个美女陈更是个研究生,一路过关斩将得了冠军,但她有一个短板,只会背诗不会写诗,包括点评的老师康震在现场写旧体诗,也叫人大跌眼镜,平仄用韵也不准确,意境更谈不上。网上也有不少议论,大家可以搜索看一下,人家康震还是博导哩。所以说,传统文化进校园尤其是进高校非常重要,我觉得咱们人文与传媒学院应该重视这项工作,力争成为咸宁市诗词学会的教学实践基地,并尽快挂牌,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镇。孔会长在任会长期间,在我们咸宁的有些学校、有些乡镇都挂了牌子,希望学院尽快与之对接。
今天机会难得,我再谈几点体会。上次座谈会我谈了“三苦”之外,抵制诱惑。“三苦”就是苦学、苦写、苦恋;抵制诱惑,就是要抵制权力的诱惑、名利的诱惑、享受的诱惑。今天的分享会和研讨会,我觉得又有新的感悟——“三求”之后,收获甘甜。
什么叫做“三求”?第一个是求高,站位高。我创作旧体诗词,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在写作的同时,有意在书写向阳湖的历史和向阳湖文化开发的编年史;第二个是求深,我的《向阳轩诗稿》,是为众多文化名人立传,为咸宁鼓与呼。第三是求精。虽然有2000多首诗,大部分与向阳湖有关,但是不能满足于多。上次开会,孔会长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说这个精是在建立在多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可能多中选优。
我们咸宁有位在深圳的赤壁籍诗评家,叫陶发美。他最近对我的诗集写了一个诗评,题目就把“一个人的诗春秋”联系起来;中华诗词学会的会长周文彰先生,湖北省文史专家俞汝捷,还有著名出版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海南研究苏东坡专家的阮忠教授都撰文给予鼓励。可以说是从北到南,走向了全国。说明我们因为宣传向阳湖文化,叫响咸宁是有底气的!现在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国1497所五七干校中的唯一。
因为我们咸宁研究五七干校捷足先登,全国任何地方搞这个研究都可能请我去,包括中央办公厅的五七干校——江西进贤,他们建展览馆请我去了三次,还有国务院直属口的宁夏石嘴山五七干校,黑龙江的柳河的五七干校,都曾请我去指导,这是非常给咸宁撑面子的。再跟大家说个例子,我在市委党史办当主任的时候,我们主要负责同志出差到外省是要向市委报备的,我跟分管的市委秘书长请假,他开始还不相信中央办公厅的干校办展览,会请咸宁人去指导。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不请我请谁?我们搞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最早,成果最多。他们请我去了三次,后来他们很满意,还请我一起到宁夏石嘴山考察。所以说,我“三求”之后,就有三个收获了。
第一是收获创作的甘甜。在写作《向阳轩诗稿》的过程中,真的是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第二收获丰收的甘甜。大家都是搞文学创作的,都是搞研究的,都是有体会的;第三是慰藉的甘甜。什么叫做慰藉的甘甜?这个说法可能没人讲过,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做了向阳湖文化研究30年,一直觉得有许多深情的目光在注视着我,北京6000多文化人包括他们的子弟都在关注我,我要做出成绩来,让他们感到欣慰。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子女感到了慰藉,他们都非常感谢我为他们的长辈树碑立传,保存了向阳湖五七干校这段历史。
刚才我向鄂南文化中心赠送了《向阳湖文化丛书》和《向阳轩诗稿》及续编。2011年1月,我的《向阳湖文化丛书》的出版座谈会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当时党史界的泰斗金冲及和新闻出版署的署长宋木文和许多文化名人出席,多达几十人。一般的作品座谈会,有几个名人参加就不错了,可见我们咸宁的优势是别人不能比的。宋木文署长在会上说了一句话:“有了这套丛书,那段历史就还在。”因为我把这套书编出来了,文化部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历史就保存下来了。所以说这是“慰藉的甘甜”。这里我就不再展开说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各位朋友。
最后,既然是诗人,也借此机会,作了一首七律:“世界读书佳日至,何欣师友议吾诗。向阳岁月连文脉,国保珍珠汇富池。沥血呕心寻好句,低吟浅唱炼新辞。二千存稿蒙抬爱,起步归零我自知。”
谢谢大家。
2023.04.23


作者简介:
李城外,汉族,属牛,湖北通山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咸宁市作协首届执行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宁市诗联学会顾问;世界华文文学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湖北开放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兼职教授,省委党校硕导,省党史宣讲团成员。曾在咸宁市直党政机关多家单位任主职、市政协机关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向阳湖文化书院院长,城外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馆长,《向阳湖文化报》总编輯。著有《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人民文学出版社,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向阳轩诗稿》(中华书局),编著《向阳湖文化丛书》(武汉出版社)等,其中《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冰心散文奖,有日译本。曾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人民画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华儿女》《中国文明网·名人》和央视等多家媒体均宣传报道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