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憨子读史
“弄獐”学渣横绝盛唐
刘彦强(憨子)
唐玄宗在位期间,先后共任命过27位宰相,其中李林甫为相18年另7个月。其余的宰相在职时间最长的是牛仙客,5年另9个月。被白居易极力歌颂的千古名相宋璟,姚崇,任职也就是3年多点。相比之下,这李林甫可真算得上宰相奇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壹----
说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奸相,这历史已有定论,但奸是奸,能当差不多十九年宰相,其学问应该满肚子的吧?要不然怎么能屹立不倒直到光荣退休?
但,这个不倒的奸相却是个学渣!
不对吧,王莽、曹操、蔡京、秦桧这些在职时间长的奸相,哪一个不是饱读经书,满腹经纶?一个学渣,竟能碾压大唐盛世的无数才子能人名宦?
知道你不会相信,如果不是细研古籍,我也不会信。
好吧,现在就听我给你慢慢道来。
古之官场,不学数理化外生,所以学渣都表现在不懂国学上。
不懂国学有两种,一种是不懂国学典故,另一种就是错别字太多,尤以后者为最差。这种人参加考试,当然永远是考场的失败者。
大唐重视文化,当公务员要经过“国考”(科举考试)。这个李林甫,尽管后来官做得很大,但却不是通过国考进入公务员序列,而是靠皇后代因袭入职,再通过钻营走后门不断爬高。
一般说来,普通人,低级公务员不懂典故,写错别字,那是常事,就算闹个笑话,范围很小,影响不大。但这李林甫爬高了,万众瞩目,闹出笑话就会有人传笑记录了。
按理说,官一旦做到一定高度,自然有秘书代笔,尤其是宰相,府中有专门的秘书机构伺候,奏章讲话秘书代笔,该不会闹出笑话吧?但这李林甫是别人代笔之后他还不认得,这就麻烦了。
有一次,选人的公文判语中用到了“杕杜”(音dìshè)二字,李林甫不认识“杕”字,于是就转身随口问一旁的吏部侍郎曰:“此云‘杖杜’,何也?”吏部侍郎见他误将“杕杜”念成了“杖杜”,闹出了常识性错误,但作为下属又不敢去当面纠正,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俯首不语,现场气氛好不尴尬。
原来,“杕杜”出自《诗经·唐风·杕杜》,其中首段为:“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有杕之社。” “杕”指孤独的树木,“杜”是一种果树,全诗写的是孤独的妻子对因王事不能回家的丈夫的思念与抱怨,同样孤独的丈夫对妻子的怜爱与解释。所以《诗经 · 唐风·杕杜序》中这样说明“杕杜”的寓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唐时以诗取士,《诗经》是学童的启蒙读物,是刚刚上学的蒙童都必须背诵熟知的,《唐风·杕杜》又是名篇,而贵为大唐国相的李林甫却居然不认识,此可证其学之渣。
其实,不懂就不懂,只要不装懂,事前请教秘书就不会闹出笑话。但这李林甫却不懂还要装懂,而且还要附庸风雅。
于是又有一次,他的小舅子太常寺少卿姜度设宴庆祝喜得贵子,贵为宰相的李林甫当然必须附庸风雅,当场手书条幅庆贺曰:“闻有弄獐之庆”。恰值这天来宾贺客满堂,大家一看不禁掩口哑然而笑,因为是当朝宰相的“墨宝”,谁也不敢公开大笑就只能掩口哑然。
且不说作为条幅“闻有弄獐之庆”通也不通,但这“弄獐之庆”就让人捧腹弯腰。在《诗经 · 小雅 · 斯干》中有句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这里的“璋”是一种玉器,形状像官员上朝拿的半个圭,所以诗意是祝所生男子长大成人后成为官员王侯,后人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 李林甫的这“獐”却非此“璋”,而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头小而尖,被视为丑陋之物,成语“獐头鼠目”就由此而来。不学无术的李林甫明明不懂这个典故,却还想要在大庭广众之前卖弄一下斯文,于是硬生生地就将“弄璋”写成了“ 弄獐”,庆贺人家生的孩子将来是个不学无术只会玩丑陋如獐的小宠物的混混。这岂不是大笑话。
如果说“杕社”之“杕”还有些生僻的话,“弄璋之喜”则是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典故, 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上私塾的小蒙童都懂的知识,而贵为泱泱大唐帝国宰相的李林甫却居然“璋”“獐”不分,这不仅贻笑当世,更为万世“不朽”了。对于这个有趣的史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其所作的《贺陈述古弟章生子》诗中就写道:“甚欲去为汤饼客,唯愁错写弄獐书。”
呵呵呵,不知道这位“弄獐”宰相当年是否就是个玩獐子的好手,但其獐头鼠目的丑陋内心却是大家所公认的。
那么这样的学渣怎么能十九年居于官场巅峰呢?。
----贰----
说起来很老套。
自古以来,凡学霸都对自己很有信心,都是大牛,比如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姚崇、宋璟、张说、贺知章、张九龄,还有后来的韩愈、刘禹锡、白居易这些学霸中的学霸,大牛中的大牛,他们个个目空四海,靠自己的学习成绩进入公务员体制,靠自己的实力、业绩晋升官阶,从不屑于靠关系上位。因为不知道巴结上司,不搞厚黑学,上级错了也敢直言,甚至连皇帝老头也敢顶撞,所以大多不招上司喜欢。
但是学渣呢?既没学问,还想混迹官场;既干不出成绩,还想晋升上爬,怎么办?无非就是拉关系、走后门、拍马逢迎,猜上级的心思办事,自然受到上司喜爱,提拔的机会也就多于学霸。
这李林甫知道自己是学渣,只能靠学渣手段上位,只是他的手段比别的学渣更有水平更加高明,也就以此能爬上高位当上“弄獐宰相”。
看两个李林甫玩得娴熟,也是至今依然屡试不爽的手段。
一.拉关系、走后门。
据史书记载,李林甫出身高贵,是唐高祖李渊从父弟的曾孙,可算得上是李唐皇族支庶,就靠这个关系,李林甫得以进入宫廷禁卫军中吃国家财政。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因袭制度,不是有句成语叫“荫蔽后世”吗?所以李林甫靠这个“荫蔽”进入体制序列并不奇怪,就是今人也认为这合情合理合法。但他的问题在后面。
唐玄宗开元初年,李林甫升为“迁太子中允”。 当时的宰相源乾耀与他舅舅姜皎是姻亲,李林甫便利用舅父的姻亲关系,巴结源乾曜的儿子源洁,通过源洁向其父求做相府中的办事员。源乾耀虽然看不起李林甫,认为李林甫不是这块材料,但人情难却,姻亲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安排他当了东宫“谕德” 主管规谏太子的闲差。但人家李林甫有能力让“闲差”不闲,利用宰相推荐的东风,开始顺风杨帆。一路升迁到“国子监司业”,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官员的最高学府的副校长。够可以的了吧,学渣居然成了“国家最高学府”副校长!搁别人,这就够风光了,但人家李林甫不甘心管理一群学生,继续钻营,又巴结上了御史中丞字文融。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经字文融引荐,“拜御史中丞”,正式进入大唐帝国朝廷权力中心。
二.拜石榴裙下。
除了上述方法,李林甫还深得石榴裙下之法。
开元初年,武惠妃专宠。武惠妃何许人也?武则天的侄孙女,养于宫中长大,得到武则天庇荫。性情乖巧,善于逢迎。深得玄宗喜爱。唐玄宗即位后封为婕妤,为唐玄宗生下四男两女,其中第三个儿子就是寿王李瑁(唐玄宗第九子)。按理说,李林甫八竿子也勾不着武惠妃,但人家李林甫深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直接联系就有间接联系,亲戚套亲戚,就能攀上亲戚。就这样,李林甫拐弯抹角通过高力士联系上了武惠妃,表示要效忠武惠妃,愿意扶持保护武惠妃最宠爱的寿王李瑁当太子。武惠妃很是高兴,就在被窝里为李林甫吹枕头风。
现实中,很多男人找情人就是图个享乐,可人家李林甫玩情人也能玩出最高水平。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女,武三思的女儿是侍中裴光庭的老婆,这是个通天美女,李林甫竟有办法与她勾搭成奸,并深得喜爱。这武氏请高力士说话,推荐李林甫为相。高力士虽然出身于武三思家,但也深知相位重大,不敢推荐,告诉武氏说皇帝正准备任韩休为相。武氏就告诉了李林甫。在别人,这个谋位恐怕到此止步,但人家李林甫是多聪明啊,立即上朝为韩休请官。此番行动,正和玄宗心意,又得韩休感激,所以韩休为相后不久就对玄宗说李林甫有“宰相之才”,加上武惠妃暗中撺掇,于是李林甫一路凯歌,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复任礼部尚书,再进兵部尚书,为登上宰相位铺平了道路。
信与不信,石榴裙下,暗通官场,古今一也。
---叁---
上述两条,还都是外力,但更根本的,还得自己翅膀硬,否则就像柳絮,虽然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终究要掉下来。
李林甫有自己的翅膀,一个是“口蜜腹剑”,另一个是“善揣圣意”。
一.口蜜腹剑,暗中使绊。
学渣要混社会,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大场面上善于搞好各方面的关系,暗地里使绊子放冷箭伤人,让很多君子被卖了还帮他数钱。
据史书记载,李林甫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颜悦色,但却“阴中伤之,不露辞色。”他的厚黑权术已经耍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一般人为之心惊,即便是老奸巨猾者也望而生畏。尤其是他在外表上装得对人极为友善,暗中却加以中伤,且竟然一点不露声色,《资治通鉴·唐纪》中有这样地记载:“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成语“口蜜腹剑”即由此而来,足见李林甫的权术之高。
二.察言观色,善揣圣意。
学渣混社会的第二个基本方法就是对上司巴结逢迎。但巴结逢迎也有学问,不然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舔屁股舔到了马蜂刺上,那就适得其反了。但人家李林甫就是有水平,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圣意,马屁总是拍得刚刚的,舌头总是舔到最好处。
唐人王建有诗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说的是一个聪明的新媳妇为了做出让公婆满意的羹汤,就先请教熟悉公婆口味的小姑。但人家学渣李林甫可不是学霸王建,把这样的知识用来玩诗歌情趣,人家玩的是升官之道。《新唐书》记载说李林甫每有奏请,一定要先贿赂皇帝的左右,甚至于连伺候皇帝的厨子、奴婢都能得到他的厚赏,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由此揣摩皇帝心思绝无不准确的,所以他的奏请总是“甚合朕意”,让玄宗信任有加。
顺着皇帝的心意,是李林甫十九年稳坐相位的诀窍。他曾就张九龄被罢相一事谈到为官的诀窍:明主在上,我们当臣子的,顺着皇帝的心意还来不及,还要议论些什么?你们看那仪仗队里的甲马,整天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三品的饲料。如果有一声嘶鸣,马上就逐出队伍。以后就是知道不想叫了,还能有机会吗?
咋样?李林甫的这一教诲,你是否似曾相识?是否见到有人遵从不怠?
《新唐书》说李林甫还有一样本事,就是他不光是被动的揣摩圣意,还善于在揣摩圣意的基础上,诱导和培养皇帝的欲望,让皇帝安居深宫,沉溺在歌舞美色之中。最典型的就是杨贵妃上位。
前面说过唐玄宗专宠武惠妃,武惠妃死后,李林甫看透了玄宗的心意,就向玄宗建议,将儿媳妇、第九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杨玉环纳为妃子。不错,这个寿王李瑁就是他勾搭武惠妃时许愿要扶持为未来皇帝的武惠妃儿子。说起来李瑁也够倒霉的,因为老妈交上了这个李林甫,皇帝没有当上,老婆却叫他出卖了。按理说这是有悖人伦遭人不齿的事情,但人家李林甫就是有办法说服唐玄宗。真不知这位寿王李瑁在爱妻被父亲霸占时心里怎么想的,而武惠妃如果泉下有知,自己的亲儿媳妇被自己石榴裙下的李林甫推荐给自己的丈夫,取代自己专宠皇帝,恐怕坟上都冒黑烟了。
自从儿子媳妇成了杨贵妃, 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成了常态,至于君王该处理的国家大事呢,一切都交给“甚合朕意”的李林甫了。
---肆---
学渣知道自己没本事,处处顺着上司,学霸自持有能力,往往想给上司合理化建议。一顺一逆,亲疏立判。这就是专制社会里,学霸永远斗不过学渣的原因。
我们可以拿一度与李林甫同朝为相的张九龄与之比较,看看学霸为什么败于学渣。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李林甫正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当上了宰相。只不过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位居宰相中辅助角色的位置,他的头上还有正宗宰相、中书令张九龄。
张九龄是因国考成绩优秀进入公务员系列,正牌进士出身,品行端正、坚持理想,认的是凭本事吃饭,靠业绩留名,一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名满天下,一首“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足见人品。李林甫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凭本事恐怕肚子都不能圆,所以只能凭祖宗荫蔽入列,凭上级青睐上位,所以拍马逢迎混迹官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其揣摩领导心思处理政务,讨领导欢心的能力远超张九龄之上。
李林甫是精通关系学的,在做张九龄副手时期对上级唯唯诺诺,对同僚温和恭敬,反倒是张九龄一贯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屡屡发一些自认为利国利民的言论,即使与上级同僚相左也照说不误,所以同僚们多喜欢李林甫而疏远张九龄。
先说这样一件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边疆屡立战功,玄宗得知以后非常高兴,认为应该大大表彰,就想加封牛仙客为尚书。谁知道,张九龄毫不犹豫地开始跟他杠上了,理由是:尚书只有“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才能担纲,牛仙客一个武将没这个资格。
看着张九龄与皇上争论,李林甫一言不发,退朝以后,李林甫私下顺着玄宗的心思进言:“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这既不得罪张九龄,又让玄宗觉得他识大体。
第二天上朝,继续讨论这个事情,张九龄是一根筋继续跟玄宗作对,惹得玄宗大怒,史书记载:“上怒,变色曰‘啥事都由你说了算?’”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放别的朝臣绝对该闭口了,可学霸张九龄牛啊,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皇帝气不过,质问他:“你看不起人家的出身,那么你又是什么出身?”
张九龄毫无惧色,回答说,牛仙客“出生中华”,我是“岭海孤贱”,他出身比我好,但我是正儿八经考试进台阁的,牛仙客“边隅小吏”大字不识几个,“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
想想看,这牛人牛犟的,玄宗完全被搞得没脾气。但退朝以后李林甫又私下进言:“苟有才识,何必词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这话听来合情合理:如果真有能力,何必管他有无学识?大唐天下是皇帝的,用谁不用谁,你说了算。
看看,如果你是大唐公司老板,也不能不喜欢李林甫吧?
再说一件事。玄宗宠妃武惠妃权势炽热,别人巴结都恐怕来不及,张九龄却从不理睬。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上太子位,为此设法走张九龄后门。武惠妃派人对张九龄说:“有废就有兴,你如果肯帮助,宰相之位就可以长期稳坐。”这显然既是巴结又是威胁,但张九龄牛啊,不为所动也就罢了,还要怒斥来人:“宫闱怎能干预朝廷之事?”驱逐来人后立刻奏报玄宗。不管玄宗如何处理,得罪了武惠妃是一定的,这女人没有少说他的坏话。
李林甫就大不同,他知道玄宗专宠武惠妃,在玄宗面前多次称道寿王李瑁。李亨太子位定之后,李林甫又多次构陷太子。如表面与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交好,暗地里设计使韦坚犯罪入狱,以此连累太子。此计不成,又生二计,构陷太子妃杜良娣之父杜友邻谋反,将杜友邻和其几个好友处死,逼得太子赶走了杜良娣以避祸。二计不成再来三计,李林甫又安排人诬告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密谋拥立太子,皇帝虽不相信,但王忠嗣却被贬。李林甫三次设计虽没有扳倒太子,但却在武惠妃那里落了好。因枕头风,玄宗对李林甫信任有加。
看看,这就是学霸与学渣的区别。前者一心为公不给领导面子,斥责领导老婆,后者为一己之私顺应领导,又为领导老婆办事。这就是张九龄很快罢相,李林甫稳坐相位十九年的原因之一。
——伍——
现在我们再说一件事。
当时朝廷上有一个冤案,殿中侍御史杨汪枉法判案,判处了一名无辜官员张审素死刑,家属流放。张审素的两个儿子张瑝、张琇对杨汪怀恨在心,发誓报仇。
几年以后兄弟两个从流放的地方偷偷潜回京师,在大街上手刃杨汪,还把仇人的脑袋割下来和一封上访信一起挂在了路中间,很快大唐公安机关就将逃亡的兄弟俩捕获。
事情一曝光,舆论哗然民意汹汹,大家都认为兄弟俩虽然杀了人,但是事出有因,是杨汪枉法在前,罪有应得,而且“稚年孝烈,能复父仇”,民意都在两个孩子一边,认为不应判死刑。
在朝廷内部讨论这个案子的时候,宰相张九龄站在民意一边,认为杨汪枉法有罪,二子为父报仇是大孝子,非但不能处死,还应该予以表彰。李林甫持反对意见,“以为如此坏国法”,法是法情是情,不应该混为一谈,要不然政府以后会很难办。
玄宗同意李林甫的意见,对张九龄说:“杀人而赦之,此途不可启也。”最终将兄弟两个杖杀。
从法理角度看,李林甫的说法没有错,但大唐百姓不这样认为,同情在两兄弟一边,纷纷写了很多揭帖(类似今天的传单)在路上张贴,这些自媒体都认为张宰相才是为老百姓说话的正直好官。这些信息传到唐玄宗耳朵里,玄宗感到非常不爽。
这个例子很典型,生动地说明张九龄和李林甫在价值观以及治国理念的根本不同:张九龄坚持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理念,李林甫恰恰相反。这张九龄恰恰犯了皇帝的大忌,你坚持“民为贵”,置皇帝于何地?作为大唐掌门人,玄宗想的是:“民意拥护你,我这皇帝怎么当?”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站在皇帝的立场看,很难简单地用是否利国利民与道德高尚去评价忠奸,因为在这个场合,重要的是是否忠于皇上,维护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一个大臣,无论你才能如何,无论你如何忠于国家,但你站在民意一边忤逆皇上始终是大忌。张九龄下台最主要的原因正在这里。即使没有李林甫的挑唆,玄宗也会在合适的时间让他下岗。李林甫恰恰与之相反,虽然内心奸诈,但始终表现出对皇上的忠顺,自然深得玄宗的信任。
——陆——
今天,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李林甫是唐代第一奸臣,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最著名的奸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奸相在有生之年一直是步步高升,竟得善终。病逝之后,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由此可见对其之宠爱。
更少有有人知道也更为讽刺的是,包括岭南才子张九龄在内的无数忠臣良将都败在了李林甫的口蜜腹剑之下,而扳倒李林甫的竟然是与李林甫一样不学无术的大奸臣杨国忠。
扳倒奸臣的是奸臣?是的,你没看错,是奸臣扳倒奸臣!
在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之下,历来都是君子斗不过小人。真正斗到小人的还是小人。
杨国忠(?-756年) ,本名杨钊,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此人也是学渣中的学渣,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天宝四年(745年),杨国忠的从妹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她的三位姐姐也成了玄宗情人,姐妹四人宫廷内外专宠。杨钊就以堂兄身份竭力巴结杨氏姐妹,走石榴裙下道路。由于杨氏姐妹念及亲情,又得好处,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美言,玄宗要给美人面子,便不经国考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便出入禁中。
杨钊在长安立脚之后,进一步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充分了解玄宗的喜好并投其所好。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巴结权臣,尤其是奸相李林甫。就此很快成为朝廷重臣,被唐玄宗赐名杨国忠。
起初,杨国忠在与李林甫的关系上是狼狈唱和,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在李林甫看来,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又是杨贵妃的族兄,皇亲国戚可资利用,因而也对杨国忠善加礼遇。
但小人就是小人,要的只是利益,从来不知恩义为何物。李林甫虽然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却终究喂不熟杨国忠这只狼崽。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由此引起杨国忠不满。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审讯此案。杨国忠便借此案称李林甫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却开始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职,加上有杨贵妃姐妹支持,其权势可一手遮天。
按一般人的想法,杨国忠官做到这个地步也有李林甫的功劳,况且李林甫已经人死灯灭,就算有嫌隙也不该再与其计较,但杨国忠可不是一般人。天宝十二年(753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也是小人,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玄宗不辨真伪,下旨削去李林甫官爵,抄没家产,李林甫诸子的公务员资格也被除名后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有五十余人被贬。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由是,奸相之名因另一奸相的诬告而为官方盖棺论定。
今人评论奸臣,往往会说他们“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此话不假,但仅仅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未免十分浅薄。以李林甫为例,生前祸国殃民而享尽荣华富贵,皇上宠信有加,其危害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乃至灭亡之后才为人们认识。如此祸害岂能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能弥补的?
大约正因为此,李林甫虽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历朝历代类似和学习李林甫的奸臣依然层出不穷,而像唐玄宗一样着了道儿的最高统治者也屡见不鲜。这又岂是一个“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以解决的?
2020年6月5日初稿,2021年5月19日修改,2023年4月27日再修改。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有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于多种刊物。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share=15960254093&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