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与"小惠"
高增荣
子产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相。《子产不毁乡校》这篇文章,大多数读书人可能都读过。文章的大意是: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堵塞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堵塞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读罢这篇文章,一个尊重老百姓的言论自由,虚心听取老百姓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执政之策的开明贤相子产的高大形象,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不由人不对2000多年前的子产,由衷地赞叹和敬仰。因为既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能比上子产的胸怀的政治家,也是不多见的。
据史料记载,子产执政期间,郑国气象一新,国泰民安,他也深受老百姓爱戴。《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记载: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产是郑国的执政(也叫"相国"、"相邦"或"丞相",是辅佐君王的权力最大的权臣)。那时,郑国境内有两条河交汇,一条叫溱河,一条叫洧河。有一年冬天的一天,子产乘车从两河交汇处经过,看见老百姓涉水渡河。冬天水寒彻骨,子产看了于心不忍,就招呼这个老百姓上自己的车,把他渡了过去。这个人非常感动,逢人就赞扬子产,传诵子产的爱民事迹,说子产真正是百姓的好父母官。
相国子产在老百姓的眼里,是高高在上的巨官贵人,他能用自己的车子渡草民百姓过河,这事确实是一件能成为伟光正美谈的大好事,是子产"爱民如子"最有说服力的事例,真正能令底层的百姓感激涕零!
但是,孟子听到子产这件美事时,却不以为然。孟子说:"子产渡人是小恩小惠,这不是政治家该做的事情。如果十一月修成能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能走车的桥,那百姓就不会为过河发愁了。你把政治搞好了,出门呜锣开道,让老百姓回避你都可以,用不着你搞这些亲民表演。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个地去讨人欢心帮人渡河,恐怕你的时间也不够用吧?″从文中看,子产确实无意搞"亲民表演",他是爱民、有仁心,于心不忍,自然做出了渡百姓过河的好事来,比之那些高高在上、冷酷冷血,视民如蚁的官老爷,要好万倍亿倍,值得夸奖,但不宜提倡,因为一提倡就会变味的。

圣人还是站得高,看得远。在孟子看来,河上没有修桥,是作为政治家子产的责任。子产该做的事是修桥,而不是拿自己的车去渡人。子产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而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情,这是政治家子产失职,不应该去颂扬。正确的做法是,子产看到百姓冬天涉水过河,用自己的车将这个老百姓渡过去后,应该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马上想到应该修桥,并尽快开工。
用孟子的观点来看历史和现今,确实有许多政治家有意或无意搞"亲民表演″,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担负的责任。譬如,有的在任上胡乱折腾,导致民不聊生;有的好大喜功,醉心于搞"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有的雄心勃勃,文治武功,欲成秦皇汉武之功,结果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有的好斗成性,搞得经济短缺,百姓不得温饱;有的平时不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过年过节,象征性地送一些米面油和慰问金,然后在媒体上宣传,年复一年……
然而,这些似乎都无损于他们的"伟光正"的高大形象,因为他们适时地表演了"节衣缩食"、"与民共苦",加之舆论的美化,使他们的形象都熠熠生辉,令多少屁民涕泪俱下,顶礼膜拜。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张居正说,"为政不必人人问其疾苦,而需事事立有规模。”也就是说,为政者要把制度搞好,把大事做好,使之公平公正,便民惠民,这才是"大德",是政治家的责任。
要说最合格的政治家,我最推崇邓小平。因为邓公不忘政治家的责任,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使民富国强,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过得最为富足的生活。
政治家们,应以邓公为楷模,多行大德,少施小惠,这才是老百姓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