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开劳动的画卷,奏响时代的乐章。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媒体联合举办《书画名家展伴你过五一》特别专题,臻选典藏名家丹青精品佳作,用书画艺术形式致敬劳动者。

杨新榕,笔名“烟波放钓”、“小山闲人”,主要以闽南风情创作为主,以文学的角度,用国画的方式来表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生动再现闽南乃至福建本土民居、民俗风情,其国画作品《闽南乡村风情》、《泮宫口》、《防疫宣传的志愿者》等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收藏,中央电视台神州记行栏目和泉州电视台先后进行过专访;现为中国民盟泉州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市政协刺桐书画院特聘画家、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监事长、福建省南天普门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福建省智善慈航书画院院长、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兼书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丰泽区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文画相融,浅析杨新榕国画中的闽南风味
陈绿山
近期,专程去丰泽区图书馆观赏了新榕兄的闽南风情美术作品展。画展的主题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闽台福缘·泉州印迹。
在举行简单的开幕式之后,我们步入画廊,长廊蜿蜒,两侧有序地挂满了美术作品。在画廊里缓步而行,宛如沐浴着闽南风,我们走进了老街,走进了乡村古厝,走进了一片十足的诗情画意闽南乡土。

新榕兄的国画忠实于客观表达,在他谨慎的美术风格里,善于发现和真实再现闽南的乡土风情,素材取景皆有出处,与非虚构文字的表达却又有差别。文字表述的场景属于给人思维层面联想,而画图则是视觉的直观冲击。

自古儒家推崇琴棋书画兼修。新榕兄的画,说到底还是文学创作的延伸,他将文字难以描摹的意境诉之于图画,而将图画中旷达而飘逸的情怀以文字表达出来。纵观新榕兄的画作,他的取材之一就是古色古香的闽南民居,和现实生活中依旧在延续的乡风民俗。为此,我提了几个貌似高深的问题,比如,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是否会走向江湖搞怪,用笔墨传承中国画的审美情趣是否会附庸经济市场?他笑而不语。放下手中的毛笔,指着墨迹未干的闽派古建筑画作说,我只想画一些古厝留给孩子们。

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引起我内心的沉思。在这城市扩张的时代,在这大拆大迁的时代,在这古村落被消失的时代,很多东西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谁对于一个时代有觉醒意识,谁就会拯救或者留住记忆。他用画笔写实,将古远的建筑、村庄古厝、老街小巷定格在一幅画的空间。对于自我,是一场功课,对于历史,是一场举证。在这拆与建、推陈出新的当下,新榕兄依旧保持着当初捡拾一片紫叶的情怀,平静地面对村庄街市、山水自然,借助笔墨修行一颗无上菩提。

新榕兄的国画作品当中有一种时代的走向。《直上云霄》画作中,从古厝的屋顶眺望东塔,红色瓦,绿色的树,簇拥着冲天石塔。东西塔最大的意义代表着闽南人的脊梁,向上的意志,始终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我看他的《江口风流》这一幅画,是从古厝古村庄的闽南风情走出来,到江口码头一展闽南的海丝雄风。江口码头是世遗景点之一。是宋元时期繁华的出海口码头之一。新时代正在复兴海丝之路,新榕兄用画笔勾勒江口码头的风景,江口码头的宝箧印经石塔是江口码头的标志,镜头推远,是福船,是正扬帆启航的趋势,再向远处看是直济沧海的远帆,天空中海鸥飞翔,大海在苍远中跌宕出画外。

新榕兄的画有民间的烟火气息。在《半亩菜园添新意》美术作品中,有半块菜园在古厝民居的群落中绿意盎然。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种菜的人家,联想到灶台以及炊烟。还有《宅畔成花圃,门前做菜园》,这一幅画,也是描述了大理石砌成墙的古厝,开裂的墙头,似乎要倒塌的石门框,菜园边浇水用的塑料桶。例如《绿园古厝红如火》这一幅水墨画,庭院深深,古井,假山,绿意葳蕤的红花草树。有水井必有烟火,许多的烟火气息它蕴藏在画面之内。又比如《老街菜园》,在老街的一角开辟了一块菜地,修补过的围墙边,菜叶青青。画面中,种菜的妇人,路过的少女,停放在菜地边上的三轮车,诸如这些细节,充分地丰富了画图的内涵。菜园,古厝,这些画面非常贴近百姓的生活气息,给人又有亲切感,仿佛可以从画外走进画里,走进自己熟悉的村庄或者老家老宅。

新榕兄的画浸润着深沉的乡愁。他的画作《乡情如歌》绘画了闽南建筑特色风格的红砖厝,红瓦顶,燕尾脊指向苍穹,一只白鸽栖息在燕尾脊的尽头,回望烟雨苍茫,多像一个游子回望故乡。《看得见的乡愁》、《乡村记忆》、《故园听秋》、《繁华旧事》这几幅画作最能勾魂——勾起乡愁的魂。如《此心安处是吾乡》:画面从庭院一角取景,关闭的木门,空洞的窗户,残缺的屋檐,但是在木门上贴着一幅鲜红的纸,我们可以猜想,那红纸上一定是写着“福”字,因为“福”字总是牵系着游子心灵深处的慰藉,这种乡愁的慰藉,就在那一眼就能让人热泪盈眶的家园古厝。然而,乡愁无尽。画家在《登高人尽望秋风到谁家》这个幅作品中,红砖厝,小洋楼,人去楼空,岁月静默,唯有枯树衬托了属于秋的季节,也给人一种暗示:乡愁何处,秋风天涯。

新榕兄在守望中绘画守望者。我认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乡土的守望人。他的画作《古巷丽影》就像一个守望在村口的老者,用青砖填补的破窗,斑驳的墙面,一位红衣少女踏着圆石铺设的小道款款而来,她是回到了故乡,还是误入了别人的家乡?在《村道拾趣》里表现了村庄,古厝,在蚵壳厝的一侧,两只黑母鸡觅食的镜像;以及在《村口的守望》一画中,泥土墙,青黛瓦,摇摇欲坠的小楼,在村道上一只奔来的黄狗。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村庄,何不是我们曾经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新榕兄的国画有岁月的记忆并兼容历史的使命。我们读着唐诗宋词,却不能遇见秦砖汉瓦。古村落、古厝古建筑往大地上一站立就是千百年,就是一首宏大而古远的叙事史诗。榕之画正是对那些史诗般的闽南风做了一些详实的记录。岁月有记忆,必定会留下痕迹,痕迹有唯美的,也有苦痛的,有浅薄的就有深沉的,相对来说,榕之画属于唯美和深沉,就像他的文章追求干净唯美一样,他把唯美的东西藏在深沉的笔调里。你若匆匆,就像开车路过一座村庄,一晃而过,满眼风光也许是破败残旧。但是,如果你驻足仔细品鉴,就像一个人留守在故乡,说不爱真的不容易。从画面里你会寻寻觅觅,寻找你熟悉的记忆,那一缕炊烟,村头的歪脖子树,小桥流水,以及童年跟你撒欢的小狗阿黄。特别是60、70、80年代或者更早出生的人,我们记忆里有永不坍塌的村庄,游戏的童年伙伴,真的想在他画图里找到蛛丝马迹,对应了,则心照不宣,窃喜不已,原来杨画家跟我们一样一样的童年,有一样的村庄、老树和“阿黄”。

用文字书写诗意情怀,用画笔表达视觉风景。新榕兄凭借艺术的高度在虚实之间详尽地再现、表达闽南风情之美。因为,闽南是他的故乡,他是这一方热土上的守望者,所以,他对故乡爱得深沉,托钟情于片纸,携闽南风情而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