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这是唐太宗为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作序时对他的评价;一代帝王为一部书作序,古稀今寥,况且评价如此之高旷世难寻。
梁启超先生称玄奘法师是“千古第一人”; 鲁迅先生赞玄奘法师是“中国的脊梁”。
2023年4月28日(农历癸卯年三月初九日)是玄奘法师诞辰1423年纪念日,《都市头条》应约刊登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秘书长,洛阳市玄奘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玄奘传说》代表性传承人董煜焜撰写的《凤凰谷畔忆玄奘》一文,以示纪念!
———编者
凤凰谷畔忆玄奘
——写在《玄奘诞辰》纪念日
作者 董煜焜
2023年4月28日农历癸卯年三月初九日,是伟大的佛教先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玄奘大师诞辰纪念日。在纪念玄奘诞辰1423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近洛阳,走近偃师,走进缑氏镇陈河村的凤凰谷畔,去聆听凤凰台上“那百鸟聚会,凤凰盘旋鸣叫,玄奘诞生”的神奇传说;去寻觅少年玄奘聪悟不群“曾子避席”故事的发生地;去探源年十三,被大理寺卿郑善果破格录取为僧的净土寺;去发现青年玄奘国内游学问师,“解究二乘,行穷三学”,誓向西方。以问所惑的动机和源泉。
洛阳是大师的沃土,偃师是玄奘的源头,缑氏镇陈河村是玄奘大师的摇篮和人生起点。玄奘从这里起步,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带着信仰和意志,涉沙漠,登雪岭,九死一生,向西而行,几度遭遇强盗穷追纳命,十七年间,在这条求法路上,恐怖和不安如影随行。
玄奘从这里起步,他为法忘躯,严谨求学,在曲女城辩经大会上被誉为“大乘天”、“解脱天”,名震五天竺,见证了一个古代留学生在佛国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玄奘从这里起步,他海纳百川,德艺双馨,融会教内外各派理论的认同和宽容,得到佛教的论敌和外道的一致赞同,诠释了中国僧人的智慧、大度和高尚德行。
玄奘从这里起步,自印度归国后,他卧薪尝胆,潜心译经十九年直到命终才放下担子,75部1335卷的译经成果,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超前绝后的翻译大家,书写了千古一人的神话。
玄奘的辉煌人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一个个难解的符号。
他著述的奇书《大唐西域记》交叉融合了多个学科,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尚在挖掘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尚未涉足;中国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说:“对于《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尽管在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让人感觉到好像方才开始……”他点到了这本奇书的价值和深奥。
他奉诏译著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又名《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亲自传授,是大乘毗昙中的权威论著,最胜子论释谓“理无不尽,事无不备,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遗,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玄奘冒险西行即为求取此经。这部佛教神学理论书,至今一千三百多年过去,包括世界的佛教学者和佛教徒,有几人能融会贯通《瑜伽师地论》的真谛,其逻辑性及理论高度形同天书。
他在译经期间创立的法相唯识宗(亦称法相宗、慈恩宗)属于大乘有宗,是印度无著和世亲创立的,经过护法和他的弟子戒贤而传到中国。法相唯识宗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曾风靡一时,然后仅持续四十年,便一蹶不振;民国期间,由韩清净、太虚等人的推崇,也不过风行了十多年。但它在日本至今确流传不衰。纠其原因,除了法相宗严守印度佛教教义,缺少中国化之理念之外,文词生涩难懂,深遂难解也是其重要因素,法相宗不能像在日本那样在中国流通,至今留下了多个为什么?
他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区区360多个字,是佛弟子佛学入门最短的经论,然而佛教徒及众生念了1000多年,谁人能解析此经的深刻内涵?
是皇权不倡导?是众生不努力?玄奘留下的这些历史叩问,等待着后人去揭秘,去探索,以造福人类与社会。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取经、译经的行动昭示着一个盛世唐朝的到来,一千三百多年后,他留下的玄奘精神,对二十一世纪奋斗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纪念玄奘诞辰的日子里,我们倡导要像玄奘那样,用行动去证明一切。洛阳人如果能将玄奘寺续建,那将会给学习玄奘提供一个精神寄托的场所!偃师人如果能将玄奘故里提升修复,那就是对玄奘精神的最好诠释
休水河边忆玄奘,重读玄奘一生,用真实的故事讲述人生哲理;凤凰谷畔话玄奘,品味玄奘品格,用平凡的感悟激励你我前行!
玄奘是中国的骄傲,玄奘是世界的光荣!(2023.04.26)
董煜焜:1944年生,中国洛阳人,1986年以来,笃志文史之学,醉心玄奘研究,学术论文50多篇在《玄奘研究》《偃师古都研究》上发表,成书有《玄奘大师与玄奘故里》《丝路追梦·探秘玄奘西行》,现为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秘书长,洛阳市玄奘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其专著《玄奘传说》2021年5月被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玄奘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