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的南山,风和日丽,黄桷垭老街人头攒动,“五一”来临之际,南岸区作家协会21名作家会员,相聚黄桷垭社区会议室,召开长篇小说《巴渝武僧释本立传奇》改稿会。
与会文史专家,知名作家,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部分作家踊跃发言,认为该作品既是一部南山人写南岸风土人情,反映南岸佛教文化的长篇小说,又是一本反映南岸本土文化的乡土教材,精心打磨出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传承性。大家对该作品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忠肯的修改意见,期待修改后的精品早日问世。
这部反映南岸佛教文化的长篇小说第一作者潘云国、第二作者赵式,都是土生土长的黄桷垭人,也是年过七旬的乡土作家和文史作家,潘大哥七十有三,赵大哥七十有二,与作品主人翁释本立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这部长篇小说从序,到正文,再到后记,共80回,洋洋洒洒25万字,人物故事跌宕起伏。每一回结尾抛出悬念,承上启下,在下一回把上回抛出的悬念娓娓道来,吸引读者深入拜读。
长篇小说主人翁何方人也?姓释,名本立,巴渝武僧释本立(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986年),在重庆佛教知名人士中排列第七位,大渡口区马王乡人,一米六八,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条形脸颊,清淡的眉毛,待人和蔼,常带着一丝清甜的微笑,看似一面书生像,却没有丁点儿像习武之人那样凶神恶煞的面孔,17岁出家拜师习武,数十年勤学苦练,熟知十八般武艺,尤以轻功、内功诸法见长,其武功,巴渝两地无人可敌,-生主张强身练武,37岁,击败身高体壮的日本武林剑客。抗战时期,为蒋介石川军当过武术教官;民国时期,当过江北文昌宫主持;“文革”期间,受过伤害,“文革”结束,重回涂山寺朋友资助修建的“小禅院”生活10余年。

作为-代名师,徒子徒孙遍及国内外,遍布川东地下党,为重庆抗战、重庆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释本立长期使用一支十斤重的铁管笔,站立悬肘,练习书法。把武术、气功融入书法艺术之中,运笔劲遒豪迈,舒展开阔,刚劲有力,被重庆书法界喻为“武书”体。常用左右两手同时挥毫,一气呵成,目睹者惊叹不已。他-生行医,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济世救人,几十年如一日,为就近乡民免费治病,经他治愈的患者,数以万计,在当地百姓心中,有华佗再现,妙手回春之誉。他-生勤俭节约,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能流利地用英俄两种语言阅读和对外交流。他一生戒律清净,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僧人中的奇人、怪才,当地人尊称他叫僧本立。
37年前夏天的那个深夜,涂山寺雷鸣电闪,一场瓢泼大雨引发泥石流,将释本立居住的小禅院连人带院淹埋,释本立走到人生尽头,享年86岁。
长篇小说《巴渝武僧释本立传奇》第一作者潘云国,笔名万年青,乡土作家,祖曾四代,土生土长的黄桷垭人。
1950年5月,潘云国出生在黄桷垭一幢土墙房里,与涂山寺近在咫尺,儿时经常随母亲到涂山寺上香火,同小朋友经常去涂山寺玩,看释本立习武。黄桷垭念完小学,广益中学念完初中,回乡2年从事农耕劳作。
1970年6月,参加二线民兵团修建襄渝铁路,1972年5月,招回南岸区(黄桷垭)煤矿挖过煤,当过采煤队长,煤矿办公室秘书,办公室主任。1984年10月,因煤矿亏损关闭,调回文峰乡政府,当过乡财政所所长,乡办公室主任。1989年4月撤乡建镇,文峰乡并入黄桷垭镇,先后任黄桷垭镇党办副主任、政府办公室主任、镇长助理兼工会工作委员会主任,2010年5月退休。
2019年1月,加入南岸区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成立区作协旗下的黄桷文学社,任黄桷文学社社长、区作协常务理事,利用熟悉家乡风土人情,30多年过硬的文笔功底,10多年退而不休,辗转南山每一寸土地,撰写发表大量反映南山风土人情、宗教、道教、抗战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
潘云国说:我与释本立非常熟悉,利用他习武学医练就的医术,经常为乡民免费治病,当地百姓称他是“华佗再现,妙手回春”的“活菩萨”,哪家人遇上丧事,释本立带领僧人前来念经祈祷,送走神灵。爷爷去世,也是释本立带领僧人来为爷爷送走的神灵。谈到释本立晚年时,潘云国饱含深情地说:释本立85岁那年,我在文峰乡财政所当所长,经常看到释本立来文峰乡赶场,双腿扎着绑腿,精湛的身板,挑着一担八九十斤重的红苕,行走20多里,一口气从文峰乡挑回涂山寺,第二年夏天深夜那场泥石流,释本立说走就走了,心里总是失咄咄的。
第二作者赵式,本名赵心放,重庆綦江区三江镇人,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区作协旗下的黄桷文学社社员,文史作家,四川某文化传播公司签约作家。
赵式祖辈是地地道道的綦江区人,早年就离开綦江,踏上求学之路,在南岸广益中学完成初中、高中,在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完成“文史类”大学学历,走上广益中学讲台,成为“文史类”教学的教书匠,并在广益中学旁的黄桷垭建立了家庭。
1951年9月,赵式在黄桷垭呱呱坠地,从小受到父亲文史教学的熏陶,特别爱读爱写,尤其对历史书籍情有独钟,在渝中区人民小学念完小学,在求精中学念初中时,就已经读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文学作品和不少国外文学作品,尤其少年时代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干临工时读的《马背上的水手》,退休后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本文学作品,对赵式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在上清寺派出所、重庆市电信局、邮政局打临工,干过抬工、管道工、架子工、泥水工、电工等,称得上“万精油”。
1977年3月,招入重庆皮革机械厂,干过学工,厂工会、宣传、教育干事。1980年5月,任重庆皮革工业公司办公室秘书、副主任、科长、副经理兼党委副书记,成为《重庆日报》《四川日报》20多年的通讯员,发表新闻、通讯作品上百篇。
2011年9月退休后,笔耕依旧不辍,除写历史类随笔外,还创作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据粗略统计:赵式创作发表在报刊、网络平台和丛书的各类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上百万字,其中一篇客观表现正面历史人物多重性格,反映辛弃疾的历史类随笔,备受读者关注,一月的阅读量,就达到了70余万,留言多达五百多条。
1986年2月,赵式虽然从黄桷垭迁入渝中区居住,但在黄桷垭土生土长30多年,经常回黄桷垭旧地重游,探亲访友,收集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桑梓情结,为后来与潘云国合著这部长篇小说积累了经验。
两位作者黄桷垭数十年的土生土长,对南山有着深受的历史文化底蕴。2019年1月,黄桷文学社成立之初,潘云国花数年功夫撰写的《释本立传奇》初稿完成。在此基础上,两作者共谋合作,按章回体小说体裁进行改编,2022年3月定稿,书名改为《巴渝武僧释本立传奇》,由四川《作家荟》文学公众平台,从2022年4月起至今年2月止,每周推出二回,陆续连载发表。2023年初,两作者完成第三次修改。
潘云国、赵式合著的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巴渝武僧释本立传奇》,不仅展现了僧人释本立-生行医,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济世救人,收徒传艺,救国救民的慈悲情怀,而且巧妙地把主人翁及释本立徒子徒孙,协助川东地下党,协助解放军解放重庆这条主线串联起来,既是一部反映重庆宗教文化的乡土教材,更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