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者 仁 心 济 苍 生
文/龙茂泉
在巫峡岸边的巴东新城东林诊所,一位身穿白大卦的大夫正在忙碌着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他就是从乡村医生成长起来而闻名峡江的荆楚名医、年逾六旬的马学龙。
1961年12月出生的马学龙,自幼酷爱医生这个职业,立志成为救济苍生的好医生。少时学医的他,后经其岳父介绍拜师秭归名老中医吴茂鼎先生,师严徒勤,经过几年的老中医言传身教,学业有成。出师时师父严嘱:“行医要医德至上,对年长的病人要像长辈看待,年纪相当的要像姊妹看待,年幼的要像儿女看待。切脉时耳不旁听,目不斜视。用药时既要花钱少又要病治好。对待病人不论贫富和地位的高低都要一视同仁。”几十年来,马学龙医生一直用师父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师父的教诲。

马学龙长期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先后在坛包、柏杉、长腰等卫生所工作,后任安居卫生院院长,升为茶店子镇卫生院副院长,他不忘初心,钻研医术,乐于向老医生和民间草医请教,搜集了大量疗效可靠的民间土单方,施惠一方,更是关爱贫弱残老,深受百姓爱戴。
马学龙善于中西医结合,采用中医中药、穴位埋线、火针、小针刀、灯火等传统疗法,对很多慢性疑难杂症的治疗屡见奇效,尤其是对偏头痛、颈腰痛、鼻窦炎、慢性胃炎、风湿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常有秭归、宜昌、恩施的患者专程前来求医,更有远至北京、武汉、广州的病人慕名而来。笔者是个因几十年伏案写作造成颈椎肥大压迫神经的颈椎病患者,长期疼痛难忍。2020年腊月经马医生用穴位埋线治疗后,并用几剂中药调理,效果极佳,至今没有复发。

2022年12月新冠疫情大爆发期间,退烧药更四处是难求,当时的马学龙医生正在小儿子开的东林诊所座诊,经过与家人商议之后,又通过抖音和微信平台发出消息,凡是发烧的患者一律免费在东林诊所领取退烧药,直到新冠疫情结束,此善举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他们赞赏道:“马医生走到哪里就把福送到哪里”;还有很多与马医生素不相识的网友赞评马学龙为“良心医生,中国医生”;更有北京的一位网友通过快递邮来了一面“大爱无疆,仁心仁术”的锦旗。
从十多岁学医,数次拜师,以中西结合为主,专攻穴位埋线、火针、小针刀、灯火等传统疗法,兼治各科疑难病症,一生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来,马学龙一心扑在中西医结合事业上,根植于沃土,无私奉献,为巴东父老乡亲乃至慕名前来医治的远方患者解除病痛,功不可没。如今,这位年逾六旬的花甲老者依然精神矍铄,用一腔热情诠释对党忠诚,展现着医者仁心。

退休后的马学龙一直没有放松医术学习,对待病人和蔼可亲,仁心仁术。我们在采访马医生时,马医生说道:“医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得多,而是因你的存在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让病人恢复健康后送给一个又一个的微笑”。马学龙还说无论本人在哪里工作,还是将来走得多远,只要能为乡亲们做点什么的,都会在所不辞,一如既往的全心全意为地方百姓服务,还会继续为家乡的发展及其公益和慈善事业,不懈的努力,无私的奉献。
建于明末清初的八角观是马学龙家乡的著名文物景点,文革期间,原观被当作“四旧”彻底毁掉,观址杂草丛生,但仍有许多人登观膜拜。

2011年11月,当地乡贤马学龙先生振臂一呼,附近乡民自发捐款120多万元(其中民间捐资35万余元)重建八角观,终将一座具有古文化建筑风格的八角观大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圆了地方百姓的共同之梦。祈愿风调雨顺,佑民一方,更为找回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复修后的八角观,因历史之悠久,建筑格局之灵秀,教化生灵之圣洁,八角观因而香火旺盛,前来参拜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若逢佳节和地方盛事,人们更是自序入观歌咏,传善言道,祈求平安。现在的八角观已受到地方政府重点文物保护,通过马学龙的不懈努力,为巴东的文化旅游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马学龙还个人投资并冒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在八石岩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茶南公路纪念亭和观景亭。让人们永远缅怀为修建茶南公路而献出生命的13位先贤,同时也为巴人河景区沿河东扩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来,马学龙用他的仁爱之心,精湛医术,良心医德和振兴家乡旅游慈善公益事业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医者仁心济苍生,振兴家乡建功勋”的赞歌!
作者简介:龙茂泉,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离开公职多年闲赋悠居峡江的一介布衣,酷爱文学打发时光的码字人,偶尔发布小文的州作协会员,热爱生活的开心翁,含怡弄孙的闲暇时间专司《峡江布衣》的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成员。纸媒《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