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李治(628~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649年,太宗去世,他即位,为唐高宗。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660年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政。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词依《钦定词谱》(南唐)李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