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摭谈
文/逯家驹

我认为读书是一种天赋,更确切地说是源于基因。有的人天生骨子里就爱读书,有的人天生骨子里就烦读书。
具体地说,人在开始上学认识字的时候,就基本上注定了自己的一生是否和书有缘。就像昨天柳五老师讲的——靠捡来的几分钱一点一点地凑,等攒到七分钱以后,终于买回来一本书;于是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柳五老师对书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那么他班里的同学,抑或全校里的学生,有没有他对书的狂热劲儿呢?应该没有,或者很少很少。所以说,这就是基因所致,并非由谁来谆谆教导或者软硬兼施用尽各种办法才使一个人热爱上读书的。

热爱书籍有两种形式。有一种是热爱读书,有一种是热爱买书。老朽属于后一种。自己见到好书就买,这么多年,好像几万元钱都花到了,但是好像连一本书都没有读透彻。记得前几年又让我们的吉林省全民阅读推广大使刘锦辉拉走几百斤书。说说吧,凡是那些古文经典,基本都是齐全的。也知道自己不读,装装门面而已。后来一想我这是自欺欺人,与其摆在家里,徒占一定的位置,还不如送给那些愿意读书的人……
昨天聆听资深读书者,著名作家张铭老师介绍的民国几位读书——其实是著书大师的事迹,甚感震撼。也许对我们友茗堂读书会的朋友来说有所借鉴。然而对我来说还是一头雾水。接下来究竟怎样去读书还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大师说,博览群书才能融会贯通;大师说,看1000本书,还不如一本书看1000遍;大师说,一本书里只有20%是精华,其余80%都是糟粕;大师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实愚以为,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是性气所致,都可以有目的;而唯有爱读书的人是没有目的的。为什么爱?是因为书里的文字在吸引他,使他流连忘返,欲罢不能。战国时期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模式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他绝对是不喜欢学习的,不过是强迫自己学罢了。倘若真的爱学习,困了就睡觉,早晨起来接着读就是了,何必悬梁刺股?
读书一定是要入心的,要思考的;而困到这种程度了还能读得下去吗?还叫读书吗?可是却被无数可怜的人当做几千年来的箴言,奉行不悖——叹为观止!
愚以为,读书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方法。只能因人而异。脑袋好使的、记忆力强的根本用不着做笔记;而像我这样的浆糊脑袋,做的笔记再详细也等于零。因为放在书架里都已经落灰了也再没看一眼。
最后一言以蔽之——读书无需方法,也没有固定模式。只要你把一本书读透了,总有豁然开朗,振聋发馈和醍醐灌顶之感,那就说明你的读书模式是最正确的,但这种模式只适合于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