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爱好读书,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那时候书籍很少,一张旧报纸,一本小人书,甚至是一张废纸,只要上边有字,我都会捡起来从头看个遍。谁要是手里有本小人书,那他肯定是最吃香的,身边围着一伙娃,想方设法去跟人家亲近,好达到借书的目的。跟这个借,跟那个换,是常有的事,总之,只要能让我看书,就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母亲总说我是个“书虫”。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我们小时候那种对书的渴望,也体会不到书本来之不易的可贵。
常听老师说,读书能使愚陋者变得聪慧,能使粗俗者变得文雅,能使幼稚者变得成熟,能使空虚者内心丰富,能使忧郁者乐观,能使骄傲者清醒,能使自卑者自强……读书,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上初中后,看到图书馆书架上那一排排、一册册散发着韾香的图书,我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爱不释手地阅读着,神游在知识的海洋。记得一个周末,借了本《野火春风斗古城》,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才想起忘了回家取馍,竟然一天都没吃饭,虽然废寝忘食,但是乐在其中。是那些红色经典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江姐、杨子荣、金环、银环,一直端正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后,我买了一本《雷锋日记》,初读时感慨万千,再读时受益匪浅。22岁的雷锋,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其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极富感染力,沉淀着对生命的态度。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弥漫着青春激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永远值得我们鞠躬敬仰。
因其平凡,雷锋走进我的心里;因其伟大,雷锋成为我心中的榜样,决心做一个像雷锋一样对人民有用的人。学雷锋,见行动,我曾经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悄悄起床,去关学校大礼堂的窗户;在火车上帮助列车员扫地擦玻璃,整理卫生。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和妹妹去父亲那里,到站后因搀扶一位老人下车耽误了时间,被列车拉过了站,这件事被家人当做笑资谈了好多年。 
如今,这本《雷锋日记》尽管已边角磨损,内页发黄,装订线也锈迹斑斑,但我把他视为精神食粮。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直到退休,不管换了多少次工作,搬了多少次家,都一直珍藏在身边。 我一直牢记雷锋同志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退休后,我仍然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帮助他人为乐,自己虽不富裕,却为得重病的人和贫困家庭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照顾好失能老伴的间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主持人,表演节目,深入营区慰问子弟兵,走进养老院关爱老年人;坚持写作,抒发心怀,近几年已经有几十万文字在各种网络公众号和报刊发表,还出版了一本25万字的文集《樱桃红了》,并捐赠给县图书馆。去年,我在“书香三晋 文化山西”山西省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三晋讲书人大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参加了老干部局组织的文艺小分队,进社区,到农村,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千家万户。这些点滴小事,虽不能惊天动地,但涓涓细流,终会汇成爱的海洋!不能不说,是读书让我的晚年更加精彩!
作为千年文明古国,读书的传统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性格的深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形象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读书的酷爱。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你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了你眼里的风景,和你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爱读书,会读书,有选择地读;读名著,读经典,读正能量的书,读对我们有益的书。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有思考,慢慢咀嚼每一个字,细细品味每一句话,反复琢磨每一段精髓,透过书里的文字,强化面对世界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格局。脚步无法丈量的地方,读书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读书可以。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功成名就,前程似锦,但能让你出言有尺,嘻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能让你自信到闪闪发光。
我最欣赏的是欧阳修的“读书三上法”和董遇的“读书三余法”。所谓“三上”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只有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不打扑克,不认识麻将,总是用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读书写作。

世界读书日”自设立以来,这个独树一帜、墨香洋溢的节日声誉日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其宗旨和意义也逐渐深入人心。有位国家领导人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可以开启智慧,培养浩然之气。”他在农村插队时,放羊、锄地,也要抽空读书。
朋友们,读书,能开阔你的眼界,丰富你的灵魂,升华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心境,能带给你力量,为你指引人生的方向。 读书,关乎个人发展,关系国运兴旺。在烂漫的春色中,让我们拿起书本,享受阅读的乐趣,让 人人因读书而精彩,家家因阅读而幸福,城乡因书香而美丽!愿世界读书日,推动全民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2023年4月23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