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前

年纪大了,喜欢清静,喜欢独处,听听风雨,看看花草,或者出去走走。4月18日天气晴好,心情也不错,乘兴到咸阳湖边散步,还得了个意外收获。在古渡博物馆东侧,看到一组“昭陵六骏”浮雕石刻,仪态昂然,生气勃发,挺立在鲜花丛草之中,靓丽的景致让人开心。我没去过礼泉昭陵,也没见过“昭陵六骏”,对此新鲜又觉好奇,随手拍了下来,好探索研究,增长见识。昭陵六骏,为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块浮雕石刻,是当年李世民在建立大唐的战斗中骑过的六匹骏马雕像,雕刻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匹骏马神态各异,雄健有力,体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其中“拳毛騧”和“飒露紫”两块,于1914年在袁世凯的庇护下,由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盗卖,现存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成为他们的镇馆之宝。我国政府要求物归原主,可至今没有回声。“什伐赤”“青骓”“特勒骠”和“白蹄乌”等四块,由于当地群众奋力抢救得以保存,但是在与盗匪搏斗中有所损坏,现在珍藏在陕西省博物馆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不多得的封建君主,英明果敢,英勇善战。他为李渊的二儿子,公元599年出生在陕西武功,那里有不少关于他的遗物、遗址和传说。他曾劝告父亲起兵,推翻隋王朝的统治。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事变,接管太子王位。他在朝执政20年,励精图治,图盛谋强,国泰民安,倍受百姓喜欢;他推行均田制,建立府兵制,发展科举制,强化对官吏的考核;他以隋亡为戒,广开言路,任贤纳谏,发展经济,开创贞观之治;他打败突厥人入侵,开拓西域交通,促进文化贸易,推行和亲政策,加强汉藏民族友谊,毛主席称赞他“唐宗”。李世民一生征战不息,多在战乱中舛度人生。他对与自己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战马,情有独钟,不舍不弃,惦念于心。生前下令立昭陵六骏,并为之赋诗题词,以示怀念。我查阅有关史料,略加编撰和整理,以助大家阅读参考。第一骏,特勒骠。特勒是突厥汗国高级官号,多为王室子弟贯用。该马毛色黄里透白,唇为黑色,腹小腿长,为突厥良马,随李世民收复太原和河东失地立过功,为纪念它取名特勒骠,石刻细致刻画了它硕壮的躯体,矫健的身姿。唐太宗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陷摧敌,乘危济难。”第二骏,青骓。是李世民与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该马毛色青白夹染杂色。“青”源于突厥语,与汉语“秦”谐音,“骓”从马从佳,示为顶级宝马。武牢关之战是唐统一的决定之战,战斗中青骓身中五箭仍勇往直前。唐太宗赞扬它:“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第三骏,什伐赤。来自波斯的一匹赤色骏马,是李世民在洛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的坐骑,曾立过赫赫战功,石刻表现了它在作战中,冲锋陷阵,带箭奔驰,保护主人的生动形象。“什伐”为波斯语,与汉语中的“马”同。唐太宗为它题词:“漉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汉骋足,青旌凯归。”第四骏,飒露紫。“飒露”一词源自突厥语,汉语为“勇健者”。该马毛呈紫色,轻如飞燕,是六骏中唯一有人牵马的石刻,弥足珍贵。牵马人为唐初将领丘行恭,他在战马中箭后,左手扶着马胸,右手用力拔箭,人马相依之情跃然石上。唐太宗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第五骏,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平定河北时的战马,黑嘴头,身旋毛,呈黄色,原名为“洛仁騧”,因代州刺史许洛仁进献而得名。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显丑,后改称“拳毛騧”,它作战勇猛不怕死,身中九箭光荣殉命。唐太宗赞曰神马:“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第六骏,白蹄乌。是四蹄雪白的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在浅水原(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它毛色纯黑,筋骨强健,为突厥人敬献。石刻中骏马腾空,鬃鬣迎风,疾速奔驰,动感强烈,栩栩如生,足见凶猛与勇敢。唐太宗题词赞它:“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昭陵六骏的雕刻和传世,成为跨越近1400年的历史贡献。彰显李世民出生入死,征战一生的不朽功绩,表现对建立大唐英勇献身的六匹骏马的深切怀念,也告诫子孙后代建国立业的艰辛和不易。杜甫,李商隐,刘禹锡,韦庄等历代诗人,都以“昭陵六骏”为题写诗作文,谈论江山,评说春秋。教授施蛰存《谒昭陵》:“二骏已浮沧海去,番王身首名崩摧。断壁残碣昭陵路,犹使游人谒拜来。”作家孙轶青《游昭陵》:“雄才雄州遗雄风,石崇昭昭气象雄。蛇舞龙飞神六骏,莘莘墨客叹殊功。”近代学者之声,更贴切,更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马山前,1947年生,陕西扶风人,20年军队生活,20年地方工作。咸阳市司法局干部,陕西杂文协会常务理事,三进大学读书,专事杂文评论,已刊发文字100多万,出版文集《走出历史怪圈》《挺起担当脊梁》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