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踏春‖著名评论家王罡倾情推荐/徐岸逆向思维神奇演绎
西江月◎踏春(柳永体)
徐岸(安徽)
柳放润含溜水,
杏开香过屏风。
碧波推日上晴空,
雀叫频频惊梦。
翠谷露沾竹绿,
彤山烟织桃红。
诚邀君到此园中,
蝶把花香远送。
王罡评词:写景有序 物象典型;要素齐全 思维逆向
——兼析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一、词牌词调
“西江月”,又名“西江月慢”、“江月令”、“白蘋香”、“步虚词”等,原为唐教坊曲名,唐五代词 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属于词牌词调的形成时期,宋以后词 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该词牌词调的这种格律形式在宋代盛行起来。
唐教坊曲“西江月”,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因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取得正统地位),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此说见于唐玄宗《教坊记》。现敦煌“琵琶谱”存此曲 音谱。
此调始于南唐(五代)欧阳炯,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第二句平声韵,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此调 除苏轼、辛弃疾外 填者绝少,故不入主流而必以柳(永)词为“正体”。
柳永的“西江月”词(代表作《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作为该词牌词调的“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上下阕)各四句,要求上下两阕均为两平韵一叶韵,两阕的前两句必须对仗。
“词”又叫“诗余”,“西江月”词的上下两阕就像两首七绝(“律绝”而非“古绝”)合成的“组诗”之缺胳膊少腿儿的不成绝句的“绝句”形式。一二四句各减-字便成了长短不齐的样子,所以又叫“长短句”。作为依照本词牌词调填写的“词”的“原形”并不是一首七言律诗当腰一截为二形成的可以重新合璧的两首“首鼠两端”的七言绝句,而是把两首七言律诗均当腰截断,再分别选取“对仗联”在相同位置的“那一半”(七律的后一半),合在一起组成作为这一词调上下两阕词句的“原形”。如果要知道诗与词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把减掉的那些字按照“七绝”平仄和押韵的格律要求补齐后,便一目了然。
二、诗意赏析
踏春,春季踏青出游之意。到哪儿游玩好呢?诗人选择了“本真”的大自然。那么大的自然界究竟该写哪儿呢?词中没有地点的转圜,也就是没有作为游客的诗人的游踪,但所见所闻,所写的景物,相对位置关系非常清楚。比如,上阕第一句的“柳”在“溜水”(《庄子》中指称的“屋檐水”,因与本词“诗意”不合,我们弃而不用;作为“河流”的名称,在意象、情理和逻辑上正与本词“诗意”匹配,取之)的岸边,第二句的杏在屏风山(全国好多地方如山西、江西、广西、浙江、吉林等地都有屏风山景区,本词中的“屏风山”究竟在哪儿,我们不去稽考)的脚下。所见所闻 即“物象”(景物)的选取也非常讲究,柳绿杏白之颜色的搭配,植物柳杏的视觉形象和动物鸟雀叫声的听觉感受交替出现而又交织交融。“意象”何在呢?第一句,不说柳“绿”,而说柳“润”,一来更显“绿意欲滴”,二来揭示“溜水”对“岸柳”的滋养福泽之恩。“放”字用得极好,常说“杨花柳絮”、“枯柳发芽”,柳有“花”吗?有!杨树有花柳树就有花,柳芽变成柳絮就是柳树开了花,“铁树”还能开花呢,柳树就不能?世界那么大,无非是事物及其形态变化的多种多样(多样性)而已。(本词作的其他“动词”用得都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的相互搭配、综合运用和谐自然,艺术表达效果极佳。)第二句,不说香气宜人、香飘十里,而说香“过”屏风山,一来夸张渲染花香的馥郁程度,更主要的是传达出花香纵使有任何屏障都遮挡不住的传播力度之信息,从而让人们更加痴情迷恋于这种花香的诱人魅力。第三句,“碧波推日上晴空”,“本意”是晴空万里,丽日高悬,太阳的万丈光芒照射在碧绿的“水波”上,但正因为这“水面”呈现的是“波”状,而且“波浪”还比较大,所以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倒映在水面上的“红日”便由静变动,怎么个“动”法?被碧波一步一步地推到远处,推向远方,最后推上万里晴空。这当然是一种幻觉,但也说明了“河流”的“源远流长”,这“流长”长到哪儿(长到什么程度和“地步”)了?长到望不见的天边。哇呜!水天相接啦!碧波滚滚向前,直到天边,这还不把“红日”推上“晴空”吗?形象思维具有感性、直观性、联想性和想象性,更具有“方向性”。本词的好多句子都具有逆向思维的特点。如上阕的第一句和下阕的第一句、第四句,都可以“倒着”阅读理解,这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思维逻辑的方向性上具有不谋而合的一致性,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阕重在写景:描绘美丽图景,突显张扬其诱人魅力,为下阕的诗意表达奠定基础,铺平道路。
下阕侧重抒情言志。承上阕的“屏风”而来,把“翠谷”和“彤山”看作神奇迷幻的天然“林园”(林苑),并把对“此园”的赞美心声传达给远方的客人,既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又显现出诗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下阕第一句是说山谷之地是天然氧吧,连“露”都是绿的。第二句是说“彤山”(被染红、被织成彩锦一般的“青山”)是具有桃色情调的梦幻般的大花园,连“烟”(水气、云气)都是红色的,简直就是“霞”嘛,多么神奇迷幻!两句共同表达同一个意愿:渲染这里的诱人魅力,为下一句的邀请客人作考据进而义理上的铺垫。三四句的诗意转圜 中间有一个跳跃:邀君到“此园”干什么?“君”来到“此园”干了什么?这个联想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第三句的“此园”指的是第一句的“翠谷”和第二句的“彤山”。说它是“园”,那是一种基于联想和想象,对其所具有的与“园”相同的整体风貌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泛意比附、事实认定和情感认同。它“就是”诗人心目中 令人赞叹的天然“植物园”、“国家自然公园”!最后一句的诗意又回归到了宣传“此园”诱人魅力之“心愿”的表达上,以期最终达到加重分量、增强影响力、扩大影响范围的目的。但话不是那样说的,诗人说,希望客人临走时化作一只蝴蝶(当然,也可以理解为 诗人化蝶),把这里的花香“送”到远方,这就有点让客人成为形象大使和代言人,为诗人代劳宣传的意味了,诗人美好意愿的这种“曲意”表达,更显委婉含蓄,更具艺术魅力。
三、例词参考
1.
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正体)
柳永(北宋)
凤额绣帘高卷,兽鐶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好梦枉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变体)
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
西江月◎井冈山(正体)
毛泽东(现代)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评论家简介:
老王(网名),实名王罡,曾用笔名有王子扬、王子洋、王红环、王老师等。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
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
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面世。
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
现在是多个微刊的特邀顾问、评审部长和诗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