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幺么的传说与孝义屯村名
文/宋安华
传说古时侯,清河一带有个百里为王的小部落,首领带领大众从渔猎转向半耕半猎,使这一带的百姓过上不缺粮断顿的生活。并切他还粗通历法,为百姓传授耕作技术及撑握播种收获时令。他深爱子民,人们也非常爱戴他。
可他膝下只有一子。名叫句芒。儿子很不听他的话,并且非常悖逆。传说,让他向东他就往西,叫他打狗他骂鸡。一句话就是,他爹让他干的事他非得反着做不可。后来,首领得了重病,把他叫到榻前说:我的身体日渐不适,日子可能不多了。我死后,你找工匠给我打个铁棺材,并且埋到最洼的地方。老首领心想,这孩子从小不听话,事事跟我唱反调。我让他打铁棺材,他一定会给我做个石头的。让他在最低处选墓地,他一定会把我埋到最高处。殊不知,老首领这次错打了算盘。待他驾崩后,句芒心想,我一辈子不听他老人家的话,父亲已经死了,我就听他一回。于是,按老人的遗嘱,找能工巧匠为他父亲做了个铁棺材,并且在清河南部选了最低处做了墓地,也就是汉代时的莲花池。

当下完葬复上土,孝子们得脱孝归家。脱孝服也有个说道,为对死者的尊重,要远离墓地,到看不見坟头时才能脱。于是,他们向北走了大约五六里地,在一个叫芦草塘,也有人说叫芦草坡的村东头脱了孝衣。旧时,人们有忠君思想,于是把芦草塘就改成了孝衣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已过几个世纪。一天,有一个过往的方士在此处讨水喝,问其村名,说孝衣二字不太文雅。应取衣的谐音,改为义,后来就由孝衣屯,改成孝义屯了。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话说句芒一行人送完殡,烧了回头纸,又脱完孝衣,向北徐徐缓行,又走了六七余里,仆人忽然报道:王爷不好了,你看西北这天气。句芒才台起头来,只见滚滚尘暴,电闪雷鸣,普天盖地而来。霎时黄风大作。把送殡的人吹得东倒西歪,不辨方向,四处躲藏。 说来也怪,人们走散后,惟有苟芒原地未动,被旋风团团围住。狂风围着他正三匝,倒三匝刮个不停。待风停后,吹散的人聚集起来,眼前出现一座二三丈高的大土堆,句芒被埋到里头。也就是传说中的幺么坟。
此坟在谢台头北,赵台头南,两村的中间处。⼳么坟经几千年风吹雨潲,洪水冲刷,逐日不见当年的高度,后来兴修水利已被掩埋。
有些反对派贬排他说 :句芒不守祖训,不遵父命犯了天条,是天庭派雷公、云母、风婆对他的惩罚。也告诫后人,要遵孝道守规矩,别犯上作乱。句芒违背祖训,不守他爹的陈规旧则,事事给他爹拗着干,至此,人们再不叫他句芒,而喊幺么了。
这应是古时人们的忠君思想作怪,认为,凡是君主的清规戒律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首领说的和做的都不能反对。谁要变动就是大逆不道。并切还有别有用心的人,编造故事攻击和诽谤你。此故事完全是别有用心的顽固派,给他捏造杜撰的。

⼳么其实是一个很重孝道的人,在他父亲有生之年里,他每天向父母早问好晚问安。父亲病了亲自到太行山采药,自己为父亲煎药,不用仆人,怕仆人有什么差错。煎好药亲自端到床前口试冷热,待温度适口时再喂父亲。父亲病重时,为给父亲增加营养,午餐进脍,父亲年老秃牙掉齿,嚼不动肉类食物,他咀嚼成粥,口衔反哺。并切,他父亲说的事,制定的规章他也循循遵守。尤其是历法,首领也粗通一点,但都是粗枝大叶,不能准确定位。幺么在继承父亲的理论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天象变化,季节交替上下了不少功夫。为求正一事他几个月不回一次宫,吃住在实验场。由于刻苦学习,耐心钻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常把他父亲的定律日臻完善,加一补充。在旷野立杆守影,昼观日影长短,记录日出时间;夜观星象变化,掌握气候变化规律。让人们掌农耕、播种准确的时间。他的发明创造也给日后制造时规及造历起到引导做用。为年分四季,日分四时奠定了基础。人们掌握了四季农时,使农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收成。
关于打铁棺材,当时冶炼技术很差,炼出铁来是新生事物。铁的硬度很高,并切非常昂贵。有人传说是寸铁寸金。对于氧化快,也是以后人们才发现的,当时,由于是新事物,人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由于冶炼产量低,一般人是不让用于生话。另一个就是选墓地。人们常说风水,没有水就不是风水宝地。此地,四季清水荡漾,渔歌唱晚。在平原一带可称的上有龙穴之基。要么后来,汉朝也不能在此处修建皇陵。
在说幺么, 他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使人们掌握了准确的农耕、播种时间,农业逐渐取得好地收成。人们为纪念他,供奉他为春神。春神就是我们这一带的句芒。一般祭祀都在立春头一天进行。此祭祀活动已延续了几千年之久。


作者简介:
宋安华 河北清河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凤凰古韵诗社常驻诗人。诗词作品曾发表于《央视书画廊》,《中华诗词》,《诗词月刊》,《香港电视台》,《香港诗刊》,《燕赵诗词》《百泉诗词》,《清河诗词》,《老年世界》和地方报刊。楹联作品,联墨合璧曾被京畿燕赵“灵山旅游”大会,作会标使用,被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收藏。书法作品纪念抗战胜利一百周年获国家老年二等奖;灵山笔全国征稿获省二等奖;中国人寿杯获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