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故事5:移河堤
屈化民

在上游水库建成,河道再无大洪的情况下,在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建的热潮中,1974年初冬,公社书记童喜正,提出移堤造农田。要把东边河堤,由东桥头挪到河中间。北起进山庙,南至王村边,从上移到下。移堤的同时,从坡上拉土,垫河滩造田。
又是一声令下,沿河各队会战。大小领导,齐上一线,分段包片。童书记在永红蹲点,到全线督战。他走路肩不离锨,下地带头苦干,人称“社会主义实干家”。传说县上想调他去板桥,升任区委副书记。征求本人意见,他即明确表态: 没搞好农田水利,没改变贫穷面貌,我不想撂下就走。党的干部,在其任上,为民一方。要论干劲,应为榜样。时至今日,百姓没忘。
主官以身士卒,干在前头。各队士气旺盛,奋战争先。青年和中年,婆娘女子娃,白胡子老汉,白天迎风冒热汗,夜晚亮灯加班干。手挖肩挑不停息,人人挣脱一层皮。我们一家人,全都上工地。母亲双手,绽满裂子,粘满胶布。哥哥手脚磨出泡,晚上回家用针挑。我没锨把高,抡镢把沙刨。
干到腊月二十八,上级指示层层下: 革命群众要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不准走亲戚,不许行人情,各队派人,把守路口,严格监督。大年初一齐上工,大干新年开门红。
三十初一,大队演戏。演的是《枣林湾》,反映陕北治沙故事。戏中情节,感人至深。屈天芝演的女主人公,严冬挖沙,震裂虎口,自挥针线,缝合裂口。用戏教育人,双手斗天地。
初一天刚明,队长喊出工。怀里揣个豆罕馍,挖土垫滩上西坡。棉袄冒气脚手冷,踏冰踩霜顶风雪。熬过十五天暖和,干东忙西农活多。天长夜短春荒里,青黄不接肚子饥。评上返销粮,穷家没钱买。稀汤调酸菜,饿了勒裤带。忍饥豁命干,拼力改河川。学愚公移山,移河堤造田。这正是:
浪淘沙
移河堤
建设大寨县
移堤造田
十七大队齐动员
风雪工地红旗展
挖坡垫滩
手裂腹空扁
昼夜苦干
大小会战不间断
大年初一挥镢锨
动地感天
垫河滩,不简单。先从坡上挖来生土,垫在乱石浪上,约一尺厚。再从田间拉来熟土,覆在上面,多半尺厚。这样干法,垫土完工,就可播种。这叫鸡尻子掏蛋,急着靠滩地加饭。垫土两层,全靠人工。所以有风凉话: 人哭哩,牛笑哩,拖拉机,睡觉哩。
最难忘记,“铁姑娘”们,戴着头巾、垫肩,手套,拉着运土车奔跑,跑了一趟又一趟,脚下生风尘土扬。人不是铁的,牛是要歇的。女孩子柔弱,强体力劳作,超极限透支,使她们落下病根,一生病痛,苦不堪言。有个啥莲,饱经苦寒。嫁到关中,多年不生。求医问仙,受尽熬煎。直到中年,方才如愿。
腰市中学,高中初中,各班穿梭,修堤下坡。住宿学生,晚上回校,没一口热水,啃干冷黑馍。按照课表,每一星期内,四节劳动课,干活是常态。学校评价学生,看重劳动表现,不看学习成绩。
工地繁忙,常出工伤。运石拉车,多起骨折。如果骨头断,都不去医院,到北街村,请结实他大,屈江儒先生。他是骨科神医,不拍片子,不动刀子,仅凭手感,接骨如仙。医治不收钱,只吃一顿饭。
造田移堤,要鼓士气。各村的土墙上,刷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语录: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用精神鼓舞群众,公社常搞文艺汇演,由各大队表演节目。内容是农业学大寨、学习小靳庄,批判孔老二之类,形式不是抡锤打钢钎,就是台上闪扁担,或者快板三句半。薛村薛兴义,每次必亮相,清唱《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他是老贫农,又是老党员,具有代表性,可以作典型。
兰州军区野营拉练,车队停驻泉河西边。战士投入移堤会战,生龙活虎干得真欢。挣坏锨把镢把,马上掏钱赔偿,生动演绎军爱民故事。公社搞民拥军活动,在街后戏台,演《智取威虎山》全剧。军民其乐融融,剧场气氛热烈。
张村移堤工地,晚上拉着电灯,响着广播,挂着银幕。完成任务以后,在飘舞的雪花中,放电影《沙家浜》。在冰冷的沙滩上,观众席地而坐,苦中作乐,看得入神,忘了饥渴。
移河堤那岁月,全国演革命样板戏。形势影响人,我是小学生,也敢胡成精。自演鸠山,自当导演,自找演员,排好《红灯记》中《赴宴》一折戏。大队团委知道后,安排我们娃娃班,到河滩工地表演。社员们看得哈哈大笑。演出结束时,南头盈娃哥,一摇一摆,过来“接见"。说峰印演的好,可以接班了。这位老兄,主演反角,唱戏有名。
那年推行社会主义大集,一月只有两天集日。一些人不遵新规定,死记老日子,上街卖东西,被民兵拉到河滩,白干一天。谁敢偷懒,耳巴上脸。北山来个傻小子,来到街上粜(tiao)麸子。市管会踢他尻蛋子,三脚踢不出一个屁,推到河滩修整地。
卫东厂里,几个工人,跑到庙湾水库,偷偷吊鳖钓鱼。民兵将其抓住,押到河堤游行。偷钓者灰溜溜,变成了怂囊(nang)鬼,脖颈挂着鱼,一手提铜锣,一手拿木棰。走到移堤工地,就用洋话喊敲:“我在庙湾水库钓鱼嘞!咣咣一一”尻子后头,跟着一串串娃看热闹。
旁观者说,这样做犯法哩!马上有人回应: “童书记咋说咋办!收拾贼娃子,犯个锤子法!”
程村有个小伙子,路边三间破房子,咋能挤下一家子。他穷得叮当响,三十岁没婆娘。难忍饥荒怕受苦,跑到山外讨生活,成了一个“外流”者。公社武装干部,带着十人五马,寻到临潼,把他抓住。为了防止逃跑,把人捆在树上。武干掏出手枪,照腿开了一枪。说钻个眼,更保险,没伤骨,不会残。拉回去,先批判。再送集训班(公社自办的劳教性场所),强制干半年。
郭村有个憨憨娃,剁旧堤上死死树,惹怒树上马箭蜂。蜂群扑来拼命,他用双手舞打,越打蜂越多,把脸蜇成“罐罐馍”,眼窝肿成细缝缝。旁人砸洋炮说:“快到河水边,照照你的脸,比尻子难看。”有个小队挖老堤,搬开一个大石头,下面蜷着一窝蛇。时值冬天,长虫冬眠,没出危险。瓜瓜在不远处,挖个坑坑子,用锨请蛇入坑,填土掩埋。可见乡亲们心善良,畏神虫,不杀生。
麦梢黄,鸟欢唱。新堤上,跑牛羊。新地里,播种忙。半年移堤造田,拓宽堤东耕地,造福子孙后辈。垫河滩的老辈子,想着种麦栽稻子,多打粮食填肚子,未料世事变样子,盛世过上好日子,田变新区盖房子。现在的河边安置房,靠堤一溜溜楼房,就在垫土的地方,根子在原先的河床。凡事总有正反两面,河口变窄田地变宽,极端天气行洪受限。

王意平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