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奶奶……
文‖史益国
敬天敬地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家,不仅是敬父母,更敬重我们的太奶奶。太奶奶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她的一言 一行 对我们兄妹五人,都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她也是我们家贡献最大 的人。
太奶奶,姓高,听说是古镇渔沟街上人,出生在清朝年间,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缠着小脚,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实在忍受不了疼痛,家里放松了管制,才形成了半大不小的小脚。其实不是我们的亲奶奶,是我们的外祖母。因为她在家族辈分中特别年长,都尊重的称她为姑奶奶或太奶奶。
太奶奶的一生,充满着艰辛,也充满了传奇。经常听她说,三 岁没有父亲,4岁没有母亲,在走投无路无依无靠的时候,是一个远房侄女收留了她。为她的侄女做家务,帮助带小孩。把大的带大了又带小的,一个个带大了,上学了。她也长大成人
。在那个年代,家里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 ,穷人家女孩巴不得早点嫁出去,减轻家里负担。何况是远房的姑姑。于是就请人说媒,嫁给了周庄大了 她二十几 岁的太爷爷
。那时候,太爷爷是个生意人,就是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摆布摊卖布的。先前娶了两房都因病去世了,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太奶奶是续玄的三房。可是苦命的太奶奶,没过几年太爷爷也因病缠身,拋下我的母亲和太奶奶西去了。家里没有了顶梁柱,一切的一切都落在了太奶奶身上,打草喂猪喂羊田里的收割耕种,还要供我的母亲上学,都要太奶奶打理。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太奶奶没有被困难吓到,虽然 是半大不小的小脚,却撑起了一个家。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把唯一的女儿培养出来做了老师。让庄上的人家都很羡慕。都说二奶奶是能干人,也十分敬重她。
太奶奶是一个好人。这是周氏家族异口同声的语言。周庄上下上百口人,甚至外姓人起码八成人都得到过太奶奶帮助。只记得70年代,年年水灾 ,粮食减产,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很少有余粮的。每到春天,就有人家揭不开锅,没有办法了,就找太奶奶借粮,都是春天借秋天还。多的十斤,少的5斤,也有借20斤的。也有借了两年不还的,她从来不去人家 催要 。她常说,人行好事不问前程。那时候我们小,不懂。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其中道理。也常常教导我们,修桥补路做好事。所以,每到夏季雨后,我就拿着铁锹,到路上把坑坑洼洼的地方填上土,方便路人行走。这都与太奶奶教导分不开。
太奶奶的勤劳是庄上人都知道的。真如人们常说的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把菜地里的瓜桃李枣巡查一遍,特别是她不识字,但懂得花授粉……结的瓜果豆角也特别多……吃不了就送给人家吃。
太奶奶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也是我们兄妹的主心骨,更是我们兄妹的精神支柱。母亲自76年生病,身体一直不好,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们家的里里外外,都是她打理。喂猪喂鸡种菜种瓜都是她。我们兄妹几个每天都是她做的及时饭。就是她常说的供书上学,要好好学习。我们兄妹几个虽然 没有成才,确实是长大成人没有让她烦神。这也是她很欣慰的。
太奶奶的仁爱,是我们所有后辈所敬佩的。从我们记事起,不管是吃亏还是上当,都从不计较。她常说的一句话,忍事饶人不为痴。现在想起来,很有道理。做人做事不能盲目冲动。我常常想,她不识字能懂这么多道理,也是让我感觉惊呀。更敬佩太奶奶的为人处世。就说乡下的邻居,为了菜地地界,常常闹得人头打出狗脑的。她就说,多种那一犁也发不了财。何必吵吵闹闹的。我就知道,太奶奶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太奶奶的一生,充满着艰辛,但在我们家度过了幸福的晚年。我父母早逝,留下了太奶奶。我们兄妹5个依然如初,精心照顾,享年102岁 ,安然离去。
我时时想念太奶奶,每逢节日都去祭拜她。祝愿她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


作者 江苏淮安人 现在江苏商联超市有限公司财务部任职。喜欢文学写作,多篇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