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探访泐山泉
文‖胡采云
暮春四月,为弄清南河乡泐山上过往的相关逸闻奇事(观音寺之谜、观音泉之由来)笔者专门去了两趟泐山(现为栗山)。
观音寺在泐山之南,明清时期为古汉川之名胜。旧有名士常游览其间,憩息于山林里,敬拜于观音座下,品尝那观音泉水,吟诗写生作赋,好不惬意!回味当地老人讲述的石壁观音神话,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赏泐山之景,听泐山传奇,令人心旷神怡。
耄耋老人讲着故事,眼睛里透着自豪之光——
龙王的太子白龙,因擅自行云布雨拯救苦难苍生,属于是逆犯天律,因此触怒了龙父,被揭剥龙鳞关进泐山石洞中。由于洞口很小,白龙只能伸头朝外舔石壁渗出的水滴度时日。山麓住有一珍珠姑娘,常在泉水边洗濯秀发。一日,泉水里突出映出一英俊后生的面容,珍珠姑娘抬首一望,原来是白龙太子在洞口张望。问明原委,珍珠深表同情。三年后,龙王送来鳞衣,召龙子即回龙宫。谁知这龙子再次违抗王令,化身一俊美小伙,在人间和珍珠姑娘结为鸳鸯。
龙子与凡女婚配,使龙王盛怒万分,于是即派乌龙将军捉拿白龙未果,后又亲行法术将白龙太子压进泐山之中。龙子拼命挣扎,露出两只眼睛在外,伤心地流淌着泪水,倾刻之间成为两汪“龙眼泉”。
珍珠见状,悲痛欲绝,站在龙眼石壁边,哭泣不已。日子一长,在石壁上留下了立身影像,这就石身观音壁立的神话。
从此,人们把这处“龙眼泉”和石壁观音统称为“观音泉”。观音泉有两个泉眼,西泉清,东泉浊,两泉相通,清浊却不相混。据《汉川图记征实》谓“地气清浊各自为道不相混也”。
旧志也载有“石身观音壁立泉上,为好事者凿去,其泉涌,甚甘冽,不竭不盈,以晕腥投之即止,僧侣诵经复涌出。”如今泉眼之西厢石壁尚存,图像杳然。不竭不盈是实,晕腥投之即止则非。至于“僧侣诵经复涌出”,就又成了一个神乎其神。
据泐山脚下的樊老先生的等五位老人讲:从前,山下有一妇人在观音泉水里洗菜,不小心将菜刀落入泉底,由此刺破龙眼,流出血红水来。当年寺里的老僧便赶到在泉上念佛诵经,从此以后就有一口泉眼的水是浑白水了。当然这也是神话传说,试想,老僧念经是可以的,既然念经能使血水变成浑白,尔后何尝不能使浑浊泉水变成清澈泉水呢。
清代名士付垣有游记之文,记“泉有二,一为蛟龙奋石所压,今存其一。”其实,清浊两泉俱在,至今亦然。
付垣又记:“此泉步尝一洗,洗出如脂,历久始澄彻,盖石髓也。”“石髓又是什么呢?”我连忙问道。同行答:“即石钟乳撒。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
老先生继续讲着——付垣曾写诗赞曰:“信是观音喜结缘,澄清隐示静中天,妙将杨柳枝头水,化作名山第一泉。”清代廉吏顾如华也曾赋诗一首:“不通汝汉不通淮,一滴清泉何处来?想是瓶中清净水,忽从地涌上莲台。”这两首诗,都具有神话意境,一曰观音泉系为观音用杨柳枝头水点化而成泉,顾如华之诗是讲大士用瓶中圣水撒地而泉涌,当然,上述两个观点均无从考证。
关于清浊两泉的原委,笔者认为:只能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东泉浊,带白色泥质悬状物,这是中生界地层构时代的特征。古代动植物渐渐濒绝之后,由于经年累月地下水的作用,生物之遗体、岩石之破碎粉末,便久而久之沉淀于水底,形成坚固晶体结构后而变为白系岩层。山石层纹理分明,水从岩层中出,含磷酸石灰,故呈浑浊状。水从岩石隙缝中流出,不带杂质,故必然泉水清澈。以至于清浊两泉,虽相通但不相混,这是两泉水平面平行的缘故。宜都清江河之清水,流入长江且有流速。而入长江口百米之外,两水清浊分明,绝不混合,也是这个缘故。
观音泉与观音寺,是泐山的两个景观。然而,人们常常只顾游览观音泉而忽略了此处曾有观音寺。观音寺建于何时,说法不一。一说建于唐,唐高祖置汊川县治于此,当年寺庙大兴之期,县治公所旁立有庙宇,势所必然。一说修于明代,明太祖为皇觉寺僧起家,所以各地修庙之风盛行。一说自有观音泉,即修观音寺,寺与泉是同时存在的。众说不一,无史可据。但寺境清幽,有“松前洗钵云垂地,石上诵经月在天”的楹联。寺西有龙王殿,有联:“仙景列云崖,水液跟瓶中泛出;神堂居栗里,精灵从石上移来。”迨汊川淤壅难行舟,小泐渡无水亦无渡时,龙王殿也随之倾圮无存。而观音寺风姿,却历世而不衰。
老人们还清楚记得:观音寺是上下两殿、中有天井的四合头样式,(离寺的后墙六尺远,就是观音泉)前后四角斑爪,爪下系铜铃,檐下壁画围绕,寺貌巍然。寺侧溪水潺潺,寺后松林似烟。泉水汩汩,风送响钟,置身是处,如入仙境。
1925年秋,中共汉川县第一个党支部在观音寺成立。因此观音寺也是汉川党组织最早期革命活动的根据地。1958年,汉川国营业集林场在观音寺旧址上修建办公大楼及职工宿舍两层。红瓦白墙与翠松碧杉相辉映,为古泉名山增添了风光。
泐山众峰蟠络,古泉清幽,松林茶园,蝶影繁花,四季有春,避暑尤宜,大有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如今,汉川革命党人彭怀堂之孙女在2019年在此创办了栗山农庄,山上修建了环山水泥路,土味餐厅、亲情游园、山顶怡养娱乐园、珍禽养殖基地等也随之配套……
作别给我们讲泐山泉系列往事的几位老人,我们饶有兴致地把泐山从下到上游览了一圈,站在山顶,俯瞰全景,好一派泐(栗)山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