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生
世界读书日,法学博士王文生教授将在《法学家茶座》发表的部分散文随笔与好朋友们分享
书可聚人,书可聚友,书可聚缘,书可聚大成。书能鼓舞人,激励人;书能给人以智慧、启迪、信心、力量、勇气和激情;书能使人高雅、圣洁、健康、愉悦;书能使人理智、振作、催人奋进和前行;书能联结读者和作者,联结读者和朋友。书是搭载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之间沟通的桥梁。曾经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历史作家芭拉·塔奇曼曾说:“没有书,历史会喑默,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滞。”书籍是知识传承的载体,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可见,即使在最高层次的文明里,书仍然是最高层次的追求。
无书之室如无灵之肉。我家中最多、最有价值的财产就是书,我的书房不亚于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我的书房所呈现的不仅是学问和知识,还把自己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
大凡学者的书房都有一个满意的斋名,我也不例外。我的书房名为“绳墨斋”,其名为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庆祥所赐。那是1999年2月1日,我乔迁新居,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15平方米的书房。我敬请杨院长为我起斋名,杨院长列了几十个斋名,我选中了“绳墨居”,杨院长和我商定还是“绳墨斋”好。“绳墨”一词有其历史渊源,取义于《权书·绳墨》:“居上位者,定决策、立制度,如布绳墨。”其典故出自《管子》:“法者,所以兴功除暴,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所谓“吏民规矩绳墨”,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各种环境和生存、生产、生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存在,皆有其规则,而人类为了生产生活之需,在人们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也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即大家共同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借以调整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否则,生产将无法进行,生活将无法继续,一切都会杂乱无章,无序运行。在阶级出现以前,原始人共同商定或者认定的习惯,创定的规则,进人阶级社会之后就是法,或者叫做法律。“绳墨斋”斋名寓意我从事的工作是法律,我研究的是法学,判案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为司法官者应刚直不阿,做人亦应恪守原则、循规蹈矩,坚守人生底线,不可越雷池半步。
1999年2月3日,我为我的书房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落成仪式,杨庆祥院长和吉林省社科院法学所于晓光所长特意从长春赶到四平参加。杨庆祥院长还在长春请人做了“绳墨斋”牌匾,亲自挂在书房门楣上方并为“绳墨斋”剪彩,仪式开始时点燃了鞭炮以示庆贺。我还邀请了王志学、盖如田、王柏山、赵贵臣等好友参加。我国三位著名书法家段成贵、姚俊卿、任宗厚为我的书房题写了斋名,好友金松精心挑选优质木材刻制了牌匾,这些都成为我书房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从1980年参加四平市教育学院中文大专函授学习起,我便开始了买书藏书生涯。出差在外,我不进商店进书店;不是看见美女迈不动步,而是看见好书 就迈不动步。有时书价太高、囊中羞涩而犹豫未买,下次再去书店时一定要不惜重金将书买下。我书房中的书既有价值几千元的鸿篇巨制,也有花几元或者几角钱从旧书摊上淘得的旧书;既有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旧书摊所购,也有朋友所赠。在我的藏书中以法学书籍为主,其次是哲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传记、天文、地理等等。绳墨斋落成时,请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兼职律师黄志宏按照图书馆对学术藏书分类排列的要求,如哲学、法理、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进行分类,陈列在书柜当中。书斋的藏书也折射着我的多重身份和个人喜好。
我的书房中既有自著书柜,也专设了赠书柜。赠书柜中,既有法学界、立法界、司法界的朋友所赠书,也有在哲学界、社会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文学界、文艺界、企业界、书法界、书画界的朋友所赠书。在赠书柜的藏书中,珍藏着高铭暄、王作富、马克昌、王牧、孙谦、樊崇义、王利明、朱勇、陶髦、张保生、赵秉志、陈兴良、何家弘、崔敏、刘佑生、石少侠等著名学者亲笔签字的自著书,这些是我宝贵的精神食粮,是我绳墨斋中的精品和珍品。
随着改革开放后出版业和学术特别是法学的繁荣,随着工资的增长、朋友的增多,我的书也越来越多,从开始的一个书柜到现在的19个书柜,30年来,我一直与书相伴,书给予了我知识和营养,也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是书,使我走上了司法之路、求学之路,治学之路、教学之路、学术之路,使我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从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成长为职业法律人,从中级人民法院的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到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从市司法局局长兼英城监狱第一政委,到市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家检察官学院吉林分院院长。在学术上也小有成就,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首批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
每逢工作变动或搬家,工作量最大、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对“绳墨斋”的藏书进行搬运和整理。我对书的热爱,如痴如狂,是典型的书奴、书迷、书狂。业余时间,我没有什么嗜好,唯以徜徉在“绳墨斋”中为乐。沏上一壶香茗,或是捧读大师之墨宝,与大师沟通与交流,读到精彩之处拍案叫绝;或是产生思想之火花、灵感、激起创作的激情,任凭思绪信马由缰,思路泉涌般在笔下流淌,形成一篇篇领悟深刻的文章。偶入状态时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我所有的进步,所有的辉煌,不仅要感谢党、感谢老师、感谢朋友,更要感谢“绳墨斋”里的书。而今,读书、写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已是我生活中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职业生涯、我的学术生涯、我的教学生涯、我的写作生涯,都与“绳墨斋”中的书籍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绳墨斋”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位作者都是一本书。我有一个愿望,闲暇时把与书有关的一些故事写出来,与读者一起分享买书、读书、藏书、赠书、写书及与书共处的愉悦。
(本文原载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法学家茶座第31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