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懂得韬光养晦,藏锋露拙,激流勇退之道也。
文/齐振江
人在顺境之时,仕途生涯及事业到达人生顶峰之时。要懂得韬光养晦,藏锋露拙激流勇退,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国王夫差,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范蠡却在越王勾践,功破吴国都城之时,范蠡却连夜携西施悄然而引退了。范蠡连夜便离开了越国之境,辞官引退之后,泛舟五湖,经商而富甲天下。范蠡而被人们尊为商圣,范蠡也把从商赚来的钱一大部分用来周济穷人,从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范蠡在引退之时,便私下交与了相国文种一封书信。信中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 "文钟不听范蠡之言,而相信了越王勾践,对其承诺的,与其共享越国的诺言,后来,文种被勾践,定为谋乱之罪也,判文种自裁而身亡。
做人要懂得韬光养晦,藏锋露拙之道也,俗话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藏锋露拙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从而免受同僚和世人的忌妒与迫害。还是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讨伐许国。战前,他先在国内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大将们跃跃欲试都想争得头功。第一项比赛是击剑。大将们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
轮番比试之后,有四个人胜出。第二项比赛是射箭。每人各射三剑,以射中靶心者为胜。前两人各射了三箭,都没有射中靶心。第三个上来的人是公孙子都,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最后上来的选手是个胡子花白的老者,叫颖考叔。只见他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郑庄公决定加赛一个项目。他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先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比赛进行一半时,没想到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一跤。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郑庄公当即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
公孙子都很不服气,对颖考叔怀恨在心。后来,颖考叔不负众望,一举打败 T了许国。当他手举大旗率先登上许国城头,宣告胜利时,站在城下的公孙子都竟抽出箭来,对准他直射了过去。颖考叔被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了下来。一个人过于流光溢彩的话,容易使得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以致招来嫉妒和祸害。颖考叔正是因为锋芒太露,威慑到了公孙子都,才被其冷箭射死。
楚汉争霸时,韩信不懂韬光养晦,藏锋露拙,且反其道而行之,在汉王刘邦正需援兵之时,不知带兵来援,还用讨封假齐王而要挟,刘邦听了张良之计,而封了韩信的真齐王。从而换来了韩信的援兵,韩信利用刘邦之危挟危而讨封成功了真齐王。韩信却在刘邦的心中种下了一个不忠而有异心的心结。
韩信以后虽用四面楚歌之计,兵围垓下,逼霸王自刎于乌江,一举奠定了汉朝基业。却因韩信不知韬光养晦,藏锋露拙。而又反其道而行之,并以出兵而广要挟刘邦,而讨封为假齐王,展露其锋芒。从而韩信在汉王刘邦心中种下了一个不忠的形象,最后导致霸业功成后,韩信却被秋后算帐。被吕后让萧何骗入宫中,以谋逆之罪而遭诛杀。
汉丞相萧何,却深谙韬光养晦,藏锋露拙保身之道也。萧何为官清廉又善治理国家,在位任丞相期间,把国治理的蒸蒸日上,国家日益富强。萧何在满朝文武及百姓之中,日益威信倍增,萧何被文武百官及民众称为贤相。渐有功高盖主之嫌,刘邦便对萧何疑起了戒心。有一朝中的同僚,便私下对萧何说:"丞相,主上对你产生了戒心,需慎重而应对之。"萧何听了同僚的告戒,便想以自污名声之计而消除刘邦的戒心。
此后,萧何便以各种方式,侵吞了一部分的民间房产及地产。一时闹的民间怨声载道,不时有官员与民众,
向刘邦告御状,状告丞相不则手段的侵吞民间地产。刘邦听了状告丞相萧何之事后,心中却笑了,丞相只要贪财,寡人便放心了,丞相贪财就不会造反了。并下旨颁诏赏赐丞相地产金银无数,以表彰丞相治理国家有功。
大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却也深谙韬光养晦,藏锋露拙保身之道也。在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过程中,屡次将功劳分与给众部将。曾国潘深怕自己因功高而盖主,故意将一部分的功劳分与帐下众将领之名下。在攻取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时,已经围城了两年多。天京城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就可攻下天京城池。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请令要主攻天京城,想夺取这天大的功劳。曾国藩却对弟弟说: "你今天若请令攻下了天京城来,你我兄弟明天就会人头落地。你难道不懂的朝廷派临军来,是什么意思吗?你我兄弟就顺了朝廷的意思吧。把这天大的功劳,分给朝廷委派来的人吧。只有这样你我兄弟才可保性命无忧也。"
曾国荃却没听曾国藩的劝告,曾国荃在没有得到曾国藩,授权及命令的情况之下,就带领自己手下的吉字营,开始了攻克天京的战役。天京在两天多的时间里就很快攻下了,曾国荃把捷报飞报清廷后。等到的却是,清廷以太平天国金库不翼而飞为由。遭到问罪查处,并要被入监问斩的杀身之祸。曾国潘同时负监管督查不利之责,在曾国藩多方关系斡旋之下,搭上了不知多少的金银财宝及人情面子。事情才得已平息了下来,大事化小而解除了危机。也正如曾国藩所虑一般如曾国藩不让出攻城之功,因犯功高盖主之嫌。会立即召来朝廷的杀身之祸。
在剿灭太天国之后,清廷对曾国藩封赏之时。慈禧太后私下召见曾国藩说:"曾爱卿呀!按卿之功劳应封王也,可是纵观历史之上,有几个异性王是能得到善终的,为了爱卿你之好,还是封卿为侯吧,就封你为一等勇毅侯吧。"曾国藩听了慈禧之言,便诚惶诚恐的说: "太后臣带兵剿灭太平军贼寇,只是为国尽忠。臣并没想过要得到什么高官厚禄,只是为了国家安宁太平,还百姓清平世界而已罢了。还望太后收回成命,把这侯位封给别的功臣吧。臣只愿吾主江山永固,百姓安康太平,臣愿足矣!"慈禧太后悦道:"曾爱卿就不要太谦让了,这样我就觉得委屈爱卿了。"于是曾国藩便说: "叩谢太后隆恩。"领了一等勇毅候爵位。这就是曾国藩的,韬光养晦藏锋露拙保身之道也,也是其为官及处世之哲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