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爷与三代槐树情缘
文/李宗印
时入4月,春意怏然,百花竟放,槐花飘香,清香宜人。昨日,老伴采摘新鲜槐花一篮回来青蒸食之倍感味美,十分得意,不禁引起使我对外爷和三代槐花树情缘的记忆。
外爷王殿卿是南阳市社旗县连庄村人,一生善柔爱惜林木,名传乡里。
因我从小就在外爷家长大,视我如亲孙。童年时外爷经常指着那棵结满洁白鲜花,玲珑剔透,串串如玉,高大挺拨且直的槐树说:“这是在解放前夕,从外面移回约丈余高的洋槐树苗,栽植到院内小粪坑旁,由于土质肥沃,又不缺水,生长较快,约3年便开花满树,嫩叶碧绿,馨香四溢,饥饿时无论是叶和花都做为充饥之物充饥果腹”。记事时妈妈常把嫩叶伴面煮吃,实感味道鲜美,开花时邻人也来采摘品尝。
可叹的是1958年秋全国性的大办钢铁运动迅猛掀起,全村合为一个集体化大食堂,对老百姓实行军事化管理,在这种不切合实际一度激进的形势下,将这棵槐树从根部锯掉,送往泌阳县所辖的官(庄)、羊(册)饶(良)三区在铁王村附近所建立的炼铁厂做燃料。
由于根系繁多土地肥沃,不久从根部又长出丛丛嫩芽。外爷选择了一株长势较好的留下将其他拨掉,很快长成小树,外爷也经常浇水培土助长,经两年,便又开花,可是正遇上了全国性大饥饿,甚至有人吃人现象存在的形势下,这棵树无论是叶和花都起到了为人们充饥的作用,可以说拯救了多人的生命,到了夏天我们仍将用该树叶煮汤充饥。
到了1967年该树已长5米多高直嫩挺拨,枝繁叶茂,每到仲春满树鲜花洁白,清香四溢,人们争采槐花,该树已象一把巨伞为人们挡风遮雨,众人乘凉,且当时是凭公分分口粮,外爷家缺乏劳力,仍在饥饿线上挣扎着。为了多挣工分,保持温饱,外爷决定要购买一辆架子车提高劳动效力多挣工分,便忍痛割爱的含泪把这株曾经叶花救命的洋槐树放掉做成架子棚,去参加劳动提高效率。不久从树根部又发出丛丛新芽,外爷仍用上述方法培土浇水,爱护有加的促其助长。
每到开花季节外爷不忍心把枝砍得光秃秃的,总是非常小心的用剪刀绑在一木棍上将花朵慢慢剪下供邻人等食用。
可惜的是1976年初春外爷患病。期间仍告诫我与表弟永宣,要精心保护好这株对我们全家有益的洋槐树,特别是第二代洋槐树为我们家立了大功,在饥饿时是他的花叶为我们充饥救命,凡发出嫩芽至到初夏仍供我们食用,此树基本成为我家专用充饥食品。不到经济困难至不得已时千万不能放掉。
可见外爷对这三代洋槐树有一定情缘,在他临终前仍有眷恋之心。
该树却也随人心愿,茁壮成长,高大挺直,枝繁叶茂,树下是全村人茶余饭后畅谈交流的好去处。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爷之孙永宣夫妇如鱼得水,科学种田,勤奋劳作,收入颇丰,手有存款,决定扒掉旧屋建新房时,急需木材,才将已达三把粗的第三代洋槐树放掉做了房檩使用。
农谚称: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上什么收什么。
充分说明无论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只要你去精心爱护,培育它,最终都会达到你所需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