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
图文/李君龙
前不久,我与好友何霞玲去刘引华老师府上拜访。进门,一幅古香古色的六尺大画迎面而来吸引着我的眼球,只见画面上,小桥流水,苍松高耸;草堂环境幽雅,堂舍轩敞,几榻明净;堂内二人对坐品茗清谈……整幅画构图严谨缜密,境界优雅清旷,仿若仙景,令人羡慕!这是哪位大家的神来之笔,画中人物又是谁,它出自哪个朝代?我急切地从画中寻求答案,目光早已飞到落款钤印处的题诗:
碧山深处绝纤埃,
鼎汤初沸有朋来。
这首题画诗落在画面顶端,点明了本幅画的意旨,作者正是明朝画坛泰斗文徵明先生,画中人物是先生自绘与友人、学生林中草堂茶寮品茗的情景。

我站在画前,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着,神思随风飘进画中,进入林茂松清、景色幽致的草堂茶寮里,与身穿汉服手持书卷的“六色荷”姐妹们共读一本书,同品一壶茶……触景生情,突然萌生出临摹《品茶图》的欲望。
谈何容易!从来没有临摹古画的经验,更何况是要临摹一位历史名家的作品。第一反应告诉我,就是不要盲目下手,要像读书一样,先了解作者背景,才能读懂其作品,临他人之画作,亦如此。 回来后,我像公安破案一样,仔细查找有关文徵明先生的历史资料,尤其是与《品茶图》有关的“ 蛛丝马迹”,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读懂了画家与画面内涵的血脉联系。 文徵明,原在明朝翰林院“工作”,因官场权斗,任职不久便辞官离京。归乡后不再奢望政治上的抱负,到苏州老家开启了他的隐居生活,全心投入文人画的创作中。
作者临摹画局部(上)
明朝初期,流行“粗文”风格的画风。随着时代的更迭,经济的“复兴”,传统基调不再适应人们新的审美观。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文徵明的清逸深秀、文雅典丽的“粗”“细”结合的山水画倍受青眯,逐渐达到巅峰。这幅《品茶图》是嘉靖辛卯年所作,那一年文徵明先生62岁。
晚明之时,文人追求高远清灵的专室式茶寮。他们喜欢在幽静的小室品茶,往往自筑茶室、茶寮,隐于其中细煎慢品。《长物志》中说:“均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可见,文徵明先生之作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的写真写实。它的留存,既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了解明代历史的珍贵史料,其价值,早已超越了画本身存在的价值。
作者临摹画局部(中)
文徵明先生不仅在绘画创作上有惊人的造诣,诗、文、书法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全才。他的书法可与王羲之媲美,《品茶图》上的题款正是文征明先生的原创墨迹。
从刘老师家回来,我将六尺大的底稿平铺在木地板上,反复琢磨。凭我肤浅的绘画知识对《品茶图》的认知是一知再知。初品,这幅画既有工整严谨的线条,又有粗犷洒脱的泼墨,既有长线,也有短痕、擦迹……应该是一幅多风格的融合体。再品,感觉这些线条,并没有现在工笔线条那么细腻、讲究。开始,我还以为是明朝毛笔工艺与材质的原因,经过在百度中查找比对了解才知道,明代的毛笔,尤其是笔毫、笔杆在用料和制作技艺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尤其是湖笔,已成为当时制笔业的主流。看来不是笔的问题,而是明代绘画的一种绘画风格,这对我临摹下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处泼墨处,倒有几分国画写意的影子,体现了一种似与不似的唯美。山石的用笔,焦、浓、重、淡、清随处可见,尤其是茅屋后的极简山脉,大有“介子园”之风。读着品着,品着读着,慢慢开始入心,没错,这就是《品茶图》的特色,就是文徵明老师的“粗、细”之风,时代的产物,古老的根源!
作者临摹画局部(下)
既然仿古,力求逼真!无论是笔到之处,还是色彩的晕染,都得讲究一个“真”,既要有她深沉内敛不张扬的底色,又要有她那特有的古风韵味。强烈的意识告诉我,底色是整幅画的灵魂与基石,上好了底色,才有机会与面色碰撞出明朝风格的火花来。于是,我试着用我的三脚猫功夫,向刘老师讨教底色配色的方法,没想到,刘老师像竹筒里倒豆子一样,把所有的色系一一诠释开来,并亲手配制底色。刘老师的热心指导,使我对临摹《品茶图》有了更强的信心。
几乎是一气呵成完成的底稿。当沾满古黄色的大排刷带我一遍遍横过小桥,爬上山石,走进茅屋,穿入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已亲临其境了;当不同的色彩通过笔尖注入到茅屋、人物、茶台器具时,画面开始有了生机,人物形象也鲜活起来,尽管文徵明老师只给了C位一个正脸,但从面貌上看,个个神态安闲,从服装上看,人人一副风流潇洒、仙风道骨的模样。据介绍,明朝道袍是文人士庶,在非正式场合中人人爱穿的服装。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道袍竟引领当朝复古服装的潮流,你会在一些特定的场所里随处可见一些男女穿着不同款式的汉服行走在你面前,古风服饰是文化复古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也许,这是我喜欢这幅画的原因之一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初见《品茶图》仅仅是因为喜欢她的古香古韵,喜欢她幽静的意境,深耕与临摹后,才知她与她的主人的前世今生。临摹一幅画,了解一段历史,再见《品茶图》时,她竟是那么的厚重有质,她将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李君龙 岳阳市作协会员。喜欢读书、画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