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诗歌有声平台》第3160期

远去的记忆(十九)
——渐行渐远的城市痕迹
作者:森严

一个城市的发展,总会留下些许的痕迹,家乡兰州也是如此,只是这痕迹多已成为人们深深的记忆。
(四)印象中的“老铺子”
提起“老铺子”,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说上一二,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寻常百姓的生活样样都离不开它。本文所述“老铺子”指的正是当年遍布兰州城区大街小巷的“菜铺子”“肉铺子”“糖铺子”“粮站”,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百货店”“小食店”“理发店”和“澡堂子”,等等。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首先便是儿时巷子口上的“糖铺子”。我从小生长在老兰州城中心一个普通的市井小巷“南城巷”,巷子虽谈不上多深,可也有二十多个院落的上百户居民在巷子里居住生活。这个说不上大的“糖铺子”就像站在巷子口上的“迎宾”,每天都在热情地恭候巷子里的居民到此光临。铺子不大,八、九十平米的长方形临街店面,从糕点熟肉到酱醋糖茶,从一盒一盒的香烟到一提一提的散酒,只要是入口的副食品应有尽有。每日里兰州肉联厂的熟肉香肠、天生园的精美糕点,店门一开就会有“新货”上到柜台,老远就能闻到馋人的香气。
那个年代,各种商品都是由国营商业公司统一经营的,瓜果蔬菜也是如此。由于当年农业生产技术远没有今天发达,所以也就没有“反季节”一说。开春后,“菜铺子”才会有新鲜的菜品由近郊的农村源源不断地送来,从萝卜青菜到辣子茄子大白菜,时令蔬菜会一茬接着一茬上市;进入冬季,腌制的坛装大头菜、萝卜条又上了柜台。当年的“菜铺子”就是这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着人们的餐桌,调剂着清贫的生活。
在老酒泉路上有两个“菜铺子”,一是南关什字东北角的“大菜市”,二是位于中林路巷口上的“菜铺子”。说到“大菜市”,当年那可是兰州商业系统的一面旗帜,兰州人无人不晓。说它是“铺子”,实际有点委屈,因为它是兰州市最大的一个综合性副食品商场。一年四季供应的副食品琳琅满目,干鲜、果品、肉蛋、蔬菜,本地产的,外地进的,品种齐全,正因为这一点,“大菜市”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人声鼎沸,顾客只要有相应的副食品票证,保你能买到如意的“商品”。也许是经营品种繁多的关系吧,一进店门瓜果的鲜香和鱼虾的腐臭,会一股脑地涌入你的鼻腔,这种特有的气味,唯“大菜市”所独有,一般的铺子是闻不到的。虽然“菜铺子”的品种单一,论规模也无法和“大菜市”相比,但红火劲在当年一点也不逊色。每日清晨,总会有送菜的马车按时按点地把新鲜的蔬菜送到,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的菜价不高,刚上架的新鲜菜最贵不过2角,而到了下午,失了水份略微发蔫品相稍差的莱会摆堆“处理”,三、五分钱一大堆。记得当年,父亲总会在下班时间,买回两大堆回家,这菜一见水,立马恢复生机,或清炒或凉拌,口感一点不亚于新鲜。当然了要吃新鲜,得早早排队,否则只能买到降价处理的摆堆菜,可上班的人家,又哪有时间去排队抢购新鲜菜呢?当年的“菜铺子”条件简陋,大多没有保鲜设施,很多叶叶菜两三个小时后便会因失了水份而“身价下跌”沦为摆堆的“处理货”。艰苦的年月,什么都是金贵的,摆堆处理减少浪费,倒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年的人们,又有哪一家没吃过这摆堆处理的堆堆菜呢。中林路口的这家“菜铺子”,它是那个年月兰州城内蔬菜供应的一个缩影。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肉铺子”。当年肉食品的供应靠的是人们手中定量发放的肉票,想吃肉只能在遍布于城区各个街道的“肉铺子”去买。那时供应的肉分四级,一级最肥,皮下膘的厚度可达四指;相比之下,四级最瘦,几近皮包骨。当年的人们都希望能凭手中有限的肉票买到最肥的肉,因为这样可炼出一些大油来,以弥补家中人均定量食用清油的不足。当年这“肉铺子”除了针对大众层面的外,还有专门服务回民或穆斯林群体的“清真肉店”,但凡城镇居民,均可凭票吃上定量供应的各类肉品。
粮油供应在今天已不是问题,只要有钱就行。然而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主要是靠政府统一管理的“粮站”来解决。粮站都不大,遍布人口相对密集的市区街道。当年,各家各户都有“粮本”,或叫“购粮证”,它清晰地记录着人们粮油消费的情况。那个年月,人们的口粮是按职业或身份以70%粗粮、30%细粮的配给比例定量供应的,食用油每人每月半斤,大米、白面属细粮,玉米面等系粗粮,也许是玉米高产的缘故吧,当年兰州城镇居民供应的口粮以玉米面为主,无论大米、白面,或是金灿灿的玉米面,均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粮站解决的。因为粮油是按人头定量供应的,粮站里既有50斤的袋装面粉,也有置于大型面斗可按需称量的散装面粉。高大的清油铁桶上架有专门的抽油器,工作人员可按顾客的需求对应抽油器上的刻度准确售油。当年的粮站只售粮油,不加工任何可食的面点,这和今天一些挂着粮油供应招牌的店铺大相径庭。
曾几何时,大名鼎鼎的“敦煌楼”“景阳楼”“悦宾楼”“上海糕团店”“三八饭店”等知名的酒店饭馆,其烹制的北京烤鸭、红扒肘子、糖醋里脊、灌汤包子、银丝卷、油炸麻团等特色美食,一度是兰州人的骄傲,至今都是人们津津乐道、心心念念的“那一口”。
曾几何时,南关百货大楼、中山林百货商店、民百大楼、大众市场,是兰州人当年逛街必去的地方,那里经销的商品,小到服装鞋帽,大到自行车缝纫机,无一不是热销的紧俏品。
曾几何时,兰州城内那些散落于各个街巷的“澡堂子”、“理发铺子”,当年它是人们解决个人卫生的主要场所。除企业自办的外,这些社会面上的澡堂,规模各异,一年四季人流不断,澡堂有自备的小型燃煤锅炉提供热水,一般情况下浴者要自带沐浴用品,视情选择大池、小池和单间的盆池洗浴,只要肯花钱,还会享受按摩搓澡的高级服务。那时的人多都是凭着单位发放的澡票、理发票,享受低价优惠的社会福利。
斗转星移,当年那些大大小小的“老铺子”,谁能想到它们竟然纷纷消失在了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很多铺面、店面消失的连个踪影都不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老铺子”,见证了兰州的发展,也经受了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心酸,你永远都是老兰州人心中的念!
2023年3月16日✍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蓝儿
秘书长:艳阳天
总诗评:李希勇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古典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米兰
副总编:追梦天涯
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荷塘月色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兼)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兼)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
主席团专职成员:森严、聂子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兼)
北方文学社副社长:世灵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总编辑部
古典诗词音频审核: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审核:戴维
诗歌、音频总审核:艳阳天
总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