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在天空的一次叛乱
美在天空的一次叛乱
使星期三这个日子的异教徒蓄满抑郁
跳下去,摧开血的导火索引爆的深渊
速朽的流星
拯救并且加冕了人世的眼睛
将夜夜堕胎的皇冠盖上了鲜红的印章
毁灭是美的终极权力
提供吸盘
但不承担毁灭的号角之罪
2020.10.30子夜于深圳寓所
导读:《美在天空的一次叛乱》让人晕眩的原因,在于诗歌中的美极富于侵略性,而且与暴力、丑陋毗邻得如此近。起始于美的抽象概念,开篇即题目,“叛乱”二字露出令人稍感不安的端倪,却只是狡黠挑衅,之后的暴力登场才是本诗重头戏。潜伏在星期三的异教徒,阴郁以胡茬般的存在蓄满面部,纵身一跃,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引爆“毁灭”的启动机关。“叛乱”的场景是异质性物质彼此碰撞产生的生化效应,带有极强的感官刺激。导火索、深渊、流星充当了诗中的“核弹”,这些意象的堆积不仅造成血的视觉冲击,还引起听觉、嗅觉的感应联动,弥漫硝烟的深渊,混杂血的腥膻,而流星划过,此前连续性的时间在此时停顿凝固,聚焦为一帧流动的画面,蒙太奇般的剪辑手法,流星从体外景观映射回人体本身,诡谲的“将夜夜堕胎的皇冠盖上了鲜红的印章”。分隔后的第二段为诗做结,将“叛乱”盖棺定论,重述此前的暴力场面,以及含混的色情,成为“美”行使终极权力的手段,它的合法性是天然而不容置疑的。
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塔内
—给胡亮、小武,小布,寒城
半个世纪的路程
被十八分钟的黄土遗精的腥味
吸引到一只蛋壳中:我们窒息
吞噬
以胎心的呼吸
互舔取暖
共用肺的桨叶
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塔内
那一刻,我竟渴望山崩地裂
将我们活埋于无边的黑暗里
一万年悲剧的恐惧
不知我们是谁
我是谁
“安静,让命运开车”
我发出了与灵魂的马蹄声
截然不同的指令
仍要去攀登更高的灯盏的云雀
你睡去了
我们才敢睡去
“走过的路不过是长期低烧的彷徨”
我们永不会明白
2020.12.7凌晨邯郸
导读:初见之下,“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塔内”似乎没有诗中“走过的路不过是长期低烧的彷徨”惊艳而更适宜作为一首诗的名字,但塔作为诗中的重要隐喻,同时重构了诗的时空,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塔的出现,批判或反思才有了容身之所。
首段仿佛是一次“倒带”,路程被黄土气味中断,预示丧失的开始。“遗精”、“蛋”等充满生殖意味的隐喻,促成了一次重回“母体”或“塔”的分叉之旅。个体与个体之间再次拥堵于“蛋”中,以“胎心的呼吸”“互舔取暖”“共用肺的桨叶”,足以令读者看出这一共同体形成的“弥足珍贵”。在这首诗中,“塔”的意象暧昧不明,它是压抑的,却又如此“辉煌”,朱涛似乎在此处有意设置了微妙的反讽。而妄图在此刻“活埋”的愿望又将这种意味推到了一个高潮。“塔”在这首诗中,不仅是空间,也是一段时间,塔中的冥想呈现出一个分裂的世界,一边是关于“一万年悲剧的恐惧”“不知我们是谁”的呐喊,另一面“我”又噤声,让命运的车轮忤逆自己“灵魂的马蹄声”。在此之后,诗的情感方向从呐喊转向无言,以云雀对立面出现的人们,呈现是一股疲态,一种难以言说的颓败气息弥漫,仿佛命运已下了最终判词,“走过的路不过是长期低烧的彷徨”。在塔中的冥想尘埃落定,狂欢只不过是低烧的后遗症,“彷徨”仿佛诅咒,就像庸俗之辈永不会真正领会其中奥义。
废墟之脸,献给你
碎片身上的唇印
为你赢得了
摧毁地址的绝技
但主权雄辩的宣誓签名的献祭
一个证词的停车位
并不能代表遗弃你的明天
不向斜坡撤退
“为什么选中一个小男孩
充当临时野兽的保护伞
将熙来攘往的禁忌
从大脑中连根拨起
难道命运共同体的协议生效了?”
我们仅是无根的蛰痛
暂时借贷了黑暗能量
无力赦免挑衅一切玫瑰的重负
奖励满面春风沉默的舌头
在乌托邦频繁换气的地方
时间的监狱仍将奇袭囚徒的过客
掩埋光明胁迫的人性裂缝
雪崩后的废墟之脸,献给你
2020.12.20凌晨深圳寓所
导读:“废墟之脸”与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出现的巨手有相似的戏剧效果。在整首诗几乎没有出现明确场景与画面之后,雪崩、废墟不期而至,读者如诗中所说,成为一瞬间时间的囚徒,被迫观看了一次雪崩的过程,肃穆而缓慢。这种不期而至,与那只腾空的巨手一样,牢牢占据人们的视觉中心。
村上春树的话曾被人多次引用,那则有名的关于“蛋”与“墙”的对立,不断声明着站在“蛋”一边的重要与必要。这的确是使人感动的修辞。令人怀疑的是,这一修辞背后,是否仅仅预示着一个姿态问题?当我们不断声明自己站在“蛋”的一边,是否意味着,我们已将自身从“蛋”中剔除,成为了一名安全的,并已习得某种话术的远观者,并不承担“蛋”与“墙”对撞的后果?不同的是,朱涛在《废墟之脸,献给你》中所体现的是事件承担者的立场,无人幸免。这首诗先以一系列强悍、伟岸的词汇开场,言之凿凿过后,人们发现,里面包裹的其实是不具有任何效力的伪誓言、伪签名和伪证词。“停车位”一词精妙的反讽,将虚幻的宣誓拉回到现实最普通不过的场景,一个如此随意而单调,并且充满临时感的场景。于是我们对于明天将遗弃我们的事实便不感到惊讶。随后吊诡的以男孩充当临时野兽的保护伞的句子,再次呈现出世界不合理的一面,朱涛以此嘲弄了“共同体”的想象。作为后果的共同承担者——诗人和读者,将在朱涛悲剧性的“雪崩后的废墟之脸”中,准备迎接明天的曙光。
缝合失眠者头顶上的那盏灯
就在塔内
不止一个太阳落山了
你答应给自己武器
溅出地窖枪声的泥浆
即便是一个偶然事件
你仍要通过彻底的清洗
把留存白布上的白斑点抹去
摧毁世界的盲眼
让荒漠践踏出的新足印
摁住死亡的脏手
这是我与你的不同
我无力缝合失眠者头顶上的那盏灯
实施灯火管制的亚黑暗
我只能祈福收回失踪的目标
悄悄退到最远处作嘴巴
小小的哆嗦
用碎石测量宇宙的高度
我现在理解了
什么叫“真正的悲剧人物,是乌托邦”
2020.11.29凌晨五点深圳
2020.12.21改写
导读:“塔”的意象在诗歌中再次出现,值得我们注意。一个大胆的猜测是,“塔”作为意象,其独特性不仅在于隐秘的象征意味,而且对于诗人本人而言,也许还是一帧“潜伏记忆的图像”,如阿莱达·阿斯曼所言的,“具有某种残片的、储存记忆的特点,还没有被意义的产生照亮……”由“塔”引出的自戕、清算,同样具有记忆属性,它含蓄地透露着其所归属的年代和历史,或者只是一种幽灵般的经验。“你”的自证、自我辩白,显然是徒劳的。诗人因此罗列以下无用的工作:去掉白布上的白斑点、摧毁本就盲掉的眼睛、在荒漠践踏出足印、摁住死亡的手……诗中的“你”成为一台机器,发展出一整套关于徒劳的美学。
“我”与“你”的对立,在接下来的诗歌中显现出来。“我无力缝合失眠者头顶上的那盏灯”,曲折地暗示了“我”本身即是失眠者身份,与“你”这个已然睡去的人形成明显的分野,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即使疲倦,却依然试图保持清醒的失眠者,理所当然得到更多痛苦。在这里,我们似乎重回前人所构置的“铁屋”现场。“缝合”这一动作,似乎在暗示读者,头顶的那盏灯,并不是外在之物,而是失眠者、睡眠者身体的器官,它是自觉的行动。并不存在一盏灯,能够让人清醒或者睡去,而是个体本身的选择,是否要摘除自己的器官。“我”显然选择了前者。这意味着更多冒险和危难,清醒的人反倒成为这个时代更容易胆战心惊的人。乌托邦和“我”最终都成为悲情人物,这首诗也成为一篇对幻想中世界的悼词。
创造布满纪念碑的废墟
如果没有你楔入人类的号角
我们的嘴是不存在的
依然是排队顺从地进入子弹的一个躯体
你,为幽灵阶层的觉醒
构建了强大的通风口
让他们在火焰到来时
签下自己的投名状
创造布满纪念碑的废墟
尽管你并不依赖额外的兽性
替负荷超载的死亡开口说话
审判层层叠叠的僵尸军团
但我们需要挥霍巨大的影子债务
别再言什么得救的解体计划
只要刽子手幸存留守的一
天我们就不能从好客难民呕吐的呼吸中
颠簸出白血病的黑色素
捕捉紧急状态下的赤裸生命
从挑衅缩进山羊皮的招供程序出发
为自己的历史作最后的辩护和庇护
“夜越深,客人越美丽”
2020.12.21深圳
导读:朱涛的诗歌中遍布矛盾,矛盾修辞的彼此反驳,经常让读者陷入意义的泥潭。《创造布满纪念碑的废墟》里,“布满纪念碑的废墟”显然是诗人所看重的。在这个疑点重重的词组中,一面是铭刻记忆的“纪念碑”,一面是致力于销毁记忆的“废墟”,当二者并置在一处,我们便不能以库布勒所谓的“文化历史学的时间测量”方式来进行考据和侦查,因为这个瞬息万变的地点,总是在被历史的经验者调试着观看的角度,以至于必须接受不断被篡改的命运。或许我们应秉承本雅明所谓“历史是如何踱进了它的发生地”的观察重点,将目光移到诗中所隐藏的历史的流动性上。
如曼德尔施塔姆所言的许多诗人的命运,“……背负着天生口齿不清的重负。我们学会的不是张口说话,而是喃喃低语,因此,仅仅是在倾听了越来越高的世纪的喧嚣以及它那泛着白色浪花的波峰之后,我们才获得了语言。”从没有嘴,到被楔入号角的嘴,从幽灵阶层到僵尸军团,以及后面的刽子手、好客难民。诗中的所指称的个体身份语焉不详,正如“我”“你”“我们”“他们”各自所划定的群体范围,其边界一直处于剧烈的晃动之中,很难将他们清晰的区分。与此同时,时间的跳跃,也加入到将身份信息混淆的行动中,某个共时性层面上的所谓“集体”,刹那间便溃不成军,将时间的横线拉长,我们将看到一切处于不断分化与对抗之中。历史的魅影又一次在朱涛的诗歌中现身,并最终在诗歌行进的过程中消亡,直至缩进羊皮纸中,“夜越深,客人越美丽”,所有波折复归平静。
伊甸园救护车
坟墓的礼堂
诱惑一滴精液
发射榴弹炮
在一公里的地方谢幕
他偏爱望远镜里跳伞的避难所
去烟雾中旅行
用所爱人的眼泪
不会得救的男人
女人的勋章只奖赏完整的宇宙
她们渴望的不朽的权力
仅为持续提供特制的未来罂粟
鼓掌
紊乱的边界廉价
压舱石不允许失踪的玩笑
碾碎伊甸园救护车葱绿的一
天触电世界的大合唱
几乎拥抱了美满的人生
2021.1.22深圳寓所
导读:任何领域的艺术家都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触及关于启迪的命题,渴望一束光的降临,打通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甬道,诗人也不例外。但菲利普·锡德尼爵士为诗人辩护,“诗人绝无谎言,他不肯定任何事情”,所以从诗中得到某种明确启示的意图又是如此困难。也不仅是诗,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从古典到现代,都在遭遇言说层面的种种阻碍。这里面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启迪真相与艺术法则之间的隔阂。
《伊甸园救护车》这首诗也表现出了艺术作品在此中间的纠葛。文德勒在评价阿什伯利的诗歌时说到,“他(阿什伯利)的道德和思想内涵却必然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某种程度的偏转,因为艺术的法则(而不是艺术家)才是进展中的作品的最终主人。”《伊甸园救护车》中旁逸斜出的部分,按照文德勒的说法,即是艺术法则发挥效力的部分,试图从诗人的道德立场伸展出去。充满嘲弄意味的“坟墓的礼堂”、略显忧郁的“望远镜里跳伞的避难所”,疯狂的“伊甸园的救护车”,都在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规避着言说的直白,艺术逃逸出道德谴责,成为新的气象。惟有诗中所酝酿的情绪为言说积极地铺设道路,现代社会普遍弥漫的漫不经心、垂头丧气、堕落、逃逸、还有叫嚣,以及全部的呐喊,一同包含在一种对人类情感关系的质疑与厌弃中,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几乎“美满的人生”。
卖花姑娘
罗马帝国,仿佛不是在昨日
当“皇帝陛下驾到”的靴子声落地
人潮如涌动的小鹿
陡峭出城堡的虚弱
整个王朝像一个荒淫的赛马场
每具身体都赌恺撒贏
渴望被他骑被他所践踏
上帝并没有死
而是乔装成美元石榴裙
让我们鼎沸
跪拜
让我们匍匐
让我们舔
让我们尖叫嚎叫
痛哭流涕
盛大的胜利并不出乎意料
但人心秤砣的悄然坠落却突兀
毫无迹象
说好的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都去哪里了
仿佛变成破碎的玻璃拼接无水的花瓶
似乎是祭坛
然而它并不检验黑暗的成色
一个卖花姑娘
竟祈祷通过卖春一夜暴富
让男人们一个个摇身一变
新恺撒
在阳光明媚的白昼
2021.1.25旅途珠海
导读:《卖花姑娘》在朱涛的诗歌序列中显得相当赤裸直白,诗人以戳破皇帝新装的无畏口吻揭示新世纪以来拜物教门徒的庸俗与廉价,丑陋的欲望摇身一变,登基成为新的国王。朱涛的诗擅用诗情的起伏来营造气氛,开头部分罗马帝国的荒诞场面,充斥着众人朝圣的喧哗躁动,从城堡中奔跑出的人们,经过诗人巧妙的场景转换抵达“荒淫的赛马场”,成为被欲望鼓风机吹起的一具具缺乏意识的躯体,“渴望被他骑/被他所践踏”激烈宣布着这种欲望的污秽和道德感低下。从凯撒到上帝,新的欲望继续升级,凡间极权的统治者成为世间至高无上的信仰与神。如果说此前的种种只是意识被“拘禁”,那么以下,“让我们鼎沸/跪拜/让我们匍匐/让我们舔/让我们尖叫嚎叫/痛哭流涕”则预示着新的危机——一种全体意识被剥夺而导致的身体“失禁”状态。新的欲望成为新的宗教。似乎没有人觉察情况的变化。诗歌在激昂过后,转换场景与镜头,如果说之前采用广角,此时便是显微镜,诗的突然转变,对应的正是诗人对人心微观层面的探测,也似乎回应着诗人本人在80年代中断诗歌创作时的某种失语。也许变化早已在历史的前端悄然酝酿。人心不可测正显示出此时聚焦的徒劳与困难。只有诗人偏执地一遍遍追问着,人心的转移,为何会“毫无迹象”。
起誓
已经罪无可赦
已经两手空空
时间的新基督仍以白发苍苍的深渊
梳理想象的漏网之鱼
宣告忏悔的荒漠皮毛
诞生祭坛的绿洲
扔出浮云的骰子
取消播种营地的禁忌
却也未放过命运偶然的风
摇动的眼睛疼痛的阴影
他让我们起誓:
索取黑夜里醒来的血统的钟
赔偿最后白昼抗辩的针刺耳鸣
他命令我们祈祷:将最初分配的嘴唇抽芽
无限裂开
抚慰斧子满地汁液的毁灭
不能再纠缠
有没有合适的尸体供我们安放
无论在哪里都要作为灰烬的人质
欢呼雀跃
达成了永不上诉的协议
2021.1.30深圳
导读:这首诗的特殊之处可能在于诗人所描述的一种新型幽冥界的状貌。它是哥特和聊斋的混合体,潜伏着吸血鬼、僵尸、女鬼,一些罪无可恕,或者更可怕的,一些无辜者存在。“白发苍苍的深渊”率先以古怪的造词方式标志着这个异度世界的降临。当然,这样的造词方式,我们在朱涛的诗歌中并不少见。这些叠加的词组不断营造出超现实的氛围,打破着现实域与非现实域的界限。“浮云的骰子”“播种营地”“黑夜里醒来的血统的钟”“嘴唇抽芽”指代着各种各样变异的现实材料,经过种种错位、省略方式,生成了新的感性质量,使得这些词组达到或可称为“感性非现实”的效果。在词组的制造中,朱涛无疑显现了其作为艺术家的专横与霸道,他将相隔遥远的词与词以一种不可捍动,又令人意外的强力联结在一起。虽然我们有时对这种霸道感到不适,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很难说诗人的这种创作依靠的是内心激情的澎湃,因为朱涛所撷取词语的能指与所指明显经过仔细考量,自有控制在其中。也就是说,这些词语如若说是依赖冲动,不如说是凭借诗人智性的引导更为确切。这种专制性的联想方式颠覆了我们很多现实经验与秩序,从而形成一种令人难忘的美学效果。回到开篇不久的那句,“时间的新基督仍以白发苍苍的深渊/梳理想象的漏网之鱼”,在令人错愕的修辞中,我们仍可窥见其中的批判与讽刺之意。
锚
让我们召唤
深海
沉沦的水
打捞她的盲眼
修复无址的
目的地
让她有光
开采
潜望镜里的蔚蓝
端正海浪花
摇摆的头
紧紧抱住
深喉的铁锤
喊天哭地的震颤
不代表脆弱容器的破碎
而是真实的存在:亿万年的繁荣
轻轻穿透水面,摩擦生锈的心
“时间收买的错误该轮到时间自觉赎回”
抓住它
捆着它
簇拥它
如同执行新律令
披戴黑暗全部的弯钩
再一次全力盲航
旁观者
伪造的损失
远离了崭新的钟声
蒙蔽无以伦比的
初生伊甸园
无须彼此说服
那凯旋的诱惑
足以抵抗尘世犯下的一切
降临在星星游行的队伍
生命轻盈如雨滴绽放
一次次冒犯
压在身上的
倒退的夜
现在我们可以说:锚,真好
2021.2.26元宵节深圳
导读:朱涛的诗少见刻意为之的形式,而在《锚》中,这种形式却被有意识地放大,以一种夸张如图像诗一般呈现自身。如此雕琢作为盛放诗歌容器的形式,不得不让我们注意内容与其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在开篇以一次模糊的航行为展开,但显然这次航行的意图令人怀疑,无论是“打捞她的盲眼”,还是“修复无址的目的地”,以及后半部分的“披戴黑暗全部的弯钩/再一次全力盲航”,似乎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无意义,或说虚无。也就是说,在这次航行事件启动前,其性质已经昭然若揭。
但诗人宁愿为这虚无续上赘语。诗中徒劳地出现着这样的动作,“抓住它/捆着它/簇拥它”,试图加剧虚无的力度。不仅如此,“时间收买的错误该轮到时间自觉赎回”,似乎还暗示着事件重复出现,甚至多次轮回的可能。在这首诗中,虽然时而洋溢着“亿万年的繁荣”、“凯旋的诱惑”,但总体上是一次虚无的轮回,一种早已注定的无意义之旅。这首诗的形式,一种类似海面波纹的轨迹,一种起伏不定的律动,作为配合虚无的,煞有介事的阵仗,对整首诗所蕴含的无意义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讽,一次自身对自身的驳斥。马拉美说,“当我找到虚无之后,我找到了美。”而也许正是在这意义与形式形成反讽之际,诗歌之美才以另一种途径彰显了自身。“然而恰恰是这种具有绝对形式的美提供了保障,让逻各斯的光辉,人性本质尊严的光辉即使在面对虚无时也不至于熄灭。”
活成了懦弱兴高采烈的阴影
阳光的白油漆唇印早晨的嫩叶
映照出历史黑寡妇的新恋情
多么容易被一笔勾销啊
“它在整个春天的头上拉屎”
反对无效!不!从来没有一块石头
举起手飞向乌鸦
活成了懦弱兴高采烈的化石阴影
并让后来的眼睛
追悼为:文明发祥地
2021.3.4深圳寓所
导读:《活成了懦弱兴高采烈的阴影》充满了反讽的欢快,这一“热情洋溢”的调侃,努力将诗歌的声调伪装成乡间村落一棵槐树上悬挂的喇叭广播,从历史黑寡妇的新恋情开始,一派活色生香的乡野闹剧便拉开了序幕。朱涛诗歌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此诗中表现出的荒诞,而其中的幽默差不多是荒诞的副产品。荒诞以及随之而来的幽默,不仅没有加剧可笑的程度,反倒令读者愤懑。而朱涛诗歌的荒诞性另外造成的后果,也许是诗歌中所呈现的碎片式景观。抒情将诗歌连缀成整体,形成宏大、壮阔、丰饶的景致,而荒诞却试图将其撕成碎片,打破那种美的、和谐的,矫饰的一面。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从内部来看,其实被诗人有意破除了连贯性,发出“它在整个春天的头上拉屎”的叫嚣后,接下来的“反对无效!不!从来没有一块石头”并没有相关语境,后面的“举起手飞向乌鸦/活成了懦弱兴高采烈的化石阴影”更是与前面不构成衔接关系。而呓语式的口白本就缺乏逻辑,诗人对这种口白的摹写,成为本诗的艺术效果之一。正是这种疯癫的,不和谐的声音,通过塑造一种荒诞的效果,打破了现实,撕裂了历史,而这种断裂也许正是朱涛想要表达的,对于时间、历史与文明的讥讽。
被删除的节日
她大笑道,“终于不用比赛愚蠢了。”
删除:光。爱的霹雳。
她曾仰望的
“竟然可以像海胆一样保留自己的刺,并且用这些荆棘丛自由行走”
“剩下一副白发苍苍的十字架。”
“坐在张开大嘴的、充盈着黏液燃料的火山上。”
生出新世界的子宫
为了尽可能地摆脱中间人,哪怕是自己
呻吟过的痕迹
谁的俎上肉。“有什么关系呢,比起上帝的监狱。”
我们光顾过的文明,都是陈词滥调而已
只是无法对孩子们诉说,心痛
狰狞的面目
2021.12.25深圳圣诞夜
导读: 《被删除的节日》也许可以看做是宇宙的临终时刻,一则旧宇宙遗言。忌日,被命名为节日,因为早已删除了光与爱,所以庆无可庆,是为昆德拉所谓的无意义的庆祝。所以无论忌日还是节日,最终的命运都将是删除。朱涛令人熟悉的反讽,在这首诗中,又增加了一层哀悼意味。陈词滥调的文明死去了,出现了悲壮一幕,“白发苍苍的十字架”,“坐在张开大嘴的、充盈着黏液燃料的火山上。”死亡转化为新生,而新世界是否自此不会面目狰狞?是否预示救赎的可能性?在这首诗中,生成的新世界不指明任何美好愿景的实现与否——它只揭示了“混沌”,对,以至于我们无法给予该时刻任何盖棺定论的评判。诗中含混、互搏、反复的词语,无法形成确定的意义,当命名开始时,物便已经逃逸,只是一次次空洞的能指。问题的关节,在于这个看似无限生成的时刻,一切都处于不确定的转化中。陈词滥调的文明,上帝的监狱,死亡是终结,旧宇宙终结了,新生却不指向希望。在这二者之间,不存在一个光明的推导过程。重要的是反思的契机。因而在诗的最后,诗人代替世界,以及宇宙的母亲,忏悔。怀有一种有罪情绪的沉思,在我看来,是最深切的遗言,最大的善。
荒原的脚步丝一样轻
取笑坟墓的错误
每个人都谈论着别人
指引正确的道路
仿佛世界大同了
发达的罪恶
比烟花寂寞
接受了安抚的诏书
换取一张结尾很精彩的入场券:
“心上心,请用你的酷刑
让爱束手就擒”
宇宙最大的主顾
唯独未看见自己的心灵货仓
琳琅满目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不该塞进那么多私货与废物
缩小思考的比例尺
将野兽们纹身得无比壮丽
配合荒原的脚步丝一样轻
2021.12.5日飞北京天空中
导读:艾略特以语言的无序来回应世界的无序,在朱涛的这首诗中,无序的世界却将终结,世界复归有序。诗将被置于何地?在人们取笑坟墓的错误,肆意评判死亡的失败之时,新的秩序便生成了。以消除可能性为代价,新秩序的步履如此统一,有如世界只剩下一条道路。大同世界的诞生,并非凭借人类的美德与意志,诗人在诗中提示我们,那是发达罪恶的后果。诏安书与入场券是一次公平交易与等值交换。诏安的每个人,都因此得到了“结尾很精彩的入场券”,世界的大门为每个归顺的人敞开。在宇宙法则中,归顺的人才配得到祝福。大同世界的隐形代价,是个体心灵遭受酷刑的可能,无人之时,觉醒的自我将得到鞭笞与刑罚。一个归顺,希冀大同的人,如何正视自己琳琅满目的心灵,是诗人提出的问题。归顺的每个人,是否都做好了准备解决,或者面对种种互为矛盾的后果了?或者如同诗人在诗篇末尾所提供的一种逃避的艺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不该塞进那么多私货与废物”“缩小思考的比例尺”,利用伪装的睡眠和不醒,人们便可以避开生命留下的困局?将头埋沉入沙,将受困的意识转移到“将野兽们纹身得无比壮丽”?轻轻绕过前人未开垦完毕的荒原?解决之道,或许如诗人在诗的最开始便讽刺的那样,正确的道路从来不只有一条。
朱涛,男,当代诗人,浙江舟山群岛人。已出版诗集《站在舌头上》《半轮黄日》《越荒诞越奔跑》《落花纪念碑》《明天,明天,明天》,思想随笔集《耳语的天空》。2016年获首届太平洋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2018年获首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2019年获华语传媒文学奖诗歌奖提名;2019年获第三届建安文学双年奖诗歌奖。2022年获首届群岛.华语先锋诗歌奖贡献奖。香港诗歌节基金会理事。现居深圳。

高翔,1988年生。丹东人。青年写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台湾时报文学奖。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目录
王正全:铁轨上
"崖丽娟诗访谈“:叶辉|写诗,是我的一种思考方式
何不言:没有可以辨认的隐喻
哑石:非诗
王少勇:燃烧与灰烬
哑柷:幻,或小叙曲
丰寸:时间之外
"他山诗石“:少况 译|约翰.阿什贝利《四月大帆船》(选译)
杨赪春:青苔的一生
"品鉴“:朱涛&韩欣桐|集体主义的白象
林东林:雨中之马
李霏宇:一只白峨落在他的睫毛上
柏桦:瑞典地图(10首)
“崖丽娟诗访谈”:张伟栋|如何想象一种诗学
陈洪英:新生的事物,每一刻都在诞生
弦河:灵魂最真实的一部份
何新乐:写诗的原因
蔡健旺:生命中注定有这么一场盛大仪式
梁雪波:修灯的人
“他山诗石”:赵四 译|特德.休斯《乌鸦》诗选
沈苇:《论诗》
轻鸣:在绿色的起伏中
剑男:马车拍下轮辐,守夜人睡在月亮的臂弯
陈智泉:高州十拍(组诗)
“崖丽娟诗访谈”:一行|诗的真实与批评的真实
谢建文:历史的刀锋